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05年12月31日星期六

我们中国的开源

说实话,我们中国人根本就不配谈论开源。在很多人的心里,开源就是免费。免费的东西就是拿来以后不通知任何人占为己有的东西。我们的理念就是,看到一个好的开源软件,然后改装改装,就成了我们的作品。之后的事情就是拿出去卖钱。
从本质上来说,开源的意义是在学术上的,而并非商业模式上。我们国内很多人叫嚣开源,可是却没搞清楚学术的开源以及商业开发的开源之间的区别。对于很多使用者来说,使用一个软件不会去关心这软件本身的意义,更关心这个软件究竟是否好用。同时,用户最关心的还是,谁会对这个软件的行为负责。所以,任何一个开源软件如果要投入到市场就必须有一定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商业模式之下,有人对这个软件负责,这样才能使这个软件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不能寄希望一个普通用户因为操作系统的问题就到一个开源开发社区去询问,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同样,,可以修改源代码对普通用户来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相反地是,还给用户的误操作买下了隐患。
国内的程序员对开源社区的贡献非常少,却想从中得到最大的效益,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心态存在某些问题。事实上,开源软件成功的地方商业软件业非常成功,美国很多大公司一方面在商业模式上走很远,一方面又支持开源运动,这本身就不矛盾。可是我们为什么非要去强调开源而去贬低商业模式呢?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讨论开源不开源,GOOGLE的东西都不开源,但是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准。创意才是最重要的。微软从来就不支持开源社区,但这不妨碍他们的产品同样具有开源社区的那种自由。
光讨论开源没有意义。

2005年12月30日星期五

的确,考试

有时候我自己也很矛盾。现在大学的考试基本上都采取一个模式:老师划定复习范围或者复习提纲,然后同学们在这个范围内去狂背,自然就能够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更有甚者,直接有很多类似考试题目的题拿给大家做,然后到了考场,同学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似曾相识的题目。
我不明白这样的考试有什么意义。甚至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纵使我自己能够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我所想要的分数,但并不能代表什么。

有时候非常渴望能够去做一些研究和开发的项目。遗憾的是,每个学期这样的机会都不多,而老师和周围同学的重视程度都不高。自己做了半天,根本没法交流。

我也开始玩儿CS

其实我是很不喜欢这类暴力的游戏的。因为我本身就不适合玩儿这类游戏。每次玩儿完了以后都满脸通红,累得要死,而且还头昏目眩。但是,最近的确玩儿得很频繁。因为在游戏里面可以很放纵地去杀人。虽然满屏的鲜血常常让人恶心,然而不用去想那么多的事情可以短暂地去麻痹自己。


有几次玩儿了以后都头昏很久,甚至去吐。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友情,没有道理,只有永远的对立,不可能苟且偷生,只能用鲜血和力量去证明一切,让人觉得很纯粹,很放心。
很难想象我会玩儿游戏,更何况是这样的游戏。

2005年12月27日星期二

里查德 克莱德曼

小的时候很喜欢克莱德曼的钢琴,因为那些曲子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而是非常自由,好听。后来,有人说克莱德曼的水平非常差,仅相当于业余的一个钢琴手。这令我很震惊,直到有一天我真的能够演奏基本上所有他的曲目之后,我发现的确很简单。但是我仍旧喜欢这些作品。
今天陪一个朋友去人民大会堂看克莱德曼的演奏会。老实说,我本来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传言说,“王子”的水平越来越差,演奏会也是不尽人意。到了现场以后才知道已经无可挽回。现场全是小孩和喜欢看热闹的小市民。整场演出观众们走动不断。而克莱德曼也是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演奏钢琴。原本希望听到的一些经典曲目都被改编的二流中国歌曲所替代。最后简直是草草收场。


很难想象这就是克莱德曼的音乐会。不过那些小曲子仍然是我休闲时候最喜欢摆弄的,这和他没有关系。

2005年12月25日星期日

隔阂

我觉得自己和周围有非常深的隔阂。这种隔阂不是我想去创造的,而是无法回避的。常常希望去和别人交流。可是完全不能够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有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现在几乎是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过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干一些自己的事情。唯一遗憾的是最近比较缺少动力,一方面因为生病,另一方面的确缺少很多生活中的东西。

意义?

很久不看《GEB》,偶然拿起来,又有了放不下的感觉。关于“意义”的讨论的确很值得探讨。如果真的能够在逻辑和数学的层次建立起“意义”的定义,那么哲学也许完全需要重新构建。

2005年12月23日星期五

卢旺达

今天我看到《南方周末》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一篇报道,让我非常感慨。一位加拿大的将军曾经在卢旺达做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司令,他认为本来可以阻止大屠杀的,可惜联合国和西方国家都没有任何兴趣去阻止这场人类的悲剧。联合国本来都希望撤出所有的维和部队,不过这位将军留了下来,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去救助周围的人,被卢旺达的人尊称为“卢旺达”的辛德勒。然而,大屠杀的记忆让这位将军回国后无法解脱,两次自杀未遂。最后还是写了一本书,回忆了大屠杀,得过加拿大的总督文学奖。这篇报道中有两句话非常有震撼力。第一就是报道的标题,西方国家不关心卢旺达是因为这里不产石油。第二就是这位加拿大将军质问自己的话,在卢旺达遭受大屠杀的时候,美国人在关心辛普森的杀人案,他不知道是不是卢旺达的人就不像人,还是有一些人更像人。其实,卢旺达的悲剧根源也是殖民主义的结果。两个种族完全是人为分开的,没有任何的道理。而互相的仇恨,也是人为煽动的结果。可是,西方社会完全对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难道只有犹太人的屠杀才是屠杀吗?非洲死几百万人和没有发生这些事情是一样的吗?很难说我们每一个人对此都没有责任。人类的悲剧没有人去关注和反思,肯定会重演。

2005年12月22日星期四

舰长的故事

那天我看到《萌芽》上的一篇小说,引起了我非常多的联想。那么长的时间以来,我都觉得没看过一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可是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很多。小说讲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说的是一个年迈的舰长藏到小镇的钟楼上,给自己的妻子写了很多封信,使她误以为舰长还在远方航行。而小镇上的人也开始对舰长产生了种种猜测。最后,妻子终于意识到舰长就在钟楼上。可惜这个时候舰长的生命已经结束了。整个小说非常有南美魔幻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很多小说。舰长的疑惑非常有启发性。由于长期在外面航行,舰长成了某种符号。他的妻子没有把舰长看成一个普通人,而把他当作了符号来崇拜。舰长为了维持这个符号,不得不长期不断的去航行。这是一个悲剧。很显然。

只是,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符号。也许我们每个人维持的仅仅是一个符号,但,在生活中,难道我们不应该做真正的自己吗?

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

以色列在哪里?

伊朗总理最近的一席话惹得前世界为之震撼。他所表达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如果欧洲真的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负责的话,为什么不在犹太人最多的欧洲开辟一个犹太人的国家,而要到亚洲建立以色列。关于这一点,欧洲显得特别愤慨,甚至说觉得不可接受。不过我倒是觉得,贾内德说出了一个事实。 的确,犹太人出走巴勒斯坦有多少年了?一千年了吧。从原则上讲,那里已经不算是他们的故乡了。多少阿拉伯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那片土地上。突然间,苦难降临到了他们头上,因为这里曾经是犹太人的聚集地,而犹太人受到了欧洲人的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欧洲人为了补偿犹太人,就让犹太人跑到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犹太人国家。欧洲人也许还为之感到自己的高尚和伟大。这是什么逻辑!就好比,我欺负了邻居小朋友,安慰他的方式是允许他欺负另一个邻居。 而且理由也非常牵强,如果说犹太人因为一千多年前居住在巴勒斯坦就应该拥有巴勒斯坦的话,那么现在的吉普赛人又应该到哪里去建立一个国家呢?那么多的欧洲人认为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可我们海峡两岸相隔也就不到一个世纪,和犹太人的一千年简直差远了! 事实上,国际社会上的种种行为从来就是不符合逻辑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争斗完全是人为的结果。现在几乎成为了每一个西方国家的砝码。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不过,贾内德似乎又显得幼稚了一点。如果他是一个学者,或者是一个艺术家,他这么说非常有道理。可惜他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而领导人很多时候是不能够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意愿的。美国现在缺少的就是一个借口。现在伊朗人自己提供给了美国。这无疑是愚蠢的。

2005年12月20日星期二

开始学钢琴

两年之后,我又开始考虑学习钢琴的事情。这次真得很让我感到迷茫。的确,我现在似乎很难找出一个理由让我继续跟随老师学习钢琴。即便是我现在的演奏过于不规范,但是,我更喜欢的是这样没有约束。然而,很多时候,我还是渴望有人能够指导我,毕竟,我希望能够演奏得更好。
那天和同学到她的老师家,听了一堂课。应该说,收获还是有的。只是,我不知道那样是不是音乐。即便是100%地按照原谱演奏出来,即便是所有的断句都是正确的,但是我听不到任何的情感。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学院派的作风?

怀疑归怀疑,我还是对找一个老师抱着一些幻想。如果真的能够有人能够在艺术上进行沟通,无疑是最好的。

2005年12月17日星期六

我的一位同学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偶然知道了一个以前的同学(暂且就称之为B)的一些信息。发现比我想象的都还要可怕。首先,我认识B同学很多年了。在我看来,他虽然有一些华而不实,但总归人是好人,至少来说没有很多陋习。不过今天我才知道了他在大学阶段编造的种种谎言。这些谎言形式多种,但是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无限夸大自己的能力和魅力。我一点都没有想到,他居然编造了那么多自己女朋友的信息。我常常以为,对于自己的过去,一个人可以有所保留,但是如果打算完全靠自己去构建过去,无疑是危险的。而B同学,就在这条路上走太远了。问题是,难道他的过去就在真空状态下?我真的觉得很可怕。只不过,B同学见到我的时候,还是很恭敬,毕竟,我知道他的过去,而且还很清楚。没想到他会这样。而同样没想到的是我的那位朋友,因为和B同学在一个班,曾经和他还走得很近,所以更是有一些吃惊。

人有些时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动物。真诚和善良确实不容易。

2005年12月16日星期五

诺贝尔奖

我今天看见了一则消息很让我感动。说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瑞典学院曾经带话给鲁迅,打算提名他诺贝尔文学奖。不过,鲁迅很快就拒绝了这个提名。理由就是自己觉得自己还不够这个水平。同时有一句话非常值得深思,就是说,鲁迅害怕自己得了这个奖以后国人会觉得中国的文学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骄傲起来,所以,他觉得自己得这个奖不是一件好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大半个世纪以前,不过,却说明了很多问题。第一,我们现在有没有必要把一个诺贝尔奖上升到民族感情的地步?第二,即便是得了诺贝尔奖,又能说明什么问题?鲁迅是诚实的。其实,诺贝尔奖也是很有局限的。真正的大师并不需要这样的评价。可惜,我们常常把学术和艺术上的荣誉当做了荣华富贵的敲门砖,抱着这样的态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诺贝尔奖。一个根本在道德或者是价值取向上就有问题的人,怎么可能在他的研究或者作品中去关心真理,去关心人类灵魂的深处?

