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我们一起来Critical Thinking
我先讲一下一个场景,或者说是一个背景:上周,我和ESL的一个老师聊天,谈到民主。我有意夸了夸美国的民主,想看看他有什么反应。结果,他首先笑了笑。然后,给我讲了一件事情。原来,他是我们学校旁边一个叫“Fountain Hill”的councilman。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议员”,说得通俗点,就是“村委会”的。他说,他主管公共卫生。这个没问题。但是,他下面说的就让我很吃惊了。他表示,他对公共卫生一窍不通。所谓一窍不通意思是说,他和普通人一样,对这方面没有特殊的知识和能力。但是,他被选成了管理这方面事务的“议员”。我问他,那你当了这么段时间以后,你觉得自己懂得多了吗?他笑着对我说,“我觉得自己的确懂得多了一点,但是仍然是相当少的一点,上周,我去和一个新的垃圾处理公司谈判,要为我们镇签一个新的五年的垃圾回收计划。”我插嘴说,“那你怎么知道你做出的决定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他耸耸肩,说“不知道”。我问,”那谁知道呢?“。他笑着回答说,”其实我们整个镇的议会可能都不知道。“然后,他给我说,”你看这就是你们向往的民主。其实都选了一些不懂各方面事务的人在管理。整个镇议会的人基本上都是退休的人在做管理。”这个ESL的老师大约也就30多岁,他是镇议会中少数的比较年轻的人。后来,我和他一起嘲笑了一番这样的虚伪的民主。
不知道你看到这里,你会不会和我有相同的想法,那就是,这样的民主选出的都是些不同相应事务的人,这怎么行呢?
的确,我们应该质疑这样的制度。我们应该把专家放到各个岗位上。
等等,这里出了一点问题。让我们尝试来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小镇的管理人员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这个小镇的日常管理和生活并没有出现问题?”
对,这简直看上去就是矛盾的。但是,事实是,这位不具备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的人管理着小镇的公共卫生事务,而且,小镇的公共卫生事务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或者说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否则,这里的居民不会选他当议员,来管这些事情。
答案可能是另我们相当惊讶的,或者说是又在情理之中的。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很简单,各个部分都相应尽到了各自的职责,各个部分的运转与管理人员个人的素质无关!对,无关。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你不懂垃圾处理,但是你可以很放心地去和垃圾处理公司签合同,因为垃圾处理公司能够做得很专业。你根本不用担心各个垃圾处理公司之间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就像你去商店买面包那样,仅仅是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总的来说,效果是一样的。你去买电脑之前一定要是电脑专家吗?未必。在这里,与一个垃圾处理公司谈判一个小镇的垃圾处理事务就和买电脑一样简单。
推而广之,一个小镇的各个事物都如此简单。因为垃圾处理公司能够很专业地处理垃圾,因为学校能能够很专业地去培养学生(而不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制定教育计划),因为公交公司知道如何主动调整价格和线路去满足顾客(而不需要政府去干预制定),那么,很自然,一个政府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专业人员,甚至人人都能来管。专业人员应该更多地在“执行”部分,应该在具体的执行单位。那么,这样的结果是,不会因为少数做决策的人的个人素质决定了一个小镇的发展和日常运作。有着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维持小镇的运转。而政府,仅仅是一个点缀。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以前我们看到美国哪个镇哪个城市的政府破产以后感觉不可思议。的确,如果政府就是一切,那么政府破产是很可怕的。但是,如何政府仅仅是一个服务部门,如果政府仅仅是一个点缀。那么,这也就没什么了。政府不再了,一切都可以运转。可能缺少的仅仅是一个在垃圾回收合同上签字的人。但是,这可能也很容易找到一个相对大家信得过的人去签字。仅此而已。
当然,一切都不可能那么理想化。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区,政府还有很多存在的价值。美国的政府也远不是一群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所带领的。如果把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理解为我支持无政府主义,那么请看看我们的标题,请批判性的看待问题。
于是,当那天我和那个ESL老师嘲笑了一番“民主制度”怎么可能选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政府以后不久。我就自己嘲笑了一番我居然还是把政府理解要把一切都包干的大家长的看法。可能那个老师都没想到,“什么都不懂的政府”+“照常运转的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
所谓的“Free of Speech”
如果把”Free Of Speech“定义为”你可以说你想说的话“那么,我承认,美国或多或少已经能够实现这样的环境。任何人几乎可以说任何他(她)想说的。别人无权干涉。这个意义的”Free Of Speech "已经实现。
然后,看多了美国的报纸或者电视等主流媒体以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按理说,”Free Of Speech“很容易产生”百家争鸣“的情况。大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很容易得到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媒体基本上有着同样的理解和角度。也就是说,你很难见到在美国的媒体上,会出现针对一个问题截然相反的解释。
如果再仔细区分美国本土新闻和国际新闻就会发现,美国媒体对本土新闻有着相对多视角的理解,而针对国际新闻大多数的视角一模一样。比如,”中国“如果出现在美国媒体上,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什么好事。除了”玩具被召回“、”商品质量问题“,就是中国人权怎么怎么有问题,然后就是中国如何如何不在达尔富尔和缅甸问题上不作为。总之,基本上看不到对中国任何正面的报道。同样,对伊拉克问题、以色列问题、阿富汗问题,美国媒体大多数选择仅仅报道事实,谨慎评论,也很少有人去挖掘这些地方人民人权或者经济问题。
最后的结果是,Free of Speech之后,你仍然很难获得一件事情完整的两方面信息。国内,很多人觉得有新闻管制,所以大多数时候是一言堂,大家觉得憋得慌。那么,美国,没有任何新闻管制了。为什么还是一言堂呢?
