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早就想说这方面的话题,只是今天又多了一些感想后,索性一下写出来。
来美国之前,美国的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在我心中是电视上经常演的那样,自由而且独立。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成年人,本来就让子女相对自由发展的美国父母们,可能会更多地给子女自由,甚至可能撒手不管。尽管有一些模式化,但这的确是我最初的看法。
我没有具体和一个美国学生的家长聊过和见过,但有一些事情还是让我觉得很值得回味。
首先说,我们学校经常有高中学生来参观。其实高中学生参观大学是他们选择不同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他们感性地去了解不同大学的风景和文化,他们才能够谈得上如何在一个地方待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我要说的是,每次这样的参观团,家长是绝对的主力。家长都仔细查看学校的每一个细节,和学校的学生向导进行沟通。不少学生家长还在学校就餐,实地考察未来自己子女有可能学习的环境。这着实令我意外。
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在学校餐厅,特别是周末,经常能看到很多家长,这些家长常常是住校学生的家长。很多学生周末不回家,而是家长到这里来探望子女。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大学中比较少见。但这里,经过我观察以后发现,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们在餐厅里都在讨论各自子女的教育问题和讨论大学之间的区别。看来他们很熟悉自己子女的事情。注意,这里不是小学,不是中学,是大学。
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待大学的态度是,大学是父母参与子女教育的终点。十年寒窗,终于到了大学。所以,我可以说,很多中国父母对于自己的大学生子女是并不了解的,单就是大学教育这一方面。我上大学四年,也很难看到有父母到学校看望子女,哪怕就是北京的学生。这里不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不是一个能不能来的问题,而是一个潜在的观念问题。
所以,其实相比起来,中国的父母对于大学生子女所给的自由更多。我们常常看到报道,每每有大学生出现什么问题,自杀、犯罪等等,他们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不清楚他们的子女在大学的情况。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之前,中国的父母又管得太多。一到大学,又管得太少。造成的后果是,作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教育显得头重脚轻,而有一点扭曲。事实上,作为成熟的社会人,父母在大学阶段对于子女的帮助可能对于子女平稳踏入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遗憾的是,这种作用被很多人忽视了。
另一方面,我想说说作为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在学校餐馆,我看到每个桌子上都写着关于寒假的一些提示和注意事项。总共6条注意事项,其中每一条都和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有关!这让我很惊讶。第一条就是,确保,你的寒假计划包含了你的父母。注意,这是大学。第二条是,确保你在回家之前把你的计划告诉父母。第三条是,回家之后,和父母商量,在家中的一些旧习惯是不是有一定的调整,毕竟,你作为大学生在外面生活了一段时间,旧有的习惯可能不适应了。第四条是,把成绩告诉父母,如果成绩不理想,在回去之前就应该开始和父母沟通。对于这一条,我想说,有多少中国的大学生把自己的每一门成绩告诉父母?又有多少中国的家长主动咨询过大学生子女的成绩?美国人不是不注重分数的。
所以,“孝”这个概念不是中国独有的。在很大程度上,子女和父母的沟通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父母如何去构建家庭教育,如何调整在大学之前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如何对待子女的大学教育,这可能是我们仅仅关注大学本身的教育之外,更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