2005年12月14日星期三

细节

我从来就是一个重视细节的人。也许很多时候常人无法理解有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细节。
我常常觉得,如果朋友之间真的在意,肯定是能够在细节上有所共鸣,而不是仅仅能够在一起开开玩笑,过生日送两个在哪里都能够买到的礼物。
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与人之间,似乎都特别自私。

2005年12月8日星期四

今天终于完成了语法分析器

今天终于完成了SLR(1)语法分析器生成器的程序。应该说这个程序我写得还算比较顺利,不过也将近800行代码,如果加上分析器估计还是要有1000行代码左右。尽管最开始的时候,我不太赞同用编写生成器的方式来进行编译原理的课程学习的实践环节,不过,经过编写了词法分析程序生成器和语法分析程序的生成器以后,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的。比如,在很多语言中支持正则表达式,而要动态的进行正则表达式的分析,无疑需要生成器程序的支持。所以,这半个学期以来,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

2005年12月6日星期二

如果有上帝

如果真的有上帝,我肯定会相信上帝是公平的这么一句话。对此,CrendKing曾经有过精辟的叙述。


的确,上帝给了你才华,就不会给你健康。他需要有才华的人通过折磨与摧残达到凤凰涅磐。
我现在真的能听见命运的脚步。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我必须与时间赛跑。上帝时不时地提醒我,你要知道自己的使命。


虽然我不相信有上帝。

2005年12月5日星期一

聆听《弥赛亚》

今天从音乐会回来,感觉还是不错。这是第一次听韩德尔的《弥赛亚》,即便是有一些细节没有很入神,但是还是能够体会到这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妙之处。这次演出使我对音乐的一些感慨又加深了。首先,不管是演奏的乐团,还是合唱团,都不是特别专业的演奏家组成,甚至我的一位外国同学也加入了合唱的队列。虽然担任独唱的都是职业的音乐家,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种让普通人参与音乐中的方法非常好。我早就提出过,音乐需要普通人的参与,而不是什么特别高贵的东西。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就是,似乎只有有钱人才能去聆听音乐,可恰恰这些人并不能够真正去理解音乐。而且音乐本来就是大家的,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演奏水平高低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参与程度。而这次《弥赛亚》的演出证明,业余的普通人照样能够唱出非常高的水平。

还有一点,我们很多人对待音乐的态度和国外是不一样的。因为普通人能够参与,所以,国外的音乐是一件很严肃的娱乐。娱乐是由于大家能够从中有享受。而严肃则是对待它的态度是认真和虔诚的。相反,我们对待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则很多是任务。就拿学校的合唱团来说,都是给领导演出的,从来也没见过和同学们在一起。所以,这样也就很难演出真正的音乐。 韩德尔的《弥赛亚》最出名的就是合唱“哈里路亚”,当然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有一个规矩就是在这段合唱的时候要全场起立。这个习俗来自《弥赛亚》首演的时候,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在这段合唱的时候站了起来。从此,凡是这段合唱时候,全场观众都要起立。本来,我比较担心会出现什么混乱的场面。不过,当唱到这一段的时候,全场都非常自觉地站了起来。看来,这几年,我们国内的观众渐渐也都规范了起来。但是我前面的小女孩似乎对整场演出并不感兴趣,聒噪不安。看来家长有时候真的是一厢情愿。

2005年12月1日星期四

我们的大学

最近听母亲说,四川大学正在搞教学评估。恰好我们学校上个学年经历了教学评估。我也就有了一些看法。我母亲最近几周周末都被叫到学校去进行考试试卷的检察工作。说明白了,就是因为教学评估需要5年的考试试卷,而四川大学没有那么多的存档试卷,或者试卷并不合格,所以就让老师去篡改以前的评分,甚至伪造试卷。当然我们今天听到这样的消息时候已经不吃惊了。毕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觉得,大学办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太大的悲哀。


其实就像我们学校,教学评估是优!优又怎么样,老师,同学,其实领导自己也很清楚,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这个优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仅仅是一个领导的面子问题。我发觉,我们经常作假,如果作假害了别人也就算了。可问题是我们作假全部都害了自己啊。


教育都没有诚信,怎么指望社会?

2005年11月27日星期日

终于完成了词法分析的生成器

今天终于完成了词法分析程序的生成器。1000多行代码。应该说,还是离我自己预先期望有一些距离。因为这个是“编译原理”课程作业的一部分,所以时间比较紧。我开始打算用纯粹的C语言编写,可是后来发现代码量还要增加不少,于是就加入了一些C++的特性。这一点,如果以后有时间会改成C语言。


详细的技术细节,会慢慢公布。

2005年11月25日星期五

对于痛苦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珍惜“痛苦”这个词汇。我觉得这其实是生活的原动力之一。但真正要去解释什么是痛苦,我又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曾经,我非常严肃的探究了痛苦的意义。但是现在我要说的是,我竟然开始怀疑痛苦的存在性。痛苦是不是也是幻象呢?
我一直抱着这么一个想法,解救所有在痛苦中的人。尽管看上去我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但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自己应该为整个人类去做一些什么。但是,我突然遗憾的看到,周围的人似乎都不真的痛苦。这就时常让我莫名其妙了。就好像医生被告知不存在病人一样。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乐于叙述一个寓言。假如,一个人的理想就是在蔚蓝的大海边去钓鱼。那么这个人怎么去实现这个理想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现在就去海边。但是,现实的制约是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鱼竿费用等等。于是,他想到了奋斗。那么一提到奋斗,问题就多了。比如,如何奋斗,需不需要上学,需不需要家庭。
可能有人没看懂这个故事的意义。我的意思是说,人的理想本来可能都是很原始,很朴素的。但是为了这些朴素的理想,也许我们要走非常多的路,甚至都是些弯路。当我们挣了几百万的时候,还真有心情去钓鱼吗?未必。
痛苦就在于这里。

2005年11月24日星期四

同样的事情

现在很多事情真的很怪。又是上周的情况,很多人围在我旁边,只是我感到无限的悲哀。老实说我不是不愿意给大家解答编程序的问题,只是老师都不解答,我在整个教室里面被叫来叫去,整整一个小时。我的名字从来没有那么“响亮”过。真的很讽刺。有人可能会说我很虚伪。不想帮助别人就算了,还说那么多酸话干嘛。我不喜欢的是这种招来招去的方式。很多人根本就不是为了编程。完全就是要完成作业,抄了我的程序连装样子的问一下都不问。我故意在程序里面加了两行注释,结果很遗憾的看到整个教室都在传阅着带着两行多余注释的程序。很伤心。强烈的对比是走出了教室,又没有人过问你的任何事情了。大家又是陌生人了。好像我就只是程序而已。

我从来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乐于帮助别人的人。这种乐于帮助和很多人理解的完全不一样。我希望的是真正的帮助,而不是害别人。不过,谁来帮助我呢?在我需要的时候?

2005年11月22日星期二

肖斯塔柯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一直被称作是20世纪的“贝多芬”。他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15首交响曲和15首弦乐四重奏。然而,肖斯塔柯维奇的钢琴作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肖斯塔柯维奇年轻的时候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钢琴家。曾经还打算去参加肖邦钢琴比赛。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当一名作曲家。即便如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现有钢琴的谱子,然后再有的乐团总谱。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一首非常短小的协奏曲,每个乐章都很精巧。这首曲子是给肖斯塔柯维奇的小儿子考音乐学院用的,结果当然是他儿子如愿以偿进入了音乐学院。
从总体的风格上看,这首曲子是浪漫主义和现代派的一些结合。第一乐章,整个风格非常清新。钢琴一直都处于断音,结尾部分的华彩则有了一丝拉赫玛尼诺夫的意味。第二乐章,据说是肖斯塔柯维奇最美的一个乐章。但事实却是,肖斯塔科维奇只要在他愿意的时候,总能够写出非常宁静而且安详的片断。这个乐章可以和拉威尔的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比美。第三乐章则是灵动的快乐。很有生气。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个第二乐章放在那样两个乐章的中间。我曾经反复的听那个第二乐章。其实,后来我可能算是明白了。这部作品可以算是肖斯塔柯维奇最轻松的作品。但是,即便如此,第二乐章也透出了深远的宁静和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哀愁。
(这首曲子最初推荐给她,也是希望她能够听到那个第二乐章)

2005年11月17日星期四

有时候就是这样

有时候就是这样,别人记住你,不是因为你这个人,而是因为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完全可以独立于你本身存在。
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多人,从来不打招呼,平时也没说过两句话。可是他突然在某件事情上发现了你的价值,于是热情得让你感到有一些不真实。事实上很多时候,我周围有比较多的人时,就是这样的情况。
我十分厌恶这样的事情。这其实很不尊重人。

2005年11月14日星期一

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

昨天偶然买到了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的谱子。其实这部作品也不是很熟悉。耳边响的都是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今天去实践了一下,特别兴奋。首先,我其实基本不演奏巴赫的曲子的,自从多年前考级以后就没弹过。主要还是觉得自己没水平,弹不好,这是实话。
不过今天很顺利就开始弹了《意大利协奏曲》,突然觉得指尖好像有了某种魔力。而且我突然找到了类似古尔德的感觉。巴赫从来没有这样动人过。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巴赫的伟大。决不流露任何情感。


开始练习肖邦的《第四叙事曲》,难度的确比较大。不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非常内敛。

2005年11月12日星期六

永远的爱情

据德国《世界报》和美联社11日报道,一则兄妹乱伦的社会新闻眼下轰动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现年28岁的德国小伙帕特里克于2000年邂逅了失散多年、当时年仅16岁的妹妹苏珊,从此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从2001年至2005年,他们同居一处接连生下了4个孩子。11月10日,莱比锡市法院以乱伦的罪名对帕特里克作出了2年半监禁的处罚,而妹妹苏珊则被判处接受社会机构察看一年。据报道,帕特里克和苏珊的畸情孽恋始于2000年。时年23岁的帕特里克由于时常受到养父的打骂和嫌弃,便萌生了寻亲之念。养母告诉他,他的生母仍然健在,并且与一个女儿相依为命。 2000年夏,帕特里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穷困潦倒的母亲和时年16岁的妹妹苏珊。帕特里克于4岁那年被送给了现在的养父母收养,而妹妹苏珊也于出生后不久被送人领养,直到6岁时方才重新回到生母身边。 失散多年的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贫寒的日子倒也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长,母亲在儿子回家2个月后,便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家中仅剩下兄妹二人相依为命。作为男子汉,帕特里克主动挑起了生活重担。妹妹苏珊生得如花似玉。在朝夕相处之中,这对苦命兄妹之间居然悄然萌发了爱意。 终于,他们不顾一切地偷食了禁果。由于对避孕措施一无所知,年仅16岁的苏珊不久便怀了孕。从2001年来两人生了4个小孩。(袁海)

怎么说呢,看了这则新闻,突然非常感动。我一直都非常崇尚,最最本真的爱情。虽然这样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

今天差点就买“浮士德”了

为什么没有买呢?因为觉得翻译的确有一些问题。首先看了几页,觉得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很难说有什么见地。不过想看这部书倒是已经很久了。歌德的这部作品对后来欧洲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称作是“世俗的圣经”。


其实就算买了,现在也没时间看。。。。


还有,看到了巴金的《随想录》。巴金,这个名字已经非常久远了,以前看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不过没有太多的印象,说实话,感觉并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这一点,今天从巴金自己的嘴巴里得到了印证。他自己也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文学家,或者叫没有入门的文学家。其实,这是诚实的。《随想录》很多话都是真话,但是也让人看到外部社会对这位伟大的良心的某种摧残。
这本书也没买。

2005年10月31日星期一

当黎明不再悲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晚上必须要听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否则很难心静。