在美国,你稍微提及中国人权的进步,或者是政府的进步,会被认为是被中共洗了脑。这里的人对西藏问题几乎百分之百地站在达赖一边,或者说是完全支持西藏独立。你稍微提及共产党带给西藏的任何进步,就会被认为是想掩盖罪恶或者是共产党的喉舌。有时候,这里的人头脑简单到了真的觉得抵制北京奥运会就可以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来促进中国的人权进步。
看来,Free of Speech和”独立思考“(Critical thinking)是两回事情。国内和这里,简单来看,仅仅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肯定一切到否定一切两个极端。带着有色眼镜,是否有Free of Speech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外表华丽的东西,很可能有着同样的本质。当你翻开报纸或者打开网站的时候,你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持着什么样的观点的时候,有时候你真的无所谓这样的报道是不是在Free of Speech的环境下写出来的。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我为什么选用Vista
之前看了不少关于Vista的报道,也听说了很多关于Vista的传闻。首先,Vista的兼容性不好,很多软件都在Vista上不能正确运行。其次,用户使用非常不方便,界面也很让人厌倦。UAC十分不友好等等。
安装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其实,传闻......
我要说,我基本没有遇到软件的兼容性问题。有这么几个软件有兼容性的隐患,Visual Studio 2005、DAEMON Tools和VMWare Station。但是,使用均有解决方法。其他所有软件还没有发现有兼容性问题。而且,系统会在遇到有兼容性问题的软件时提醒用户,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方面,使用一开始的确有一些地方不习惯。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微软在用户体验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帮助系统非常详尽,而且查询也很方便。帮助的详细一直是微软所有软件的巨大优点。基本上大量的问题,不需要用户在网上到处搜寻解决方案。音量控制居然能够对不同的应用程序进行不同的设置。无线网络的设置也方便不少。以往在学校上网要设置很多选项,现在仅仅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了。至于说很多人厌恶的UAC,其实可以很方便地在控制面板里面关掉。而且有详细的指导,使得用户也可以进行高级配置。
我不明白那么多怨言时从哪里来的。很明显,有些人并没有真正使用过这个系统。
还有一个细节,我的电脑在Vista安装以后,所有的硬件的驱动程序都已经安装好了。无线网络已经配置完成。
我前两天下载安装了Ubuntu 7.10。很遗憾,系统没有认识我的网卡和声卡。而网上普遍的解决方案,均需要下载第三方的驱动程序,甚至编译内核。Unbutu 7.4完全没法在我的电脑上启动。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教育杂感
今天去宾州的Bushkill瀑布玩儿,一路都和北京交通大学的访问学者卢文良副教授聊天,让我有颇多的感概和收获。
最早认识卢老师是在学校附近的超市,卢老师主动和我打招呼。但是最开始的几次见面,都是在街上,大家匆匆忙忙,也仅仅是随便聊几句话。不过今天一路上谈话,也让我对国内的教育情况有了一个重新的思考。
卢老师是北京交通大学公派到Lehigh大学的访问学者。之前,我也听说了一些关于访问学者的信息,总觉得这些人都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玩儿的人。特别是听说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天天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都给弄到这里来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当然,卢老师最初也给我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仅仅来半年左右,又给我说,“其实很可能做不了什么研究,能做多少是多少”。
不过我逐渐发现,其实他还是非常有心的一个老师。他对于自己的专业、科研还是很用心的。他考虑到很多资料国内没法得到,所以抓紧在这里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获取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同时,他已经准备在这里发表两篇文章。
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细节。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勇于融入国际学术界的中国青年学者的形象。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救了,中国的学术没救了。但其实,那又过于悲观了。事实上,我们仍然拥有大量正在国际学术界展露头角的新学者。我感到非常高兴得是,像卢老师这样的学者,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搞一点研究或者做一点项目,他知道如何去和国际学术界交流,如何通过人际关系,如何通过交流机会打开国际学术界的大门。这非常重要。中国的科研要想进步,就必须拥有一大批这样的人材。
像卢老师这样的青年骨干教师,北京交通大学大概一年输送了好几十名在国外交流进修,并且这个比例将会不断加大。有没有我开头说的那样仅仅是旅游的人呢?我相信肯定有。但是,通过更广面积的交流和学习,我还是相信有一些有所作为的青年教师能够逐渐在科研上和国际慢慢接轨。
说到这里,我想到,都说中国的高校像官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还有另一个事实,高校的改革毕竟在缓慢而艰难的进行着。中国高校对外交流正在逐渐增多,中国的高校正在走向开放。不仅如此,北京交通大学也在尝试慢慢把终生教授“铁饭碗”等计划经济下的运营模式转变成为岗位竞争的机制,并且促进优胜劣汰。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甚至交大也在筹划“校友董事会”争取更多校友捐款等等国外大学的先进机制。
不可否认,国内的教育大环境还是不容乐观。但是我们也的确不能寄希望一切一夜之间就改变。除了有政策原因之外,更多的还是运营问题。我们缺乏相应的人才。我们需要一个时间。你没见识过先进大学如何运转的,你没见识过国际学术界的规则,单凭想象,你是没法做好的。但是,学习需要时间。你不可能说,这些都不需要过程。磨嘴皮子容易,最事情难。
有一点,我很欣赏卢老师。卢老师没有流露出丝毫“美国就比中国好”这种心态。更没有早年那些访问学者,找机会就想留在这里的心态。尽管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我已经感到了,时代的变化。我们没有必要留在这里。
我回来以后查了一下,卢文良老师是北京交大的优秀教师,而且参与了诸多国家重要工程。尽管我知道,国内的很多工程项目也仅仅是形式和过场。但是,否定一切也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寻找副校长
今天看到我们学校的校报说我们学校的一个副校长离职了。学校成立了搜寻新的副校长的团队。那么,这是一个什么副校长呢?全名叫做“The Vice President Of Public Relation,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 ”。具体的指责是充当学校对外宣传和沟通的桥梁,并且是学校的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位国内的大学没有直接对应的。可能校长办公室主任有一点类似。其实,把Vice President翻译成副校长本来就是曲解。美国大学更多地像公司,最高的领导人是President,而管理团队是the Board,由几个Vice President组成。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President换了,整个Board都要换。Board只对所谓的Trustees负责。这个Trustees类似于董事会。President的任免由Trustees说了算。比如我们学校的President就是去年才由Trustees任命的。
那么这个Vice President的要求有哪些呢?一共有10个要求。我就不一一复述了,我只说一些关键的。比如,必须要有足够的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比如,要能够寻找到目标媒体,以便提高学校的声望。比如,要能够和校友有很好的沟通。比如,要对网站的经营有经验,知道如何通过网站宣传学校。比如,对宣传手册要有经验,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是校友们希望看到的,如何吸引校友捐钱。怎么样?是不是和公司非常相似?
