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当了一回标题党,不过,的确是一起“武汉大学博导事件”。我现在想说的是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方面,是从我自己来说,这件事情给我什么经验教训。第二个方面,当然是对那个“某博导”而言的。
第一个教训,没有把关于我博客的纪律发布在最前面,或者置顶。我原以为来看我博客的人都是有一定修养和判断能力的人,但是现在我发现,我错了。这个假设对于还存在诸多“智力半残者”而言还是太高了。原谅我,没有考虑到你们,这里先道一个对不起。
第二个教训,我自己接了匿名电话以后,还想和对方说清楚。现在,不光是我,我也请看到我博客的人注意,接到匿名电话,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在上面花费超过30-40秒的时间(有时候朋友也喜欢做这样的恶作剧),过了时间,直接挂掉。如果还打来,直接把电话放一旁,不好意思,我接听免费的。
第三个教训,对于在电话里面骂人的陌生人,哦,朋友们,相信我,不管对方是谁,你都可以一展你的身手。我的教训就是,我给足了对方面子。下次,我准备练习一下我中文和英文混合骂人的能力。欢迎免费陪练。
第四个教训,太过于拘泥于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古训。我完全没有料到这个世界的变化之快。某些所谓的老师,已经太过于专注于“科研”,居然连做人都忘了怎么做。以后,我首先把你从小学教起。这里也给我留一个证据:我对待一个人,首先是从“人”这个角度,如果你这一关过不去,我不会管你是“驳倒”还是“硕倒”。
以上是我的四个教训。请大家共勉。
下面我公布一下我博客的纪律,仅此一次。
1. 本博客不发表任何客观言论。关于客观,请看这里。我很同意那个作者的观点。总之,你要寻求客观,请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2. 本博客所写内容,除了指名道姓之外,均为“传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或者虚构。
3. 凡就我博客内容打电话给我进行“探讨”的人,概不答复。
本次,我主要讲一讲语文和逻辑的问题。小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归纳段落大意,中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分析句子成分。那么我们今天来回顾一下。下面就是那个“经典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段落。
卢老师是北京交通大学公派到Lehigh大学的访问学者。之前,我也听说了一些关于访问学者的信息,总觉得这些人都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玩儿的人。特别是听说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天天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都给弄到这里来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当然,卢老师最初也给我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仅仅来半年左右,又给我说,“其实很可能做不了什么研究,能做多少是多少”。
这段话的段落大意是什么?很简单,无非是说卢老师和我之前对访问学者的印象之间的差别或者雷同。中间我说”我也听说了一些关于访问学者的信息,总觉得这些人都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玩儿的人“,这句话中没有任何成分表明时间、地点。”特别是听说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天天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都给弄到这里来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这句话,也没有任何时间、地点状语成分。所以,要判断我所说的“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的具体特征,其实很难。因为整段内容仅仅出现了对卢老师的描写。更何况一个词“听说”,生动地描绘出了那句话的来源。所以,如果有一道题是说,“请说出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是不是在Lehigh University”,答案是“不知道”。我想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吧。
当然,有人给我说过,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中文又不是“上下文无关文法”。说得好,可问题是,你可以理解那句话有其他隐含的意思,也可以不去理解,全凭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比方说我,我就真说不好,当时我写的时候,有没有原型出现在我脑海中。我相信我那给我十个朋友看,恐怕也不会有人觉得是他们自己或者能看出是写谁。
好了,语文的课就补到这里。下面说说逻辑方面的。逻辑的问题是今天补课的重点。因为,逻辑对“搞科研”可是重要啊!您说是不?“驳倒”?
大凡我们觉得“A=B“这个形式要成立,那么肯定A和B有一定相似或者说是相同的特征和形式。如果A和B完全没有相似之处,那么强行说他们俩相等,就是指鹿为马,这种事情,严谨的学术研究是绝对不允许的。
好了,再看看我们那句话,“特别是听说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天天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都给弄到这里来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我们先假设这里面说的那个人是A。然后,我们再假设,昨天打电话给我的“另一位”博导是B。那么,是什么使得B博导觉得自己就是A博导呢?
我的那句话有三个事实,“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弄到这里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请问,如果B博导这三件事情都没干,他会觉得自己是A吗?肯定不会,除非他是纯粹的智障。那么我们再问,如果B博导这三件事情都干了,他会觉得自己是A吗?这个就难说了!
问题就在这里,我想的话,是这样的。我们这位B博导,一看那句话,我的天,三件事情我都干过了。再一看上下文,我的天,讨论的是Lehigh大学的事情。我的天,该不会是说我吧?!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听的一个笑话,说小偷偷了东西,在街上听到警车就觉得是要来抓自己。如果B博导那三件事情都干了,并且一再宣称就是自己的话,我也没办法。我其实很不想你就是A啊!
那好,你自己都认为你就是A,那么我就告诉我,我的确很鄙视A。昨天有朋友提醒我,说尽管事实可能都成立,但是写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哦,对,是这样的,语言的功力是无穷的嘛。对于我鄙视的东西,我没有必要用褒义词,当然更没有必要“客观”,要想我客观,请参见我博客纪律第一条。
好了,我知道,B博导其实是想我这么写:
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导做访问学者,埋头搞科研,都不顾生活。还得妻子和儿子从国内赶来,照顾其起居。在日理万基的科研工作中,他(她、它)还不忘党的教诲,经常翻阅在北美并不是那么容易征订的《人民日报》,牢牢紧跟党的步伐...
这种话,也许B博导无数次写于自己的工作报告和先进事迹讲座中,甚至还沉浸在自己的幻觉中。对不起,这里就算是我道歉了,我没有料到自己的博客的话也有人要把它参考到工作报考中,我没有料到武汉大学的岗位津贴要参考网络舆论,对不起了,B博导。
--------------------------------------------------------------------------------------
最后补充一点小花絮,这位博导一直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他身边的人,有的还是我的朋友,本着保护他的原则,也不想给我说他叫什么名字。不过,这种事情,在当今这个网络的年代,好隐瞒吗?
第一,我知道给我打电话的这位仁兄的实验室在哪儿。我还证实了,他给我打电话用的是实验室的电话。我只要想,随时都可以来实验室问候你。
第二,我知道你和我一起上模式识别课,虽然我很忙,但是我相当愿意陪你复习语文和逻辑知识。
第三,我已经从超过2个渠道知道了,关于你的一些信息,我发现你与我描写的A博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我还是告诉你,那不是你。乖乖,不要瞎想了。
最后,也是最精彩的,我在5分钟内,就查到了这个人的姓名、简历、家庭电话等等。不能怪我,实在是归功于互联网的发达。我知道了这个人在武汉大学什么什么学院什么什么系,而且一不小心就知道了这个人的生日,大概算了算,也都是41岁的人了吧,不简单了。你们猜这个人叫什么?如果把他的姓和”教授“两个字连着念(我们不是经常这样吗,李教授、王教授),这位仁兄叫”假教授“。
“假教授”,祝您thanksgiving愉快!
2 条评论:
好激动啊。。。
消消气消消气
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生气,对吧
你啥plan啊,为啥接听免费呀。。我们的怎么都不是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