很遥远的过去,第一次听的时候,想象穿白裙子的女孩在蔷薇的阳台上。阳光在绿色的摇曳下洒在碎石子路上。


演奏肖邦还是要年轻人,总是技术上永远达不到最佳的境地,但是那种只有年轻才能体会得到的情绪,是很难跨越年龄的。

2005年10月29日星期六

今天好累

今天真的好累,从来没有这样觉得要崩溃了。

干什么事情都干不进去。晚上虽然把必要的事情做完了,但是恶心得想呕吐。

没法给任何人说。别人会以为我是神经病。其实本来就是。

2005年10月22日星期六

John Ogdon的拉赫马尼诺夫

说实话,很久以前就买了John Ogdon的那三张CD。为什么一直没有感觉呢?因为他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确和普通意义上的有一些区别。然后了解了一些Ogdon的生平。出身是不错的,得过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大赛的奖。从年代上来说,和Ashkenazy是一代的人,只是名气上没有他大而以。
Ogdon的拉赫玛尼诺夫是一种神经质的,也许是因为他本人就患有神经方面的疾病。同时这样的神经质很难引起真正的爆发。不过,他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钢琴奏鸣曲则非常引人入胜。这部作品本来不为人知,但是在Ogdon的演奏下,散发出了难得的魅力。很难说这样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不过Ogdon的《音画练习曲》就显得要差了很多,一方面可能是他患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多年疏远钢琴,很难再到达一个真正的高度。

2005年10月21日星期五

Ivo Pogorelich的幻想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Ivo的演奏,我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什么叫钢琴怪杰。Ivo剃着光头,看上去比较消瘦,而且演奏过程中不断咳嗽,让人很担心他的身体。最初听Pogorelich当然是他的肖邦和他的布拉姆斯。今天上半场演奏了一首肖邦的夜曲,和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从曲目来说,都是熟悉的曲子。但是他的演奏绝对不平凡。

首先,速度非常慢,甚至慢得让人透不过气,然后就是细节清晰而且层次非常多。有时候两个音就在完全不同的层次。而且正如他以前所有的演奏一样,强弱对比非常剧烈。肖邦的夜曲演奏得支离破碎。奏鸣曲则完全变成了痛苦的记忆。最后一个乐章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恐怖。
下半场是斯克利亚宾的第四奏鸣曲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奏鸣曲。速度照样是非常慢得。而且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当然压抑的时间更长,而且很痛苦。特别是拉赫纳尼诺夫完全就是地狱般的救赎。最后的爆发,简直就是末日的来临。

说实话,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我完全感受不到Pogorelich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音乐完全和生命等同起来。虽然我们不能够理解全部。但是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2005年10月16日星期日

永远都没有结束

虽说很难说今天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是真正并不意味着结束。
很久没有写信了,铺开信纸的时候,才找到了某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
终于,秋天了。

2005年10月15日星期六

练习“暴风雨”

这首曲子最奇怪的地方在于,我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弹过,只是每次都忍不住哼出第三乐章的主题,那么自然,简直就是说话,不对,是倾诉。然而,当你真正演奏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贝多芬的音乐。

感人,不需要太多的旋律,仅仅在于一个动机。可是感人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张力。内部的张力,你可以感受到一个绝对不平静的内心。躁动,随时都可以爆发,但是必须压抑。
我个人觉得,贝多芬最绝的地方不是爆发,而是压抑。第一乐章就是凭证,没有真正的爆发,甚至有一点迹象,马上就掩盖了。这不是回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搏斗。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压抑,你能够感受到能量的聚集。那么第三乐章爆发了吗?还是没有,虽然开门见山,一来就是主题。但这仅仅是一种提问,为什么??为什么?必须这样吗?然后就是不断地问,问自己,那种提问简直就是折磨,可就是这样的折磨才能够升华。我唯一不喜欢第二乐章,太平淡。可是也许平淡才是最终的美。

美。

2005年9月29日星期四

总是在逃避

居然被很庸俗的日本电影感动了。其实,有时候觉得很累。做自己很累。

生活这两个字变得有一点虚幻。

2005年9月24日星期六

关于编译器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还没有开始编写我的编译器。最大一个问题就在于老师给我们的要求是在是太模糊,以至于很难实现。

老师说,要我们写一个通用的编译器。这个要求本身就有一些问题。首先,我接触编译器也有一些时间了,就从来没有听说过通用编译器。当然,你可能要说,有Lex和Yacc这样的生成编译器中间程序的程序。不过这也仅此而已,我们老师说,如果输入C语言的文法就能识别C语言,输入Pascal就能识别Pascal的程序,这一点让我怎么也不得要领。

当然这也不是不能做,只是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大,其实编译器最重要的还有就是效率问题,谁都不想编译器编译自己的程序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

对于编译器的编写,我还是严格使用C语言。虽然我知道用C++可以简化很多工作,但是效率又一次促使我选择了C语言。

可能再过几天,我就可以开工了。

最近很忙

都说上了大学三年级以后会很忙,不过我没想到有这么忙。应该来说,生活还是蛮充实的。只是感觉缺少了一些东西。对于我自己来说,很难说现在这样就是我想要的状态,不过有时候想太多也是一种负担。

有时间的话,我还是会写下一些感受的。

2005年9月3日星期六

今天好想画画

今天去学校后面的“元大都遗址公园”。看见阳光洒在墨绿的树叶上的时候,突然有了像画画的冲动。

十年了。

2005年8月25日星期四

Hélène Grimaud的唱片

Hélène Grimaud的唱片越来越有味道了。其实最早听到她的钢琴作品还是买得她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客观地说,演奏中规中矩,甚至有一些呆板。没有歧视女性的意味,但是女钢琴家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仍然有一些气势上的问题。后来,听了她来到DG后的第一张专辑,感觉成熟不少,特别是贝多芬,富有流动性。而这次的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奏鸣曲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现代的风格。
其实一直以来,都开始厌倦后浪漫主义时期的那种滥情似的演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当然,对于这方面的反面——极度理性还是存在一些敬畏。特别是Pollini的演奏,简直就是现代工业化的演奏。太过于金属质感。不过,细细听来,这种看似没有多少感情的演奏却往往能够包含更丰富的意义。Grimaud对于情感的把握很好,肖邦的奏鸣曲没有成为救赎的祭品,而是克制和流动让我们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甚至是第三乐章也没有夸张各个细节,而是让我们领略到了音乐本身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乐章处理非常到位,若影若现的旋律象风一样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坟墓的风。这一点的处理感觉比很多钢琴家都做得到位。
拉赫纳尼诺夫的钢琴奏鸣曲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霍罗维茨的演奏几乎每次都要被提及,但是Grimaud的演奏则明显让人感到细腻不少。尽管这首奏鸣曲要求的是一种壮阔的风格,抑或有一点粗犷。但事实却是,细腻的情感更能够让人们接受。纵使你不能在感官上满足这种诠释方式,Grimaud仍然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机会。
肖邦的《摇篮曲》和《船歌》是一对经典的钢琴作品。遗憾的是,老一代大师中很少有人能够优雅地演奏出这两首作品。这些年的钢琴家们已经能够非常有创造性地完成这两首巧夺天工的作品了。Grimaud的演奏非常有品味,女性的敏感和不破坏整体的流畅度,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出来这样完美的诠释。
总体说来,Hélène Grimaud的这张CD还是值得一听的,也希望她能够在DG为我们奉上更多的优秀作品。

2005年8月22日星期一

准备送走她

我曾经说过不打算写自己的生活,不过这次她要走,我的确是倾注了自己的很多心血。有时候感觉自己把有些东西已经当成了自己的信仰。对的,爱就是信仰。


这次回家感觉了很多不同的东西,仿佛有一种一夜间成熟的意味。最主要的是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
以后可以开始正常地记录东西了。

2005年8月13日星期六

回家了更新居然慢了

回家以后更新Blog的时间居然慢了很多。当然这次回家时间比较短,活动安排比较多。所以,更新自然慢了一些。最近了解了一些当今IT很时髦的词汇——中间件和工作流引擎。说实话,我虽然看了不少资料,不过对这两个概念还是有一店模糊。可能得真正有了工作经历才能够理解吧。

2005年8月6日星期六

在为想象中的音乐会准备

这个音乐会当然现在还处于想象中。以后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办成,总之准备曲目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其实这样假象一个音乐会对自己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目前准备的曲目是这样的:

上半场开场是莫扎特的奏鸣曲,三个乐章都要弹,其中第三乐章非常耳熟能详。然后就是肖邦的夜曲和圆舞曲。上半场最后放一个肖邦的大曲子,可能是叙事曲。
下半场开始是贝多芬的奏鸣曲,目前准备是《悲怆》。然后就是李斯特的两到三首曲子。
大体上是这样的,加演曲目嘛,就要看另一个人的准备了
时间的准备是一个小时。

目前的状态是这些曲子都弹得上手,可是要公开演奏,还有很长的路。先拿下莫扎特的奏鸣曲再说。

2005年8月1日星期一

似乎有一点可笑

“出了国还是要面对现实甚至更苦的现实,打工又学习累得人哭,还不说一些其他的事,诸如孤独,空虚,语言,文化背景,身份,找工作。”

这是一个友人说的话。

好像这些事情不出国就不会经历到。恩,除了语言和文化背景。我发觉不管出不出国,大凡提到国外,大家都有一种莫名的类似于要改变命运的感觉。可是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命运究竟改变了吗?

有人把出国看成灵丹妙药,就像现在有人把读研究生看作是灵丹妙药。可是,如果不把出国看成改变命运的灵丹妙药,我相信很多人就不可能那么煞费苦心地去国外。因为这很扭曲,所谓拿那么多钱和精力仅仅是去上一个大学,真的让人有一点怀疑。

事实上,中国人到目前为止,出国的目的都很明确,一个更好的生活。这一点不管承不承认,事实上就是如此。

可是我还是很疑惑,我为什么要到别的国家去立足?这很让人费解。我也许会说,我出国就是学习,除此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让我能够走出这一步。

当然,这位友人不要误会。我并不是针对她说这些的。其实有些东西,等时间久了,自然就明白了。

2005年7月29日星期五

Windows Vista

看到了华丽的界面,和强大的功能架构。

的确,微软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优雅和伟大的结合。还记得10年,我在一家小书店,第一次看到了Windows 95的界面,兴奋不已,或者应该说是受到了震动。其实当时自己感觉Windows 3.2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至少可以使用“画笔”和Visual Basic 3.0这些当年最爱。

如今的人们要求是越来越高,操作系统也变得有一点不认识了,真的还是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那时候的电脑真的就叫做乐趣。

10年,Windows。我自己也长大了。

2005年7月24日星期日

李开复的离开

最早看到李开复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买了一本关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书,其中有很多篇幅介绍这位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当年,李开复从苹果加盟微软和现在从微软加盟Google,很让人能够有一些联想。不过很久以来,我一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已经把他当作了微软的象征。毕竟,他是一个华人。从微软亚洲研究院那本书里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这些东西都是为人和处事方面的。

说实话,很钦佩李开复,他愿意去追随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这个决定很明显是深思熟虑过后的。微软也不必紧张,Borland的那么多人不都去了微软吗?就只允许你去挖别人?

2005年7月21日星期四

少有

我很少提及自己。是的,我总觉得提到自己是一种犯罪。不过,我今天想说说自己。
从骨子里来说,我很分裂。所谓分裂就是说,在思想上我非常激进和前卫,我的想法和精神领域有很多周围人无法去接受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好还是坏。但是生活上,我又相当得保守。
我就生活在思想与现实的这种折磨中。

这样说自己并不好。

我对语言是很敏感的,当然,敏感也就是说,不想去使用别人的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我对一些缩写就很反感。像PPT,我绝对不接受。并且我很奇怪有这种缩写。像考研,我也不接受,我喜欢说“考研究生”。像“本”,我喜欢说“笔记本电脑”。总之,我在语言上,我宁愿选择繁重。

这种敏感很多时候直接导致我又一些格格不入。恩,是的。

这些天上新东方,总之除了学知识,感觉非常怪。

2005年7月20日星期三

为什么?