另外,这个Vice President的寻找过程也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站提交自己的申请材料。当然,更关键的是,学校成立的搜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雇用了Boston(波士顿)的一家猎头公司进行寻找。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流动是十分频繁的。这催生了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猎头公司和职业网站。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的流动都是类似于公司人员变动那样,大多数都是通过猎头公司完成的。我学校现在的校长就是通过猎头公司从MIT挖过来,之前,这个女校长在MIT做副校长。
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说,第一,国内大学可能压根就没有想到要设置一个专门对外打交道的副校长或者什么人员。中国的学校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很多大学见报或者在媒体上出现都是负面新闻。比如我的母校北京化工大学。第二,即便是有这么一个人,其职业素质也非常之低。根本没有类似的专业素养。上面所说的公共关系能力几乎都不具备,仅仅是学校的一个传话筒,或者是文件的传话筒,没有能够为提高学校的声望做出贡献。更不要说什么网络建设,与校友的沟通。第三,这么一个职位可能也是一个尴尬的过渡职位。学校不可能费那么多功夫去找一个人。全然不知道,这么一个人很可能会完全改变学校的形象。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学校现在校长的前任校长走人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据说就是Lehigh University有好几年的排名止步不前,学校董事会觉得无法忍受。其实,美国人也在乎排名。几乎所有美国大学的介绍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排名来标榜自己。大家都知道,排名是吸引生源的很重要的方式。前不久,我们学校又自愿加入了另一个新办的学校排名系统。很显然,是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排名。
中国的学校,一方面心理面很在乎排名,另一方面又要说排名没有意义。比方说,化工大学好几年就在60多徘徊,学校的管理层是否也想到引咎辞职呢?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
我又要说中国的所谓开源人士了!
我不止一次讽刺和挖苦过国内叫嚣开源的人,包括倪光南。当然,这显得有一点不合适。但有一点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那就是所谓的“开源运动”救不了中国。中国的软件人就像清朝末期那样,老想找到一种制度或者方法能够拯救中国的软件。于是这些人到世界上一看,哇,“开源”,多么时髦一个词语,而且大家都讨论得很热烈。那么,这些人就毫不思考就把“开源”和所谓“自由软件”的理论搬到中国,试图把中国软件的振兴寄托到了这个运动上。
我感到十分可笑。
老实说,我使用了不少开源软件,但是这些软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肯定首先是“软件”。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软件是否开源不重要,重要的是软件的质量,重要的是软件能否帮助人解决问题。我的理论很简单,中国现在根本就不是软件开不开源的问题,而是开发软件就不行。商业软件不行,开源软件还是不行。开源又不是灵丹妙药,哪儿有什么软件本身不开源且质量很差,一开源就能够质量变好?这种思维就有问题。
第二个非常搞笑的是,中国提倡开源的人最喜欢套用的话就是开源能够节约成本。他们抵制微软的原因是因为微软的软件价格太贵。买不起正版,就叫嚣正版不好。我不知道这样说好不好,如果Office 和Open Office都是免费,我看谁会用Open Office。可是问题关键是,开源软件和免费软件是两回事情!RedHat的企业套件虽然基于Linux,可是那是要付费的!而且价格不菲,否则RedHat拿什么吃饭?Eclipse是免费的,但是IBM的诸多商业软件(均基于Eclipse)都是要付费的,价格不但贵,而且都是不开源的!价格是一个因素,但是因为价格而支持开源,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第三个问题是我反复说过的。对于广大中国的用户来说,其实对世界用户一样。那就是一个软件开源与否没有意义。我使用一个Word,我就要功能强大,能够处理我日常的要求,界面漂亮,使用顺手。我才不管我是否能够查看软件的源代码。我估计80%的普通用户一辈子也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去接触到源代码。软件开源根本就没有意义,对普通用户而言。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开源不是免费。我买一个软件,我只看质量如何,我只看是不是值那么多钱。源代码给一个不懂编程的人来说,如同废物。
退一步说,对于程序员来说,所有软件都开源了,也未必就是一个很诱人的因素。除了心里的满足以外,没有带来在使用中的任何便利。我说这个毫不夸张。假如Windows和Office开源了,并且安装以后随时都能调试和看源代码。这对我有意义吗?首先,两个软件的源代码都是千万行级的。我可能为了找一个常量的定义就要花一个小时,或者把几个函数的调用搞明白都要花好几天时间。我日常工作根本不可能接触源代码。
就像Linux一样,很多发行版本的Linux都附带了源代码。但是客观地说,有多少用户能够去接触Linux的源代码?包括一般的程序员都不可能很多。稍微高级一点的用户能够修改配置文件,写一些脚本就已经很不错了。你指望用户隔三五岔地就去重新编译内核?谁疯了去这么干。
所以,对于普通用户和60%-70%的程序员来说,开源并不是什么必须的事情。更不是选择软件的标准。这个不是酷不酷的问题,而是智商问题。
好了,再说说开源和中国软件业。毫不客气地说,不管是使用开源软件还是开发开源软件,中国都未入流。原因就是,有一些所谓关心中国软件业的和提倡开源的人士把开源和免费软件等同起来。在国内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谁还支持开源?开源就意味免费,你还要不要软件商活命了?好了,即便是不免费。那么,国内哪个开发商敢把自己的软件开源?