这几天,我都在上新东方。其实对于我来说新东方有一点宿命的感觉。所谓“宿命”是说,这么几年以来,我最终没有逃掉自己走进新东方。

我不想说新东方的讲课,这些都有太多的人说过了。只是每天坐在我后面的两个同学总是让我很难受。的确,学习GRE的人,都是想出国的,这点毫无疑问。可是又没有必要说自己不想当中国人了?

我发觉我们国家最奇怪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精英,都是我们国家的既得利益者,可偏偏就是这些人最不容易有一种爱国情怀。当然,我不是说爱国就是要怎么怎么狭隘的民族主义。正相反,我最讨厌民族主义。可是,我不想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现在大家拼命了要向外跑,可是,这真的就是逃脱苦海吗?还是我们太脆弱。

20年来,我发现,我骨子里面有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

2005年7月19日星期二

作坊式的开发

很不幸的事情,最近我自己在一个作坊式的团队里面搞开发。效率基本是零!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么一些原因:

第一,大部分成员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这一点是很致命的。都不知道干什么那还有什么意思,怎么有激情?

第二,开发过程既不正规。既没有测试用的服务器,更没有版本控制工具和交流平台,一切都靠嘴巴说,自然,也就什么也说不清楚。

这样的作坊式开发能开发什么呢?开发的是青春!

2005年7月16日星期六

回到了城市里

我原以为自己会有诸多不适。不过真实的情况是,我很快就适应了城市的感觉。唯一不适应的就是不能每天洗澡。因为我觉得每天洗澡是一个清洗自我的过程。

说实话,本来想有很多写的东西,但是不能写下来。

生活真的就是一张网。

2005年7月9日星期六

最重要的也许真的是C

这一个多星期都在搞C语言的压缩程序,当然采用的是“经典”的哈夫曼算法。然后真得非常着迷于C语言的灵活和强大。于是又把“虚拟机”那本书拿出来看,发现原来很多东西并不是那么困难。嗯,也许这个暑假我就准备开始做做“虚拟机”这个级别的东西。


当然,“编译原理”还是很重要的。前段时间看的头昏眼花,理论太复杂。不过,不复杂的东西就不可能处理复杂的东西。听上去有一点拗口。


如果你问我,C语言能不能编网站,我会回答“可以,但我们通常不那么做。”不过,我还会回答,“网站的服务器大多是C语言编写的。”


现在的IT界有太多的谎言。比起.NET,C语言更像是编程序,而不是搭积木。

就要结束两年的小镇生活

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会留恋这种生活。可是最终我还是非常舍不得这里的一切。


也许喧嚣并不是很适合我。就像我喜欢安静的在教室里看书一样。


还记得我一个人在周末坐在教室里听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的日子,那真是很久远了。
总有一天,我要回忆回忆这段时光。

2005年7月4日星期一

Yundi Li's New CD!

当然不能说李云迪的都是经典,不过他越来越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了。

Artist:
Yundi Li, piano

Repertoire:
Works by Mozart, Schumann, Liszt and Scarlatti

Recording Information:
Recording: Musikverein Wien (Großer Musikvereinssaal), Wien 06/2005
Executive & Recording Producer: Christopher Alder
Balance Engineers (Tonmeister): Rainer Maillard/Bastian Schick
Recording Engineer: Wolf-Dieter Karwatky
Recording Coordinator: Matthias Spindler

2005年6月6日星期一

茨威格的短篇小说艺术

去年在学校学长们的地摊上我买来了两本茨威格小说全集(后来在我姐姐家发现了这一套原来是三本的,我没有“中”)。说来也很巧,上下册是被不同的人买来的,而我又把这上下册买到了一起。最初对茨威格的认识当然是高中的时候接触的一部小说,是在语文读本里面的,感觉得到那种独特的风格,德奥体系中的某种特别。后来在看《理查德 斯特劳斯传》的时候得知,茨威格还是斯特劳斯晚期歌剧的脚本撰写者,这更让我有了想看他所写的东西的冲动。


这两本书在我书架上摆了快一年,最近才囫囵吞枣般地看了起来。因为有了事先阅读卡夫卡的经验,所以,我固执的认为德奥的风格就是那种沉闷但是又压抑的叙事风格。可是茨威格的短篇小说的确是不一样的。首先就是主题的鲜明——爱情与欲望。几乎没有一篇小说里面不存在这两个关键字。其次,小说的手法也是很大胆的,其实这里面所谓的大胆不是我们现在的那种露骨描写的意思,而是说,对小说的很多概念有一定的颠覆性。比如,大量小说的背景被淡化,时间被淡化,甚至主人公的一些方面也都不那么重要。而得到不断强调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两个主题。再比如,意识流似的描写占去了很多小说的大部分篇幅。第一人称也是这些短篇小说的一大特点。


在这些形式的特点之下的茨威格的某种哲学观也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在这些小说里,各式各样的爱情逐一登场。而这些爱情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带有悲剧性格的绝望式的单恋爱情”。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前段时间,徐静蕾执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类爱情的一个典型例证。而这类爱情在茨威格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主人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已经形成了某种现象。我自己以为茨威格对待这类的爱情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对“悲剧”和“绝望”的把握。主人公往往自己非常清楚这类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但是最大的艺术性就在于“对没有结果的事情不懈的追求”,所以,茨威格对待这一点无限度的放大。常常通篇都在叙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绝望意识下的浮想联翩。在手法上,基本都是大段大段的独白,意识流的影响非常明显。
第二个的显著特征就是茨威格对待爱情的实质上的非常直接的态度,那就是“爱情就是欲望的体现”。这分明就是弗洛伊德的文学体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证据就是,茨威格在不少小说里面都描写了主人公的梦境,而梦境本身在弗洛伊德体系里面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茨威格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欲望是爱情原因”这一观点的偏爱。事实上,茨威格对待这种欲望不象当今的很多作家,直接就把欲望的过程通过文字抛给读者,仿佛就是带领读者去感觉肉欲,而是重在描写欲望的心理体现。在茨威格的笔下,城市、乡村,随处都散发着兽性,但是这些兽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而爱情正式这些压抑在某个空间内聚集的产物。事实上,茨威格笔下的爱情很多就直接是情欲。可是,茨威格对于“欲望怎么得到满足”这一论题有比当今很多作家更高的理解。肉体并不是欲望解决的唯一或者说是最终的解决途径。而茨威格揭示给我们的恰恰就是那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巨大快感。事实上,茨威格对于这些欲望怎么被满足的兴趣远远低于这些欲望怎么被滋生怎么爆发在心里。好像欲望本省就能够在欲望中得以解决一样。


也许你阅读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会很快厌倦,因为主题和手法似乎过于单一。但是,这种长时间创作中体现的一致性又让人,特别是我,对茨威格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兴趣。应该说,中欧德语系的作家的作品常常很容易直接接触到人性的最本质的东西。茨威格对于爱情的理解绝对是深刻的。我们虽然不能把爱情完全等同于欲望,但是欲望肯定都存在每一个爱与被爱人的心里。而茨威格在20世纪初就能够去充分的挖掘这种欲望,特别是不同欲望对于爱情表现得可能性,着实也体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2005年6月1日星期三

法兰西说了不

是的,在《欧洲宪法》最先提议的国家,伟大的法兰西说了不。


我们浪漫和前卫的法兰西,在最不可思议的时候说了不。当然,这也有很能够理解的原因。“这个宪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高卢人质疑着。是的,没有好处,无法验证自身的民族是不是受到了伤害,在现实中,只能投否决票。


欧洲的融合其实是一个民族融和的过程。在意识层面上,欧洲已经融合在了一起。这个是欧洲几百年历史所让他们感悟的东西。只有以团结的欧盟形象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欧洲才有前所未有的力量。


但是真正要用宪法这样的政治手段去促成合并却困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同,怎么能够做到那么多政府能够都没有私心呢?


不过,欧洲可以为了《欧洲宪法》开始公投。最古老的亚洲却还在混沌中。
有时候很难理解欧洲的这种前卫性。

2005年5月30日星期一

[CD]Lang Lang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2

朗朗的变化还是明显的。我买这张CD其实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一方面是因为网上的评论,另一方面还是我以前听朗朗专辑的经验。从前几张专辑来讲,朗朗还是很耀眼,但是水平与深度还是有一些欠缺的。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仅能说是一般。眼下一年三百多场的演出计划,不知道他怎么能够提高自己的水平。前一次看他的专访,有一点倒是很让我欣赏,那就是他是用英语接受的采访。这在中国前辈的钢琴家中几乎是不可能的。看来,朗朗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这张CD,朗朗再次与俄罗斯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合作(几年前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协奏曲也是这样的搭配),这种配置还是非常好的。特别的是,指挥Gergiev应该是当前指挥界非常炙热的人物了。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以下简称拉二)的版本之多,特别是优秀的版本之多堪称奇迹。几乎所有的钢琴家都会录制这首作品。而这首作品本身也是20世纪钢琴文献的精品。有人说,拉二太煽情,相比之下,拉三才真正是经典。不过从可听性来说,拉二悠长的旋律和深沉的气息还是成为了俄罗斯精神的最佳体现。

拉二之前我最喜欢的是范克莱本的版本。范克莱本惊奇般得夺得第一届柴科夫斯基比赛一等奖以后录制的不少作品都是具有大师级水准的。这与很多人觉得他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感觉是不同的。比如他的这个拉二的确就十分优秀,俄罗斯韵味十足。所以这次我听朗朗的专辑,不自然得就要和我心中的这个版本作比较。但同时,我又十分希望朗朗能够有一些新鲜的东西,特别是某种时代的气息。

事实上,朗朗做到了。开头就十分不一样,朗朗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一半,但是仔细推敲以后,完全能够理解这种处理的含义。正像朗朗在专访中说的那样,这首作品和俄罗斯的钟声有着冥冥的联系。所以,在听了开始的那几个和弦以后,我真的还是体会到了朗朗的用意。而后的演奏应该说还是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的出彩之处,但绝对还是可以说是优秀的。不过仔细听听就会发现,朗朗在很多细节的地方还是很用心的。有一些颤音,朗朗的浪漫气息十分浓厚,而且处理非常到位。总的感觉正如朗朗说的要在演奏中非常自然的流露出情感。第二乐章的演奏还是很不错的,朗朗的控制让音乐笼罩在模糊与暧昧中。不过在这方面还是比里赫特差了一些。第三乐章的爆发,朗朗明显比较适合这样的演奏。主题的演奏被朗朗夸张,而所有的经过句都燃满了烈火。最后自然一切都在燃烧中结束。

听朗朗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难想象这首曲子他仅仅演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十分喜爱这首曲子,最推崇的版本是鲁宾与杨颂斯合作的。朗朗的演奏让人眼前一亮,倒不是说他的都能够经得起推敲,而是说很多细部的处理都十分特别。比如圆舞曲那个变奏,通常人们愿意处理得很“Rubato”(弹性),可是朗朗的演奏流畅而自然。仿佛是和舞伴快速的旋转而非一步一步地挪动。万人瞩目的第十八变奏还是很正点。其实这首曲子很少有人能够把第十八变奏弹出什么新的意思。倒是朗朗在不同的地方都强调了“末日经”,让这首本来是帕格尼尼的主题狂想曲一下显现出了第二个主题,这也许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原意吧。

总的来说,朗朗的这张专辑还是不错的。听得出来,朗朗是用了心的,而且也是有创意的。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作品的深度,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通过这张专辑,我改变了以前对朗朗的一些看法,毕竟他也是年轻人,我们大家都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我坚信朗朗能够成为一位有大师级水准的钢琴家的。

2005年5月27日星期五

我以为的宗教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关于十字军的电影。小的时候并不理解十字军,总觉得欧洲一群人干吗非要跑到巴勒斯坦那个地方去呢?还有不少的儿童也叫嚷着要去“圣战”。这是非常费解的。

事实上的十字军持续了好几个世纪,从最开始的解放耶路撒冷,到和拜占庭、土耳其等国家的征战,甚至变成了侵略埃及。那么什么是这一切的原动力呢?
教皇的一句话。

教皇说,我们要去解放圣城、我们要去基督教最古老的地方。异教徒占领这么我们的宝藏。于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了中东。有骑士、有贵族,也有身无分文的农民。

这些人到了耶路撒冷以后干什么了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以为他们受到了上帝的旨意。他们以为他们解救了基督教的圣城。

后来,十字军东征就变成了欧洲对中东的长时间作战。

说这些有什么意思呢?现在,基督教徒叫嚣自己的仁慈和宽爱,现在大家都只看到了伊斯兰教的圣战。其实,宗教本身就带着鲜血。所谓的善仅仅是一种束缚人的理念。

没有宗教不粘上鲜血的。越是虔诚的宗教徒越能够将暴力实施于生活中,因为他们以为这是神的旨意。

谁是神呢?