微软开源其实是一步很重要的举措。有人说“只让看,不让摸”。我还不客气的说,有多少人能够“摸得动”?我们不谈自己的水平,老是盯住别人看,觉得别人不让我们“摸”,就是歧视大家,就是不理解开源。好了,你先看懂了再说,特别是中国人。别人说“不让摸”没准别人有人有能力去修改,有人有能力去再创造。我还是提醒中国的开发者,你先全部看懂了再说。
再说微软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我就想问问了,IBM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Sun又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奇怪了,Apple公司的大多数产品都不是开源的,Adobe公司的产品也都不是开源的,怎么大家不闹呢?没听说谁强烈要求Adobe 把Photoshop开源?
这是态度问题。所谓支持开源,其实很虚伪。
2007年10月8日星期一
说说我是怎么进入古典音乐世界的(一)
我不想说太多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我仅仅想说说我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可能对那些非常想更多了解古典音乐的人有一点帮助。
第一个阶段,我把它叫做“世界名曲”阶段。这个阶段把各种各样的“世界名曲”和古典音乐等同起来。其实,每个喜好古典音乐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从这个阶段启蒙的。从我现在的角度看,这个阶段有两个影响。第一,就是很容易直观地对音乐有一种体会,从而激发进一步的兴趣。第二个影响就是不好的影响了,那就是把古典音乐过于标签化,从听觉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当然,这也不可避免。但是过于标签化和简单化的处理,常常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对古典音乐逐渐厌倦并且没有兴趣了。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人在“世界名曲”阶段都会接触到诸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俗称“命运”)、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或者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或者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这些曲目。这些曲目的好处是通俗易懂,容易接受。不好的地方是,在“世界名曲”阶段,大家大多数时候听的都是选段,因此有可能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古典音乐可能最美的地方——“结构”的魅力。大家开始把能够接受音乐直接等同于了能否听出音乐背后的故事。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赋予了过多关于“命运”主题的含义,以至于大家想象得都是那个悲愤、紧缩双眉的贝多芬。再例如肖邦的某首《练习曲》一定要被赋予“革命”的深意,大家都努力在音符中寻找着刀光剑影和枪林弹雨。其实,这很显然是误解。
就我现在而言,古典音乐中,能够牵强讲出故事的音乐其实非常少。还不用去推敲这些故事的可靠性。所以,“世界名曲”阶段带给人们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很可能阻碍了大家去进一步了解古典音乐。
第二个阶段是专业音乐家阶段。当经历了“世界名曲”阶段之后,每个人都可能马上喜好上了一两个音乐家。比如肖邦,比如莫扎特。这两个音乐家可以说是集中了大多数进入第二阶段的人的偏好。肖邦是我很长期所喜爱的音乐家。最开始是肖邦选集。大多数时候肖邦的选集都会挑下面这些曲子:“革命”练习曲、“离别”练习曲、一两首脍炙人口的夜曲、“华丽的大圆舞曲”、“小狗圆舞曲”、“雨滴前奏曲”。注意,我没有直接写作品的编号,而是写了俗称。其实这些作品的名字都是后人根据喜好加上的,肖邦本人从没有暗示过任何作品有过任何标题。正如我前面所说,给作品加上标题是危险的。这限制了人们去表达,去挖掘作品的内涵。不过,加上标题对于入门者来说则相对简单些,这样就不用去记忆那些复杂的编号。在听了肖邦选集以后,我找到了《夜曲》全集和《圆舞曲》全集。这两个全集打开了一扇门,从而引导我去挖掘同一个作曲家不同的风格,和相似体裁的不同风格。实际上,肖邦的《夜曲》并不是都是那种窃窃私语,有不少都有很雄壮的主题和复杂的心情。《圆舞曲》也并不是应景之作,很多圆舞曲的节奏和旋律既富有戏剧性和华丽的钢琴色彩,又有很深刻的情感。这些都是往往听选集所不能体会到的。
《夜曲》全集和《圆舞曲》全集之后,我听到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这首曲子非常重要。首先,它的风格非常男性化。其次,这首曲子在当时属于非常前卫的作品,整部作品充满了不和谐的因素。这首作品可能是一扇重要的门,引领我们去理解什么是戏剧冲突,什么是情绪的渲染。值得注意的是,这首经典曲目中,除了第三乐章富有旋律以外,第一、第二和第四乐章都不是靠旋律来支撑的。整部作品依靠完整的结构和钢琴化主题的有机结合,使得作品浑然一体。第四乐章干脆抛弃了旋律,像阴风般刮过第三乐章葬礼般的尾声。《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肖邦的杰作。不过,这首曲子不太可能出现在“世界名曲”中,也不太可能出现在肖邦选集里。
一旦接受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紧接着就可能打开一大批肖邦优秀作品的封条。而这些作品将彻底改变肖邦是一个娘娘腔作曲家的印象。四首《叙事曲》都非常宏大。其中《第一叙事曲》在电影《钢琴家》中被波兰钢琴家所演奏并且感动了德国军官。四首《谐虐曲》则戏剧性非常强,其中的第二首是非常经典的曲目。这八首曲子直接构成了肖邦完整的钢琴体系。我们可以在里面找到肖邦所有深思熟虑的创作。而且我们可以发现,肖邦的创作非常大胆、前卫。所使用的手法在不失优雅的前提下,充满了动感。肖邦从来不会犹豫使用不和谐的和弦。恰恰相反,肖邦敢于抛弃旋律,而寻找使音乐能够更加深刻的各种元素。《船歌》和《摇篮曲》是肖邦有力的尝试。《摇篮曲》非常不为人知。但是第一,这首曲子很美,第二这首曲子中间大段直接抛弃了旋律,采用了多种和声和音阶的尝试,去逼近似梦非梦的感觉。这种尝试知道半个世纪以后才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再次出现。
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一定不能错过。首先要说的是,这两首钢琴协奏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复习青春的素材。里面可以说包含了一切青春的因素:理想、现实、爱情、冲动。几乎每一个钢琴家都会尝试演奏并且录制这两首协奏曲。实在是非常经典。
上面我简要说了我的“肖邦阶段”。这个阶段给了我一大半欣赏古典音乐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使我豁然开朗。同时,我彻底摆脱了标签化和简单化的理解,开始把音乐真正当作艺术。
郎朗 卡内基现场音乐会
2005年郎朗推出的专辑,一直都没有买,直到最近,通过eMule不仅下载到了音乐,还看到了现场音乐会的视频,应该说相当出乎我的意料。首先,我在2003年郎朗去成都的时候,听过这场音乐会全部曲目的现场。应该说那次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主要是成都并没有听古典音乐的气氛,郎朗很明显也没有投入。
今天听到同样的曲目,郎朗在卡内基厅应该说是博得了一个满堂彩。开始的舒曼《阿贝格变奏曲》演奏得非常精致。舒曼那种神经质的气质被郎朗诠释得入木三分。海顿有了明显进步。想当年2001年郎朗第一次录制的海顿,还没有这种从容。紧接着演奏的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绝对堪称杰作。我听过波利尼、基辛的相同曲目。波利尼显得太冷,而基辛的演奏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郎朗的各个部分都处理得不错,第二部分和前后的对比也相当戏剧性。
下半场的高潮应该是演奏的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应该说这首曲子我是很喜欢的。但是之前,我只把这首曲子当作了一首简单的李斯特耀技曲目。可是郎朗很明显赋予了这首曲子更多的内涵。演奏后,几乎卡内基音乐厅是全场起立,郎朗赢得了观众。
这仅仅是两三年前多以前郎朗的专辑了。今年,郎朗更是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奏十首钢琴协奏曲,气度非凡。
说到这里,身为一个海外的学子,我自己很清楚,在海外,真正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无疑要靠实力说话。郎朗能够在西方古典音乐界打开自己的道路,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演奏技巧是其资本。这么多年,为什么中国的演奏家也就聊聊几人能够进入比较高的层面,除了市场运作和机遇等等因素之外,可能个人的能力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CD Preview
不过话说回来,Rafal加入DG公司对李云迪是一种挑战。李云迪在DG现在不如郎朗名声大,以前还有肖邦比赛得主的名头来给自己加分,现在Rafal来了,而且来头不小,李云迪的压力应该比较大。更何况,Rafal是波兰人,有着对肖邦作品诠释的先天优势。所以,李云迪应该尽快扩充曲目,走出肖邦专业户的境况。
2007年10月4日星期四
Emacs VS Visual Studio
我们这学期有一门课是Advanced Programming Techniques。说是Advaced,其实就是基本的编程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在Unix下进行C++开发。一开始,我自己觉得已经有多年的开发经验,特别是C++还算是比较熟练,这门课应该是轻车熟路。结果是每次作业都有很多问题,而且进行开发也很费劲。
原因之一是,我们做作业都是用SSH登录到学校的Sun Solaris主机上,完全使用Emacs进行开发。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编译和链接必须使用g++和make工具。编写Makefile有时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你必须要分清楚各个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这些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关键是使用Emacs进行多文件操作简直就是噩梦。相比Visual Studio等先进的Project管理,多个文件之间进行跳转,并且进行编辑操作,除非是非常熟练的Emacs开发人员,否则很容易就弄得晕头转向。而且,在大型程序开发的时候,开发者总是希望能够以不同颜色对程序的词法进行区分。而Emacs很明显没有这项功能。当然就跟不用提智能感知等等能够对开发效率进行极大提高的功能。
原因之二是调试。Emacs没有集成的调试环境,这让人非常难受。我不得不在程序中间加入大量的输出语句来检查程序内部的状态。同时,我也只能凭想象对程序的运行结果进行猜测。
有时候还是很不理解为什么要使用Emacs,难道Unix下面就没有好用的IDE吗?