教皇的一句话还是真主安拉的一句话?

2005年5月25日星期三

我们的文凭

昨天看报说我们国家马上要设立艺术类的硕士文凭了,以前只有文学硕士。很多人对这类事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艺术类人才。有这么一种观点,现在的学院教育是培养不出艺术大师的。对于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双向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大师,对于当今这个社会来说,是肯定要经过艺术院校培养的。


陈丹青说为什么非要一个文凭呢?他站在角度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浪漫时期的艺术观。事实上从20世纪以来,很少有大师没有经历过学院派的熏陶。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聚地,试想,连文化都没有的人如何成为艺术大师呢?


不过,大学是提供基础性和普遍性教育的地方。把大学非要说成是培养大师的摇篮,这未免牵强了一点。真正的大师肯定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天资的聪慧而成的。


对于国家而言,我们需要大师,但是更需要合格的普通艺术工作者,我想,这就是要设立这个文凭的初衷吧。

2005年5月24日星期二

从王小波想到的

前一段时间在我姐姐家无聊的时候,翻看到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不久前看报纸说是纪念王小波,所以我也就索性看了几篇。应该说,作为小说家,我不能用杂文去判断这个人,不过我看了这本书的一些文章以后,还是有一些失望。


首先,王小波笔锋似乎充满了嘲讽和讥笑。这是很多写杂文的人共有的笔调。现实的不满,自己的彷徨,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中国文人只要没有“入仕”往往都要写这类的文章。


其次,只有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的话语,让人看多了以后就生厌。


最后,艺术性基本上没有。鲁迅的很多杂文其实也有不少的艺术成分。不过,王小波的似乎有一些作品水平并不太高。
文学作品不是自己发泄的场所。

2005年5月22日星期日

野三坡-天津(6)

最后一天的行程自然是比较多的。塘沽,来天津之前并没有纳入到我们的计划中,不过在打听到了一些可以看的东西以后,也就自然打算去了。起来以后,带上头天晚上买的饼干,准备找去塘沽的车。火车站有去塘沽的汽车,而我们住的后面也有一个车站,停着不少去塘沽的中巴车。坐上一辆中巴以后,我俩开始讨论天津话如何发音的问题。这个时候已经都将近10点了。汽车在和平区老街道中穿行,看见不少街道都是以全国其他地方的名字命名的,还有用数字命名的。这个也可以解释为曾经的殖民地租界天津所留下的痕迹。很快,车窗外就变成了全国一样很普通的街道了。我猜想,塘沽一定就是一个新区。驶出闹市区以后,原来还有轻轨去塘沽,不过人的确非常多。沿途非常堵车,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才进入塘沽区。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沿街矮小的树木都告诉来人,这里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其实,塘沽到天津的路上也没有什么农田,基本都是城乡结合部,可以说天津和塘沽是连成一个整体的。我们在离洋货市场一条街的地方下了车。阳光很大,而人也很多。从停放在两旁的汽车发现,不仅仅是天津的人跑到这里来购物,北京、内蒙古、辽宁甚至山东的也都来了。究竟是什么吸引着大家都跑到这个地方来购物呢?

走进洋货市场,人山人海。粗粗一看我们就明白了人那么多的原因。原来,这里是一个卖“水货、假冒货”为主的批发市场。打火机、皮带、手表和一些古怪的东西(比如电表不走水表不转)都是这里的抢手货。有的店面直接就打出了“走私货”的标牌,还有的就是说什么“海员偷关货”之类的标牌。仔细一想,要买这些东西的话,可能真的还是挺便宜的。不过眼下,我们是没什么心思在这里逛的。走出了洋货市场,旁边还有一个卖水产品的市场,人更是水泄不通。看在这种阵势的情况下,我们也就没有进去。

在路边一个小摊买了一小袋“鱼片”。吃了几片,挺脆挺好吃的,也算是来了海边了吧。听说了外滩离这里不远以后,我们就决定去外滩。其实,这又是被人误导了。这次出来,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问路一定要多问几个人,常常就能得到不同的答案,而自己要学会从这些答案中结合地图找出正确的做法。卖鱼片的人说外滩走路二十分钟就到了,可真正等我们走了十多分钟以后就发现远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近。找到一个公共汽车站以后看见站牌还有一两站,所以就索性坐上了公共汽车。哪知道公共汽车只开到外滩广场就到了终点站,很多游客都大呼上当。外滩广场附近也是一个闹市区,许多买东西的商店。我们很随意地走进一家商店,发现格局和东西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百货大楼的感觉于是也就没有心思逛了。走了几步以后就来到了所谓的“外滩公园”。其实这里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海边,而是天津的海河边。外滩公园是一个免费的现代化建筑的公园。从城市的意义上说,修建得非常不错,游人也很多。海河没有什么水,甚至看得见干涸的河床。在海河公园待了一会儿以后,我们问了几个人,去海边的话怎么走,最终发现似乎很远也就放弃了。来到外滩广场我们找到了到天津火车站的汽车,坐上去以后就呼呼睡过去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回到了天津。首要的事情当然是买好回北京的火车票。卖回北京的火车票并不在售票大厅,而是就在候车大厅里面,叫“城际火车”。排队的人非常多,而且似乎有的窗口还不售卖除当次以外的车票。排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经过一阵子的拥挤我们还是买到了四点五十的车票。一看时间,离四点五十还有两个多小时,我们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准备再次光临金街。车夫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天津人,一边拉车一边攀谈起来,说的内容都是什么中国人不可靠、欺骗的人怎么怎么多的话题,到了后来,干脆拉车也都三心二意,主要就是想把内心的很多话说出来,看来他觉得我们俩年轻游客比较可靠吧。

到了金街以后,她就兴奋了。的确,头一天很匆忙,也没有好好逛,现在终于有了一点时间。而现在最主要的莫过于就是看看鞋子了。老实说到了“陶陶鞋业”以后我才看到了以前从买没看到过的各种女鞋样式。这一个多小时,我肯定就是陪同慢慢逛街了。
逛完街,没有买到鞋子,倒是买了一件非常便宜的短袖,也算是没有不枉此行。最终,还在一家眼镜店里买了一幅墨镜,还不忘买了“麻花”准备在火车上吃。还是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到了火车站,旅途也就进入了尾声。

回去的火车似乎更快一些,也许是心情而已。坐在我们对门的两位男女明显就有一些问题。我俩还分析了半天,总之,好几次我们都看出了什么婚外恋啦小秘啦的事情,也算是增长了对社会的一种见识吧。几乎就是一个小时,火车就回到了熟悉的北京站。三天的旅途就此结束了。

我的游记也终于写完了,虽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写下了,不过感觉写这些就是重新去温习那些快乐每一个瞬间的过程。三天的旅途是短暂的,甚至是那么转瞬即逝。不过这些记忆却是永恒的,留在我们的心里,很久很久。

2005年5月21日星期六

野三坡-天津(5)

我们在南开附近找到一家狗不理的快餐店,就是类似肯德基的那种,人很多,自然也就没能够吃成。看来还是得到金街附近去才可以吃上包子。坐八路公共汽车回到金街一带,夜色笼罩下的天津果然又多了一份韵味。她在路边的一个小店买了一个包,这是她一直的一个心愿。夜晚逛街的经历不是特别多,所以走在灯光下的闹市区总觉得怪怪的。路上的人也很多,看来从某些方面来讲,天津的商业街晚上更有人情味儿一些,不像北京,有一种很资本主义的感觉。肚子非常饿,开始寻找“狗不理”。按照我们的理解,商业街这样的地方应该是遍地“狗不理”。可事实上却是走了好久都没有遇上一家。甚至问了几个人以后才在一个比较昏暗的街上找到了一家“狗不理”。虽然寻找食物的过程非常辛苦,不过总算能吃上东西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这家“狗不理”看上去还非常正规,有一种老字号的感觉。走进去才知道,我们非常偶然得就找到了“狗不理”总店。真是幸运。不过店内一看就知道是那种上个世纪十年代的国营餐馆的感觉。服务员的态度和作风都比较散漫。看了价目表以后才知道别人为什么都说“狗不理”贵。的确,十个包子将近二十块钱的价格也着实让大家觉得在今天这个环境下,吃包子都是要犹豫半天的。不过,最终我们还是坐了下来,买了十个包子。毕竟,来都来了,肯定不能就这么走掉。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狗不理”本身就拥有非常好的品牌,总之,包子吃上去还不坏,挺好吃的。当然,也可能是我们都饿了吧。吃包子的同时还要了两碗粥,好了,花的钱都是在学校周围吃上两个炒菜的钱了。也没打算要用包子添满肚子,所以,吃了包子以后我们出来决定再回住处的路上买点零食,同时再买点“麻花”。买“麻花”,我前面已经都说了,肯定是到漫山遍野的“十八街总店”买。虽然后来我们发现,其实街边的另一些“麻花”也并不差,不过人的心里总是觉得什么什么“总店”、什么什么“总代理”要好一些。买了麻花以后就坐上了一辆电动摩托车,回了住处。司机一再问我们是不是住在“中国饭店”,让我俩都觉得有一些奇怪。后来到了住处才发现,原来这周围都是一些“特殊服务”的发廊,看来住“中国饭店”的人也有一些问题。怪不得司机那么问呢。虽然这一天比较累,从野三坡转移到了天津,不过还好,住的地方找到了,而且还吃到了最正宗的“狗不理”包子,也算没有白来。

2005年5月16日星期一

野三坡-天津(4)

到了大门口,时间还早,等五六点过的火车还是还早了点,于是我们决定坐出租回去。门口有许多驴车,驴车的车夫们一看到我们走出大门就急忙过来拉客。其中一位老农还与我攀谈了几句。当听说我俩都爬了天亭那些阶梯的时候,老农都流露出了钦佩的眼神。当然他不知道这样的山在四川根本算不了什么。旅游区的物价没得说,60元的出租费用着实有一点心疼,司机开得飞快,我看着都觉得可怕。回到住地以后才发现真的很累,碰巧没有电,而且要等到晚上才能洗澡。于是我们就在屋子里睡了过去。

睡到下午五点过的时候,我们起来准备出去走走。风非常得大,原以为在这样看上去植被多一点的地方,环境要好一些,哪知道会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当地人在拒马河旁边围起来的跑马场使得附近的风沙都极大。我们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个叫做“清泉山”的景区,和我们住在一起的那几个清华的男女就是去的那里玩儿。给人感觉这个景区就是当地人自己开发的一样。拒马河看上去清凉见地,其实仔细看才能发现水质很差。在河边照了几张照片以后就不得不离开了。
出门在外,找吃的的确是一件比较费时的事情,特别是在旅游区。对于我们这种中学生旅游者来说,太贵的肯定吃不起,不过既然来了,也想吃一些特别的东西。因为还没有到五一假期,所以街上很多铺面都是懒洋洋的关着门。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一问价格让我俩心里一紧。不过想来我们良田基本没怎么吃东西(前一天晚上和当天中午都没吃饭),所以也就决定破费一下,点了一盘木须肉、烤鱼、烤核桃和野菜团子。等到吃上了菜,我们发现还不错,当然也可能是我们都已经比较饿了。但事实上,烤鱼和木须肉都做得有头有眼,特别是烤鱼。以前我还没吃过类似的这样的烤鱼。烤核桃也相当有意思,虽然不像老板介绍的那样,吃着是甜的,但也有一种特有的香味。

吃了饭,我们又买了一些水果和零食就回到了住处,等着洗澡。这可是一件大事。晚上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看凤凰卫视。我们都很惊奇主持人怎么会把很严肃的政治问题拿来调侃。

休整了一晚上以后我们开始准备大转移。从住处出来,打了一个面的到了野三坡火车站准备离开。在火车站上还看到了前天同坐一趟火车的一些人,看来大家的行程安排都差不多啊。买了票以后就在站台上等车,火车来了以后,所有的乘客居然都要走到山洞里面才能上车,的确有一些“原始”的感觉。上了车走过了好几节车厢以后才找到了座位坐下。拿出头天没吃的瓜子嗑了起来,看着光秃秃的山,一面想着天津,的确还是很闲适的。不过看久了荒山以后,我俩纷纷睡去。

快到中午的时候火车到达了北京南站。南站依旧是那么多人,都是踏着我们的足迹去同样的地方吧。马不停蹄,我们准备坐20路赶往北京站,希望能够很快坐上去天津的车。20路公共汽车挤得要死,我们这才发现这天是五一,怪不得呢。快到前门的那条大街上,全是公交车。不过几乎还是很顺利的,我们就到了北京站。北京站的人也不是一般得多,毕竟过节嘛。看到有专门售去天津的窗口,我们就排队买了两点五十的票,空调双层车,不过一人三十元,比汽车还贵。买了票以后,我们就开始寻找吃的东西。几乎就在去秦皇岛回来的那家面馆旁边,我俩终于坐下吃了些东西。因为是节日期间,不敢久留就赶到候车大厅准备上车。果然,等车的人非常多。好不容易才进站上了火车。

三十元的空调车当然就比去野三坡的车好了不知多少,和去秦皇岛的车很相似。车里面干干净净的,而且座位也是软座,不过就是太高,不舒服。这次我们坐的是上层,所以看起风景来要好些。乘务员也都是空姐的打扮。火车启动以后运行得相当平稳,根本感觉不出有多快的速度。车内的温度也很舒服,特别利于睡觉。火车驶出北京以后,很难的看见什么像样的田地。没什么风景好看也就索性睡觉了。

大概一个多小时以后,火车就进入了天津。确实很快!下了火车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天津比北京凉快一些,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才下火车,我们为了图方便,就跟着一个铁路局的到车站的铁路局旅馆看看能不能住,在夹杂着臭味的过道里面走了很长以后进入一间小屋子,令我俩大失所望。不但床单上面灰都是几层了,而且整个房间里面都是弥漫着灰尘。肯定得自己找地方住了,火车站周围的几家已经全部住满,甚至一个宁夏招待所也都客满。看来只能寄希望于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了。

从火车站前面的马路过街,走不远就来到一个钢铁大桥面前,桥下面自然就是所谓的海河。虽然河面上漂着一两艘游船,不过整个河道基本是干涸的。过了桥,就来到了天津的和平区,也是天津的老城区。整个天津的老城区街道都比较狭小,街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些老房子,还有不少残留着殖民时期的风格。老城区的树木也比较多,而且树也都是有些年月的大树。在走过两三个街道以后,发现要找一个地方住还真很困难。正在我们都很着急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类似民国年代公馆的建筑上面写着“中国饭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走了进去,的确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种公馆的格局。一楼是一个很大的厅,然后二楼就是些客房。问了一下服务员,的确房满了,不过她承诺我们七点钟会有一间房子空出来。我们思考了一下觉得还可以就交了订金,把书包留在了那里,出来逛街了。

找到地方住以后,心情顿时轻松了一些。走了两个街区以后我们就来到了天津的金街商业区。金街,是天津十分有名的一个地方。粗看起来,其实也就是北京王府井西单、成都春熙路的翻版。不过,天津的金街又有些独特的地方。首先,金街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从周围的建筑就可以看出来,大多是老建筑,特别是劝业场和浙江兴业银行两个很醒目的老建筑。这一点,王府井和春熙路就比不上。在这些老建筑里面的又是些现代的商场,可谓古典与现代在某种程度上交融在一起。天津的鞋业似乎很有名,特别是“陶陶鞋店”,不少女性朋友都在里面选购。我们来天津的目的之一,“猴不吃麻花”很快就被我们发现了。开始,我们还很惊喜看到了“天津十八街麻花总店”,可走了几步路以后发现,所有卖麻花的都是“十八街总店”,就觉得的确有一点骗人的感觉。进门一问,价格也是吓死人。一斤就十多块钱。我们打算晚上再买回去吃。在金街的外文书店,我还给她买了一本“芬兰地图”,算是对她的一种鼓励。

2005年5月10日星期二

野三坡-天津(3)

走了不久就来到了一个分叉口,左边是比较平坦的路,而右边就是栈道。这时景区里面的人多了起来,一时间还把路都给塞满了。我们就在这个岔路口等了下来。遇到了一群小学生,是老师带来的。这些小朋友的穿着都十分简陋,不少人都散发出很久不洗澡的味道。我和她开始都很惊讶老师居然敢把那么多小朋友带到这样的景区来。要是真的有什么三长两短,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不过转念一想,别人长期住在这样的地方,也许到这样的景区就像我们去很一般的公园一样,没啥好担心的。


栈道上的人逐渐的少了,我们也开始前进。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陡峭。两边的峭壁上,阳光泻下来,在一个很狭小的地带上照出奇妙的图案。人在这样的峡谷里走,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了。走了不远的路之后,发现峡谷中的小溪消失了,原来小溪是从一处山上流下来的。没了唯一的水源以后,迅速就感觉到了热。的确,北方的山,植被其实是非常缺乏的。仅有的都是矮灌木和野草。很难得见到成片的高大树木。山上的气温也不低。更不可思议的是,峡谷里面居然有很多苍蝇。阳光晒得石头白花花的,让人有一些厌恶。


走了不远以后,我们发现已经中午了。索性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吃起了带的饼干。原本以为带的1000毫升的水杯不太可能派上用场,哪知道这个时候发现水真的宝贵。吃了十多分钟的饼干,我们又上路了。经过一个小卖部,我们果断地又买了两瓶水,倒进那个大水杯中。问下山的人最高点还有多远,说法不一。看来真是只有自己走走才能知道了。


在爬过了一个小山头以后我们来到所谓的2800级台阶的开始处。刚才在遇到小学生的叉路口时,就有标志提示这些台阶如何如何难爬,年老体弱的人做好坐缆车。现在真正的来到台阶面前时候似乎并没有感到这些台阶怎么样。这些台阶都是所谓的“环保台阶”,就是悬空搭设在山上的钢筋台阶,上面铺上木头的板子。为了不使人在爬这些台阶太过于疲倦,每级台阶上都有中国的一个年代,从西周到当代。我们几乎是想也没怎么想就走上了台阶。果然,爬了几十阶以后就发现并不是很轻松了。因为几百阶台阶才有一个小小的平台供大家休息,而真正当你休息下来以后就发现自己都已经不想走了。可是,不停息的走的确又很累。开始的时候,我和她并没有说要一口气走完这些台阶。不过很快我们就发现,走这些台阶是停不下来的,而且也只能一鼓作气。有些人开始的时候很快,可是没走几步就不行了。我们一开始就保持着某种速度,不是她在前面就是我在前面,两个人交替地一左一右匀速前进。因为我平时锻炼比较少,所以衣服很快就湿透了。不过真正突破了一个比较累的极限以后,走起来就没什么感觉了。路上有一对男女,男的裸露上身,坐在台阶上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比他矮小得多的女朋友还在鼓励他继续上前。这时候我真的觉得和她在一起能够互相鼓励区完成这样需要互相帮助的事情。果然,我们没有任何停留就来到了山顶。她和我都相当高兴。我个人觉得肯定没有很多人能像我们这样。


山顶的风光的确不怎么样,甚至谈不上风景。我们还碰到了开始在山下遇到的一群男女。在山顶休息了一阵以后我们就开始下山的路了。还是一千多的台阶,我们发现真的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主要是上山只需要一步一步踏实迈进就可以了,可是下山就得控制小腿的肌肉。控制不好就容易小腿发颤,而且老盯着台阶看容易眼花,所以下山的速度也慢了起来。真正慢慢走了之后才有精力看看风景。这时候的景色已经远不如刚才。周围都是一些荒山,北方的很多山都是石头山。石头上面笼着更北方的沙子。干燥的气候决定了这些山上的植被十分的有限,而且前面我已经提到了,大多数都是矮灌木,看上去非常贫瘠。到了山底,就又来到了所谓的峡谷。由于没有泉水,走在这样的峡谷里着实很烦躁。不过虽然山上植被不怎么,峡谷里似乎还有一些动物活动的痕迹。比如,我们就看到了三两只小松鼠在互相争抢着食物,而且当我们拍照的时候它们居然也丝毫没有受到惊吓。走到峡谷深处以后,阳光就逐渐被挡住了。甚至感觉到了一丝凉意。可是的确也没看出有什么风景。这一段路走起来很轻松,也很快。最后一个景点是“水帘洞”,其实就是一个山洞里面流出泉水。照相的人特别多,而且这个洞连着另一个出景区的门,考虑到坐车的问题,我们还是决定回到正门口。


往前走了不远,就回到了来的路上。我们已经有一些疲劳了,毕竟那2800级台阶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于是我们又租了自行车来骑。下山的路果然骑起来特别带劲,风一般地就冲了下去,很自由很轻松的感觉。

2005年5月6日星期五

野三坡-天津(2)

我们买了一些零食,顺便问了问怎么去百里峡。结果当地人的答案均不相同。有人说有班车,也有人说没有。即使是说有班车的人也不能肯定班车的时间。看来去百里峡的确要好好计划一下。回到主的地方,吃了几串羊肉串,就会住的地方休息了。

第二天很早我们就起来了,天气很好,不过就是异常的干燥。我们来到了去百里峡的路上,开始决定怎么走。打车的确有一些贵。正在我们犹豫的时候,来了一辆到野三坡火车站的中巴车。我们也就坐了上去打算到火车站坐火车算了。哪知道到了火车站,居然看见了一辆中巴车上写着“百里峡”的字样,让我们的确很兴奋。我们一问卖票的,发现9点钟就开车,这真让我们高兴,更何况票价也便宜。车上已经坐了一位中年的妇女。攀谈得知她是贵州人,在这地方经营小本生意。她惊奇我们怎么会到北方来看自然风景,特别作为四川人更是如此,想来,四川的名山大川那么多,看都看不够。不过,也许,在四川很普通的山在北方都是名景区。这位妇女看来对这“百里峡”并不是十分感冒,但是想到我们也不是要看如何如何的风景,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也并不是问题。