当然,使用Emacs还是不少的好处。第一就是能够让你对整个程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以后才开始进行代码的编写。一步一步来。而且是不要依赖调试。尽管调试是一个相当有用的手段。但是未必是灵丹妙药。如果对程序本身就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调试的结果可能还是无法使得程序正常运行。
Emacs还有的好处就是如果逐渐熟练以后,纯键盘操作就能带来比较高的输入速度。当然,这显然还是没法和有智能感知和智能补全功能的IDE相比。
网上有文章介绍如何把Emacs作为插件安装到Visual Studio里面。真是疯了。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
缅甸
我为什么又写下了一个政治性的标题。其实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很多,让我重新对我已有的认识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缅甸问题最近在美国非常热门。甚至我昨天从费城回学校都看见大街上有人悬挂缅甸的国旗,还有人开的车后面悬挂缅甸的国旗,用意当然是声援缅甸人民。
下面我摘抄一些中文Wikipedia的信息,用于介绍一下缅甸的概况,方便在国内看不见Wikipedia的人。
(内容未必客观)
-----------------------------------------------------------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英国发兵灭缅甸,并入大英帝国属下的印度,成为印度之一省。中国向英国抗议无效。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六月):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中国承认缅甸为英所有,英允许缅甸照例入进贡中国。
1890-1947年:掸联邦、佤邦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国。克钦邦、钦邦则为分开的行政区。
1937年:缅甸脱离印度帝国,成为大英帝国的缅甸本部。
1942年:昂山-奈温的缅甸独立军引领日军占领缅甸。
1945年:全缅抗日胜利,大英帝国返缅。
1947年:通过彬龙协议,缅甸本部、掸联邦、克钦邦、钦邦等共同向大英帝国争取共同独立。
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诞生。
1948-1958年:吴努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缅甸联邦的执政党。
1958-1960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1962年:吴努的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竞选获胜而组织政府。
1962-1974年:奈温夺取政权,废除联邦宪法,成立革命委员会开始军人独裁统治。
1974-1988年:奈温颁布新宪法,承认若开邦、钦邦、克钦邦、克伦邦、卡耶/克伦尼邦、孟邦、掸邦为行政单位。奈温将军脱下军装,自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排除民选制度,确立一党专政。
1988年:全国群众起义后,奈温退居第二线,由苏貌将军接班,由‘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更名为‘国家法律与秩序委员会’坚持一党专政。
1989年:缅甸当局将国名自其英文名[Union Of Burma] 改为 [Union Of Myanmar] 。
1992年:丹瑞将军取代苏貌将军,继续一党专政。
1997年:丹瑞将军改‘国家法律与秩序委员会’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继续一党专政。
2005年11月7日:因战略思维,缅甸政府宣布由仰光迁都至奈比多。
2007年8月中旬:仰光爆发因僧侣加入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抗议游行,人数约数十万人。游行本为抗议油价高涨,后转为要求民主的反政府示威游行,至9月26日军政府开始镇压,致数人死亡。
-----------------------------------------------------------
缅甸曾经在1988年发生过政府和群众的冲突。(内容未必客观)
1988年缅甸军武装镇压了人民对于经济不振和政治迫害不满的抗议活动。1988年8月8日,军队朝游行示威者开火,该事件被称为8888暴动。1988年的抗议活动为1990年的人民议会选举铺了路,然而这次选举结果随后被军政府宣布无效。在此次近30年来的首次选举中,由昂山素姬(翁山苏姬)所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以超过60%的选票赢得了超过80%的国会席位。但昂山素姬(翁山苏姬)却在选举后遭到军政府的长达六年的软禁,并数次入狱,其后仍被软禁。昂山素姬(翁山苏姬)因身为缅甸的民主推动者获得了国际的赞誉,在1991年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自1990年的选举至今,昂山素姬(翁山苏姬)仍多次前后被政府软禁,军政府对于她人身的控制与监视一直没有停止过,现今她依然被软禁中。尽管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向丹瑞请求释放昂山素姬,以及有来自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压力,在2006年5月27日缅甸军政府仍再延长了对昂山素姬(翁山苏姬)一年的软禁。虽然该政府正面临着国际上的孤立局面,他们仍旧宣称此为1975年国家保护法案授予的权利,即理论上政府有关押任何人的权利。缅甸的问题首次被联合国安理会提及是在2005年12月召开的一次非正式研讨会上。东南亚国家联盟在对缅甸政府表示失望之余,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国会缅甸核心小组会议之外,尚陈述了缅甸缺乏民主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派人士昂山苏姬,此人于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女性已经成为了“缅甸的良知”。