等了十多分钟以后,汽车终于发动了。因为这里很多人家都有自己的面包车,而且住在这里的人都习惯打车(主要原因都是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公交车),所以司机和售票员都还要沿街吆喝,拉客上车。从车上看,周围的山上并没有多少的树木,大多数都是矮灌木。而且风一大灰尘吹得满天飞。本来以为有了植被,环境要好一些。可是哪知这么恶劣。汽车的行程明显是曲折的,火车穿过两个山洞以后就到的路小中巴弯弯曲曲爬行了半个小时多。中途一个地方向左是“百里峡”,向右就是“龙门天关”,“野三坡”的两大景区。终于来到了“苟各庄”,也就是“百里峡”所在地了。在景区外面修了很多仿古的建筑,只是还没有进驻商家。街上有毛驴车,很有乡土气息。

“百里峡”的正门是一个仿空城计的建筑。其实我很奇怪,景区本来就是很好的个体了,为什么还要借电视剧出名呢?票价由于是学生票,所以并不是想像中那么贵。踏进大门,感觉并不是走进了什么山区景区,而像是走进了人民公园之类的公园。景区固有的野性似乎缺少了一些。门口有租自行车的业务,令我和她都十分激动。本来我们在秦皇岛的时候就想一起骑双人自行车的,可惜因为租金太高当时只好作罢。现在一问价钱以后还可以接受,于是我们就找了一辆骑了山去。两个人蹬车的确不那么累,而且那种感觉也十分好。这次我们借了一部数码相机。所以照相自然也就方便了许多。基本上是骑几步就照一张,周围的游客都对我们这种举动有一些好奇。走了大概几百米,景色也要好一些了。一边出现了一条清泉,同时山与山的间隔也逐渐缩小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峡谷”吧。自行车只能骑到峡谷口。

进入峡谷以后空气顿时凉爽了不少,可能还是要归功于那条溪流。两侧陡峭的绝壁耸立在道路的两旁。太阳从峡谷上方照射进来,山上的植被映射出夺目的绿色。久在樊笼里,能够有这份闲心来欣赏自然的美景的确非常舒服。不时有山上的清泉流下来形成小瀑布。“百里峡”的景色固然还是比较美丽的。

2005年5月4日星期三

野三坡-天津(1)

外出旅游的确十分富有魅力。

又是一个黄金周,计划出游几乎成为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由于其他很多因素再加上五一期间的确会有很多人。所以我们选择的出行时间是4月29日。从最开始选择出行地点到最后成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插曲的。开始我们仅仅是打算去一个能玩儿两三天的地方。后来她又十分想去天津,于是给整个安排增加了难度。所幸的是,北京的交通能力还是挺高的,所以我们终于有信心踏上了整个旅途。

为什么选择野三坡呢?第一,有一些同学去过了,似乎价钱还比较便宜。第二,她曾经去过“十渡”,对于野三坡之类的景观有一个感性上的猜测。第四,当然野三坡作为国家的四A级风景名胜区还是颇有一些影响力的。要不然,《三国演义》的电视连续剧中的“空城计”也不会选择在这里拍摄了。

4月28日下午,上完了“马哲”课,我俩就到了“新世纪”买东西。本来计划中要买很多吃的,无奈我俩都觉得每次买了都吃不完,就放弃了。只买了一些日用的商品。学校里面的人因为大一的军训去了,所以清静的很。虽然第二天才出门,不过心情已经开始有一些激动了。毕竟,这也许是一年中我和她最后一次能够长时间在一起玩儿,所以,对于我来说,从内心里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4月29日,上午的“概率课”和“数据结构”都有一点人心惶惶。一想到马上就要拥有的私人空间,我就按耐不住心里的高兴。中午吃饭也是草草结束,虽然这样对于一天的行程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好处,不过在这种心情中怎么能够吃得下东西呢?吃了饭以很快的速度收拾了书包。就离开了学校。

北京的四月底已经十分的炎热。虽然考虑到山区也许会凉快一点,但是还是以带短袖为主。中午的919人并不多,而且又坐上了直达德胜门的车,所以很快就到了城里。这一次,我们在网上已经查好了行车路线。而且也尽量避免坐地铁,想看看北京城。409路的人真是多,第一趟车我们还没有挤上去。原本看上去道路并不通畅的新街口大街,居然最终还是很顺利地通行了。到了西四,在街角处的新华书店,一时兴起买了一本全国的旅游地图。一方面是因为从来都没有这样的一本地图,另一方面,自然是可以更方便得计划以后的出行。买了地图以后继续向前走,偶然发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周边有很多买金银珠宝的商店,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本来按照网上的咨询说,西四下了409路就有102电车的站,可以直接去北京南站。可是走了一站地也没有看见102路的影子。终于看见102路以后,才知道我们走过了一站。102路沿着西单那条街一直往下走,看到了不少北京的老城区。虽然,宣武区并不算北京的发达地段。但是,没那么宽敞的街道才真正有了一点城市的感觉。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北京南站。才到南站的时候都有些不相信这是一个北京的火车站。印象中,北京的火车站应该很气派,或者说至少不是太差。不过这个南站的确小得有一点意外。离火车开车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也就不着急,所以就在火车站附近走走,想找个小店坐着等车。应该说,这里才是真正平民的北京。没有高楼,没有繁华,只有匆忙和生活。找到一家糕点店,点了两杯水,坐下。发现居然已经有一点疲劳,不过我们都很期待即将开始的旅途。离发车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时候,我们走进了南站。一进入车站才发现了很多人流,大部分从打扮上看是学生和农民(主要是拉客的)。看来,选择五一之前出行的人也不在少数。按照一个车站工作人员指示的路进入站台(结果发现是被骗了两块钱),看到了一辆破旧的火车。整个车站的感觉一下就让人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感觉。上了车以后安顿下来,同行车厢里面的大多是学生。车厢里面非常脏,似乎也从来没有清洁过。也难怪,像这样的线路,的确平时也不会有太多人去坐,并不是什么热门线路,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设施。

火车准点从南站出发了。坐在对面的一男一女听口气似乎已经研究生了。他们也是订了住的地方,而且住地的人都上车来接他们了。接他们的那个女的皮肤十分黑,穿着红色的衣服。看起来并不时什么好人。而且从她的言谈举止我们觉得,似乎她并不是这一男一女订住的地方的老板,而是这个老板介绍过来的。后来也证实了的确是如此。看来,出门旅游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火车上的人都沸腾起来,大多数都在打牌。坐在斜对面的一个老男子吃着自己带的东西。我们就开始讨论过去旅游的事情。的确,我以前很少接触到这些非常社会的东西,常年待在家里。真正出来了才发现社会的底层是什么样子的。窗子外面的景色十分荒凉。北京郊区的贫困程度有一点令我吃惊。很难得看见像样的人家。天也逐渐得黑了。

经过了十渡以后,火车很快就到达了野三坡。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山间小站了。可以说是十分简陋。我们见到了接我们的人,一个憨厚的中年妇女。也见到了即将和我们一起住的两对男女——分别是来自清华和人大。火车走后,我们穿过铁路下了台阶就来到了野三坡镇。由于已经天黑,所以看不清楚整个小镇的状况。一大群人钻进一辆面包以后十分钟后就来到了住的地方。
应该说,这是我第一次住农家院。农家院便宜,肯定是学生出游的理想选择。还好,可以洗澡。放下书包以后,我和她做了一下调整。就迫不及待地走了出来,看看住的地方四周的环境。周围有两三家农家院。一块空地上正有一群人唱卡拉OK和吃烧烤。房子背后就是一条马路,初步估计是去“百里峡”风景区的。街上两旁就是旅店和一些饭馆。由于是晚上,十分萧条。

(待续)

2005年5月3日星期二

旅途回来!

终于回来了,又开始学习了。

我会陆续把旅行的很多信息放到Blog上的。

2005年4月28日星期四

再说朗朗

昨天晚上又听了一次朗朗的第一张专辑。的确,现在的朗朗和以前相比,并没有一个质的飞跃。当然,作为艺术来说,要在短时间内有这么一个飞跃是很困难的。5年前的朗朗曲目的确很广,从古典时期到浪漫后期,可以说涉猎是足够了的。如果今天看看朗朗的巡演的曲目的话,我们会发现巴托克,我们会发现舒曼。这一点,朗朗是不错的。

可是一年365天,150多场演出意味着什么?多年前的朗朗已经有了答案。

从演奏来说,很多地方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当然,从听觉上来说,该“做”的地方都做到了,但是从感觉上说,又显得很欠缺。有时候都怀疑朗朗是不是把并不成熟的曲子都拿出来演出了。
我不想把他与李云迪作比较,这没有意义。朗朗就是朗朗。

朗朗让我想起了克莱本,只不过他还不如克莱本知名。克莱本的拉二是绝对的,可惜也仅仅限于此。朗朗的什么是绝对的呢?做秀?
时间会证明一切。

2005年4月27日星期三

菲尔德和阿劳

四年前买了那张菲尔德的钢琴协奏曲以后就再也没有碰过那张CD。确切地说,要不是因为肖邦,我也许永远不会碰菲尔德。去年暑假的时候,CrendKing似乎很迷恋这张CD。不过我昨天仔细听了以后发现,菲尔德的确也只能算作是二流作曲家。整个曲调都非常老套,而且手法很单一。从CD来看,乐队和钢琴的水平都很一般。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把盘放久了,就听起来不好了。顺便说一下,听菲尔德,很容易想起肖邦,特别是他同样的钢琴协奏曲。

唯一有一点让我惊奇的就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完全没有乐队部分。而且左手的分解和弦很有特色。可以说在这里,我才发现了菲尔德的价值,那就是挖掘了钢琴的某种幻想色彩。这一点从“夜曲”这种题材就看得出来了。

昨天还听了阿劳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应该来说,阿劳的名气十分大,而且关于这套录音早已经是享誉世界。不过初听还是给我很多启发。首先,阿劳不同于德奥钢琴家的处理,并不是完全忠实节奏和韵律。浪漫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阿劳又不同于俄罗斯派系的浓墨重彩,而是在很多需要重点关照的地方稍稍提醒一下。很有分寸。让人耳目一新。

不过说实话,我还是喜欢吉列尔斯的,非常有感染力。

2005年4月25日星期一

最近的计划

一直以来就想用.NET做中间件。已经完成的是一个小型应用程序框架,可以减轻很多做程序的工作。当然,第一个版本(我现在还只是觉得是一个雏形,所以版本也都还是内部测试)主要关注的是数据库操作和配置文件操作,用户安全和异常处理都只是有所涉及。关于这个框架,我下面还有很多想法,当然也要去借鉴现在比较成熟的一些东西,比如DotNetNuke和NHibernate之类的东西。

最近的计划是做一个页面引擎。所谓页面引擎就是说网页完全又模版生成,可以实现页面样式与逻辑层的完全分离。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我做这个目的还是简单为好。初步的想法是先完全兼容DotNetNuke的模版格式。

用.NET做应用的确方便,但是我现在也很难判断自己做的这些东西的价值。也全当做是一种学习罢了。

2005年4月24日星期日

为什么微软?

昨天我又买了《MSDN开发精选》。这个杂志从它创刊到现在,我每一期都买。虽然我每一期都在等待有什么特别重要或者说是特别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事实是每一期的立意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全力去介绍根本还没有推出的微软技术。

没有推出的微软技术。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开发者在产品推出之前就已经很依赖或者是非常喜爱你的产品,那么他肯定就要购买你的产品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一个杂志来说,我们最希望得到什么东西?那肯定是最大程度上能够获取对现在开发有帮助的东西。当然,这一点说的有一点偏激了。可是,当我看到满篇介绍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点愤怒。如果这个软件真的那么好,我也非常想用,但是,现在,就是不能用,以后要用,也得付出高额的代价。那么,这些介绍的文章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广告呢?
我承认,我平时都是用微软的软件。我也承认,微软的产品不管是技术还是性能上都是一流的。但是,我还是想说,我不希望别人来教我评判事物的标准。

然而,事情就是那么矛盾。我已经安装了Visual Studio 2005 Feb CTP。对于一个开发工具来说,每一个测试版都能引起如此的轰动,我看,也只有微软能够这样了。

另:我昨天还买了一本《计算几何》。

2005年4月23日星期六

Macromedia梦

Adobe收购Macromedia。一个在业界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澜的收购。既没有什么大的战略意义,也没有巨额资金的引诱。38亿美元,对于IT业的收购来说,数目并不是巨大的。

现在就说这样打造了平面设计的旗舰还为时尚早,虽然这两家公司在已经拥有的领域里都已经举足轻重。Macromedia一直都想往企业级网站架构转型,Fle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Adobe也非常需要动画制作软件和网页设计软件来为它的Photoshop打开更广阔的天空。这一次,大家似乎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强强联手?
但愿是吧。

2005年4月22日星期五

终于的大提琴

从我个人来说,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有特殊的意义。首先,这张CD是Crend的。其次,真的如布拉姆斯所说,大提琴居然能够如此有情感。

还记得大一的时候,周末独自一个人听这首曲子,那种慢慢抚慰心灵的感觉,还有就是倾肠般地诉说。维也纳爱乐的弦乐部分一直都是一流的,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点显得过于慢了。不过,麦斯基始终保持着浪漫的严谨。伯恩斯坦的配合也从始至终都具有一种平静但是决不平常的呼吸。
差不多都一年没有听这首曲子了,昨天晚上一口气听完以后真的觉得这部大提琴作品的伟大。平易近人,但是一点都不庸俗。

对!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温暖。来自内心和来自世界的温暖。同时,也有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不是喊出来,而是在温暖中浸透的痛苦。

很难说这首作品在大提琴史上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家都录制了这首作品。

2005年4月19日星期二

其实肖邦

总还是练习肖邦的曲子。也总还是没有练好。有时发现,肖邦的确还是非常敏感。要不,为什么《船歌》的爱情那么富有幻想呢?当初买那本谱子就是冲着《船歌》去的。五年过去了,我依然不能在阳光下的小船中荡漾起来。可每每开始《船歌》的头几个小节,我就发现自己真的找到了爱,那种天地间悠悠然忘我的爱。

已经很多年,我不再听肖邦的唱片,我也曾经发誓要演奏所有肖邦的乐曲。可是,现在,还是很难做到真正只关心艺术了。

哦对了,还有《摇篮曲》,如果有更多人知道它就好了。比起布拉姆斯为小孩准备的“摇篮”,肖邦那似睡非睡的梦境是准备给爱人的。

其实,肖邦,只有爱。这也就足够了。

2005年4月16日星期六

用人!

这两天作为网络中心的主任,参与了副部长的竞聘工作。也体会到了一些用人单位的苦衷,同时对于今后找工作也有了一些反向的经验。具体地说,那就是,用人单位仅仅通过一个面试,很难看出一个人的优劣。特别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发现的一些不错的人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表达问题。而有一些人,又显得成熟过渡。很困难作出抉择。

2005年4月14日星期四

斯克里亚宾的灵动

很久没有仔细听一张唱片,不过这几天听的斯克里亚宾确实让我眼前一亮。的确,要说斯克里亚宾的东西很浪漫派,我承认,但是作品中的那种灵动与秀巧,是任何一个俄罗斯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不能比拟的。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水平应该是相当高的,有肖邦的影子。后期作品在色彩上比法国印象派多了一些黑色。斯克里亚宾的东西没有那么多厚重的理性折射,非常像阳光般的下午。还有一个作品,我建议大家也可以去听听,那就是他的《钢琴协奏曲》。大家就可以发现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其实有很多斯克里亚宾的影子。但是第二乐章的风铃般的飘逸,是绝对的大师级手法。

2005年2月19日星期六

Private works

真正写东西才觉得痛苦!

我写这个曲子是想尝试一下单一主题的不同性格变奏。所谓变奏,当然也仅仅是一种“魂”的体现,更多的比分是想让大家觉得神似但是形不似。不过现在写下来,已经完成了《Valse》,《North》也基本完成了,给我感觉是太多的手法一样。我还是希望我的作品变化多一些。《Valse》也许有一点中规中矩,不过我就是要的那份拘束感,那份虽然在跳舞可是很小心的味道。不过对《North》就不是太满意,主题还可以,但是变化太老套,而且没有突出一种苍凉。

眼下正在开始写《Wind》,有点模仿肖邦的练习曲,连调性都一样。

2005年2月10日星期四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

用户需要什么?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美丽的界面、易用的操作和强大的功能才是真正的上帝!而架构、模式、API都是他们所不想关心,也没办法关心的。我们现在很多问题都在了架构上,都在了具体的编程上,但是我们产品的用户体验实在是差。我们的操作实在是不简便。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微软。的确,微软很多软件不是功能最强大的,但一定是最好用的。


想到这里,我个人还是十分看好未来几年的Web applications。网络应用不仅仅是网站,而是全新的架构,全新的用户体验。我们应该做的是,打开思路。

2005年2月9日星期三

不是没有的,只是不在

新年,很久都没有这么过了。当然,很多年来都是一如既往得平淡。今年收到很多祝福,不过那种到处都能见得到短信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而且还有不少是因为某些原因。我这里也不想多说。当然,也许是我多想了。

真正一件比较特别的事情倒是下午听了听《梁祝》和《黄河》。总觉得中国人的节日要该庆祝一下。以前对梁祝有一种天生的偏见。可今天听,也不像我所估计的那样差。其实抛开一些思想而言,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有一种中国民族的精神在里面。不过说是说不出来的。梅纽因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你问我音乐有内涵吗?我会说,有。如果你问我那它是什么呢?我会说,没法说出来。的确,音乐说出来就不是音乐了。《黄河》问题就要麻烦得多。素材还是不错的,但是就是太杂。而且要把中国的东西硬塞到柴可夫斯基或者拉赫玛尼诺夫式的耀技中,很牵强。但是末乐章绝对是有一定分量的。殷承宗的演奏是很权威的。但是总觉得缺少什么,也许是大气。想听听朗朗的处理。

我不想说生活。对于我而言,也许生活才是虚幻的。可是什么都不是虚幻的呢?

2005年2月7日星期一

他们的肖邦

你听的最多的肖邦的唱片都是谁演奏的?


波利尼?齐默尔曼?还是阿格丽姬的?是的,名家的肖邦实在是太多了。不管是冷峻的,还是热情的,抑或是有些人所谓的“肖邦化”的演奏,总之我们能够听到无数的著名的演奏家著名的版本。可事实上,在现代唱片工业时代,有才华的演奏却不一定能够传到我们音乐爱好者的耳朵里。我就很偶然聆听到了这样一个让我眼睛一亮的“肖邦”。


要说演奏得奇怪,波格雷利奇的肖邦无疑是最奇怪的,但也是最具效果的。不过钢琴家弗莱迪 肯佩夫的肖邦才真正有一种冷峻和古怪的美。说实话,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演奏,有力度,有棱角,绝没有那种拖泥带水。而另一位钢琴家罗兰 彭蒂宁则出奇得将《船歌》充分演绎。老实说我听过很多版本的《船歌》,但是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浪漫不足。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肖邦的《船歌》众所周知是一部充满了浪漫气息的爱情篇章。很难得有人能够把这首曲子演奏得既典雅又富有青春的爱。彭蒂宁做到了,而且每个细节都安排得恰当而又不失分寸。当然,这些钢琴家的肖邦并不能做到每一首都能够演奏得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很正常的,我想大家和普通钢琴家的区别就在这里吧。


但事实也是告诉我们,音乐没有权威。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属于他那份特有的情感。

2005年2月3日星期四

从传销看信仰

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三个传销的人。应该说,传销的弊端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关于经济上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我这里主要谈一下从传销所联想到的信仰问题。

我不想解释什么是信仰,因为要去定义这个名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只是就一些现象进行一些思考。首先,这三个传销的人都很激动,他们激动的不是产品怎么怎么好,而是他们所接受的理念甚至是信念是如何如何的引人入胜。当然这里面有经济的目的在里面,但是更多的给人的感觉是这几个传销的人走火入魔了。可是我们要注意,他们所宣传的种种理论很多都是正确的。所谓正确的就是说是符合当前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东西是很有说服力的,或者说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要真诚,比如要对父母孝顺,比如要以德报怨。如果一个人光听这些是很难做出判断的,所谓判断就是说,我们很难分辨出他们究竟要宣扬的是什么。到底是怎么做人?到底是怎么处事?还是最终的目的推销产品?

可以说经济目的和精神目的在这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我们的理解来看,他们的最初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推销产品。那么,推销就推销,为什么要说那么多的大道理,以至于都有一种上升到哲学领域的感觉?因为要推销那些保健类产品还要销售那么高的价格,在手段上需要一种“遮羞布”。同时,高深的理论基础也能够让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容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受教育程度到达一定水平的人也容易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因为受教育的人最相信的就是书本,而这些传销的人大多能够引经据典,同时又高谈阔论,知识分子就能产生亲近感。当然,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一般人都能看透这种关系。但是,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就有一些糊涂了,究竟这些精神这些理论是为经济服务还是反之呢?或者说得更直白些,他们到底是在推销产品还是在传播某种文化或是某种意识?

我们往往看到传销人员商业的一面,却鲜有人看到精神的一面。当然,我们有时候说,传销害人其实不仅仅指的是商业的一面,也指精神的一面。但是我现在要指出的是,如果我们这么看,那就是,这种传销模式如果才存在了一千年,那么,它还叫传销吗?不!它就是宗教!这么说似乎有点牵强,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精神传播发展的利害性。

也就是说,尽管开始是带有某种很商业目的,也就是推销产品。可是因为有了很多很到的很严密的道理来给这种商业模式做“遮羞布”,推销产品就退居二线。那三个传销的人自己都说“我们不是卖东西的”,“产品只是载体”。

那么商品退到了次席的时候,靠什么来进行继续这种活动?靠的就是道德规范和一种普世理论,比如行善,比如孝敬父母。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当传销活动进行到了靠普世理论维持整个体系的运作后,这种传销已经明显带有了宗教的色彩。

从反面来讲宗教的起源很值得我的怀疑。是的,我们现在看到好多宗教有完整的教义,有一套仪式,有一类人专门从事宗教活动,还有专门的书籍。可是在之前呢?我们自己考究宗教里面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普世的。而我们为宗教做了什么呢?很难说。其实信仰者中东西究竟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别人加于我们的呢?试想一个小孩出生以后常常耳濡目染基督教环境,自然很容易皈依基督教。说到这里,我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天主教的起源就在于卖《圣经》这本书(或许最初出来的时候仅仅是奇幻小说之类的书),但是经过类似传销的几千年的发展,《圣经》却成为了宗教的载体,而原先起辅助作用的道德规范和普世法则却成为了教义。

2005年1月31日星期一

归来

终于回到了家,很难说一切都改变了。这个寒假要好好写一写东西。

2005年1月2日星期日

2005意味着...

2005让我首先想起的是LongHorn和Visual Studio.Net 2005。也许2005年对于软件业来说又是一个可以记住的年份。忽然间回忆起了十年前看到Windows 95时的激动。真的很快,十年居然就这么过了。

2005让我想起自己20岁了。2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可是对于我来说,我还希望自己是一个孩子。然而当有一天走到街上,有人叫我“师傅...”,我才知道青春流逝的速度。

2005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很多计划。但是似乎每个人都会在一年的开始时定下这么多的计划。也许能够蜕变,也许还是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