最近缅甸局势发生经过(蓝色字部分未必真实和客观):
2007年8月起
缅甸反军政府示威开始
2007年9月17日
军政府封锁昂山素季住处附近交通。
2007年9月18日
仰光的反军政府居民开始进行连日的示威活动。
2007年9月22日
自八月以来的示威已经扩大到在缅甸有高尚地位的僧侣。
被军政府当局自2003年年初软禁的缅甸民主领袖昂山素季亦在其寓所门前向示威的人致意。
2007年9月24日
仰光有10万人示威后,军政府警告僧侣停止反政府示威,并派出广播车,警告人民不要参与游行。但最终游行如常举行。
007年9月25日
仰光继续有10万人示威。
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加入示威
军政府的军车开始驶进市区,为平息动乱作准备。
军政府实施宵禁后达60日(时间为晚上11时至翌日的5时)以及禁止5人集会。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指不会对缅甸军政府及其家属发出签证以及进一步对缅甸实施制裁。
2007年9月26日
过万名僧侣不理会军政府的宵禁及集会警告,早上在仰光的大金塔聚集;他们手持旗帜并高叫口号,有居民烧杂物。
路透社指软禁中的昂山素季被军政府由寓所转至监狱,以免引起示威者的情绪,不过军方否认有关的消息。
示威者同军警爆发冲突,警方向天鸣枪及放催泪弹镇压,有报道指冲突中,一名僧侣被杀。
缅甸当局对示威群众武力镇压,至少有4人死亡(当中有2个是为僧人)、100人受伤。大约300人被捕,而半数是僧人。
菲律宾有民众到缅甸驻马尼拉大使馆,声援缅甸的示威者;他们要求军政府和示威人士对话以及释放昂山素季。
印尼一批学生亦游行到缅甸驻雅加达大使馆示威,反对军政府打压示威行动。
法国批评镇压示威行动,并不能够接受,会联同欧洲各国施压。
2007年9月27日
军方大举搜捕仰光及其他地方带头示威的僧侣,近千人被捕。在仰光两间寺院,寺院玻璃窗被打破、满地子弹壳。另在其他地方寺院,并有僧侣被殴打。
再有逾1万人在最大城市仰光集会示威。目击者指,这1万人中主要是年轻人及学生,以及少数僧侣。
军方下令仰光市中心数以万计示威者在10分钟分散去,否则将面对“极端行动”。及后,成千上万的示威者陆续散去。
缅甸政府知会日本驻缅大使馆,日本APF通信社记者长井健司在镇压行动中被击毙。虽然一度传言是遭流弹意外波及,但后来据当时的影片却证实长井健司是被士兵由正面近距离格杀。
花了那么大篇幅摘抄这些内容仅仅是想让大家对这个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关于这件事情,各国的反映是怎样的呢?很有意思,大家看看。我用红色标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态度。我用蓝色标出西方国家的态度。我用绿色标出亚洲国家的态度。
联合国
秘书长潘基文发言人发表声明说,随着缅甸局势紧急恶化,潘基文派出前联合国副秘书长甘巴里将作为潘基文的特使访问缅甸。发言人且呼吁缅甸军政府高层应与特使充份合作,利用联合国自愿的协助最终透过对话达致和解。
欧洲联盟
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警告缅甸勿用暴力对付示威民众,否则将加重制裁。
澳大利亚外长唐纳表示希望国际社会会与澳洲一样,借此机会来表达对希望改革的缅甸民众的支持,并对缅甸军政府领袖强烈表示在1980年代发生的一些强烈镇压,在国际社会中是完全不被接受的。后来他称不认为联合国可作为改变缅甸局势的煤介。国际社会反应说服中国政府,因只有中国可对缅甸领导层产生最大影响力。
法国:外长库内什敦促中国和印度等缅甸邻邦,不能再容忍缅甸的军人政府,必须施加压力,结束流血镇压。政府中一名高层官员表示不能接受,他呼吁要更加严厉制裁军政府。总统萨尔科齐表示深切关注缅甸局势,并呼吁军队不应对发表社会及经济诉求的人民施以镇压。法国政府亦已传召了缅甸驻巴黎代表,警告缅甸政府。
德国: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他们将与葡萄牙总统,共同敦促缅甸政府释放被囚禁的示威者。
外长施泰因迈尔对缅甸公然违反人权表示关注。且表示只有包括谴责及制裁的解决办法才可达成共识。
美国
白宫说缅甸反政府示威者与保安部队冲突造成死伤的报道令人困扰,美国政府呼吁缅甸军政府尊重人权。
国土安全部发言人称,美国敦促缅甸军政府能和平过渡至民主。
总统乔治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表示将会经济制裁缅甸,并呼吁各国仿效。
国务卿赖斯称缅甸人民只是要求更好的生活并可与其他人一样,生活在自由之下,而表示军政府的野蛮行为已经众所周知,美国会在联合国大会中作出努力去支持在缅甸追求民主的示威者。
助理国务卿希尔则称人们该认同缅甸政府应停止以为军队或警察可以解决问题的事实。并谓他们应开始考虑与国内激进主义分子进行真正有诚意的和解。他也会要求中国运用影响力,迫使缅甸军政府“改变观点”。
财政部已下令冻结军政府领袖丹瑞及另外13名官员在美境内资产。
英国
首相戈登·布朗在工党大会上呼吁联合国派出特使到缅甸观察其局势,表达国际社会对这个“不合法及镇压政权”的关注;他并警告侵犯人权不受惩罚的时代已结束。后来他的发言人更发表声明,对缅甸政权继续镇压平民表示遗憾,并对安全部队对和平示威者作进一步暴力行为表示,深切关注。
外相大卫·米利班德对游行中民主领袖昂山素季在寓所门外向群中示好感到高兴,但称若昂山素季成为民主自由缅甸的民选领袖,情况就会好上百倍。
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发表声明,要求缅甸政府与示威者接触。
外长伯尼尔发表声明,表示加拿大当局谴责缅甸军方对和平发表意见僧侣及示威者使用武力,且敦促缅甸尽快结束暴力行为。
马来西亚:外长哈密德‧阿尔巴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表示反对国际制裁缅甸政府。
新加坡:
外交部声明指对于仰光示威者与军队发生冲突表示深切关注。促请缅甸当局作出最大克制并请求所有人士避免作出挑衅性举动,寻求和解。
东盟轮任主席新加坡政府表示鼓励以和平方法解决缅甸问题,并强调新加坡关注缅甸最新局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中国一贯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作为缅甸的邻国,我们希望看到缅甸局势稳定,经济发展。”她并促请军政府“妥善处理”局势,但坚称中方不会介入缅甸内政。翌日姜瑜再发表声明,呼吁缅甸各方保持克制,以免事态恶化影响缅甸及地区稳定。并同时还针对外国传媒指控中国在缅甸问题上未充分发挥作用,呼吁传媒实事求是报道,不要推波助澜。
日本:
外相高村正彦促请缅甸政府冷静并称日本方面会小心观察缅甸的事态发展。在有日本记者被缅甸军队枪杀后,他直指缅甸军政府要为该记者之死负责。
共同社称日本政府会向缅甸当局提出正式抗议。并指26日已有两名日本记者被缅甸驱逐出境。
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表示,政府正考虑是否中止对缅甸的人道援助。
副外相薮中三十二表示,将要求缅甸彻底调查事件,不要再武力镇压和平示威者。
泰国:
特别作战部司令蓬萨强调,泰国军方对于缅甸局势十分关注,而且也有许多泰国民众待在缅甸居住或工作,因此军方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冲突时,该如何解救泰国侨民。
总理素拉育表示他正尽力说服缅甸政府停止使用强硬行为,并谓缅方应尝试避免使用武力。同时他称他身为佛教徒和军人,认为缅甸政府会非常困难去使用武力去打击僧侣们。
军方领袖颂提指缅甸军方领袖有他们的理由不作改变,任何压力欲令缅甸出现民主都不容易。因缅甸已发展了一段长时间由军方政权维护国家利益。
俄罗斯:
外交部发表声明称,缅甸流血镇压大规模动乱是内政问题。
后来外交部再称,考虑到对干预主权国家内政会产生不良后果,他们始终认为缅甸的进程不会对地区以至国际安全产生威胁。同时,他们表示期望缅甸当局与示威者应彼此克制,以防局势进一步恶化。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政府正关注缅甸局势发展,并希望各方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问题。并谓印度一直相信,缅甸政改及国家团结应该建立在包容及广泛的基础上。
菲律宾: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呼吁缅甸踏上民主步伐及释放昂山素季,同时要求军政府邀请联合国特使甘巴里到缅甸。
印度尼西亚:
印尼驻联合国代表对最近紧贴地观察到缅甸政府镇压示威,表示关注,呼吁政府作最大克制并停止任何会导致暴力的行为。
韩国:
韩国政府对缅甸局势表示强烈关注,敦促军政府克制以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此外,亦希望缅甸政府和人民可和平携手建设民主。
荷兰:
荷兰王国首相巴尔克嫩德呼吁国际对缅甸实施制裁。他表示强烈谴责缅甸军队对和平示威的僧侣和平民开火的野蛮行为。并促请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再开会,如果仍然未能达成任何决议,荷兰当局将会单方面承担责任。他同时确信欧盟及美国与那些“怀有慈之心”的国家将会有进一步行动,而荷兰将会考虑对缅甸实施包括木材的制裁,但他亦表示制裁的目标只是军政府而非平民。
瑞典:首相卡尔·比尔特要求缅甸政府尊重示威者的权利,并表示希望和欧盟与一个民主的缅甸合作及贸易。
挪威: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及外相斯特勒批评军政府使用武力,并督促国际社会负起缅甸民主进程的责任。斯托尔滕贝格表示中国在此事上更有特殊的责任去作调解的角色。
波兰:波兰民主派领袖,前总统瓦文萨和前共产波兰政治和军事领袖雅鲁泽尔斯基共同呼吁缅甸军政府与示威者对话。
捷克: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撰文批评国际社会无法有效地劝阻缅甸军政权,将丧失尊严。
意大利:意大利总理普罗迪称国际社会应动员支持世界每处对人权的尊重,并确保人民有和平发表意见的自由。
梵蒂冈:教宗本笃十六世呼吁缅甸军政府领袖和平结束镇压,他表示对这宗严重事件深不安。他另外对信众表示,希望整个教会为缅甸人祈祷思。他同时希望可以为这个国找到和平解决的方法。
西班牙:西班牙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与已经呼吁缅甸官方作最大克制的国家持同样意见。因为对示威强硬暴力的镇压会有严重后果。
瑞士:瑞士总统雷伊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称缅甸军方武力镇压民主示威者导致形势“告急”,但瑞士当局赞成所有党派在联合国特使主持下共同对话。
智利:智利外交部对任何妨碍人权的行为表示深切关注及绝对反对,呼吁缅甸政府避免对包括政治犯人士使用武力,以对国际社会展视善意。后来外交部再谴责军政府对示威者使用武力,并呼吁国际社会尽力完结当前局势。
南非: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圣公会现任南非开普敦荣休大主教杜图恳求联合国以致国际社会对缅甸政府施加压力以释放政治犯并他对缅甸人民惊人的勇气表示敬佩。表示这大规模抗争与南非在80年代末大规模的行动使“种族隔离”制终止非常相似。同时支持人民以和平抗议以完结一个以不公义及压迫手段管治国家的邪恶政权。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内,法国和美国措辞最为强硬,都提及“制裁”。英国措辞为“遗憾”。中国和俄罗斯都提及缅甸事务为“内政”,别国不应该干涉。欧洲国家的反应不是特别一致,大多数都提到了对人权的关注,少部分提及了“制裁”。亚洲国家的反映普遍谨慎,大多数都是“关注事态发展”,要求“冲突各方保持克制”。为什么世界各国在同一个事件的面前反应是如此不同呢?
美国的反应其实很容易理解。第一,现在的缅甸军政府是推翻奈温将军的政府上台的(可以参看前面的历史简介)。而奈温将军当年的政府是亲美的。现在的军政府曾经还打出过“社会主义”的旗号,并且在现实中和中国关系密切。如果能够趁这次危机把缅甸军政府推翻,建立亲西方的(或者简单就是亲美)的所谓民主政府,这无疑是美国最愿意看到的。第二,缅甸军政府和中国有亲密的关系。现在缅甸军政府被放在了聚光灯下,“全世界”都在谴责其镇压百姓的非人道行为。那么美国可能还有敲山震虎的考虑。中国在达尔富尔等问题上一直阻挠美国的各种提案,缅甸可能又是一次美国操纵联合国向中国施压的机会。
中国的反应再简单不过了。第一,不干涉别国内政是我们一贯的外交政策。其实,不干涉别国内政与其说是一种对外的政策,还不如说是一种对内的政策。因为,我们如果做到了不干涉别国的内政,那么别国也就没有理由或者不好意思来干涉我们的内针。第二,缅甸发生的这些事情,非常让人容易联想到18年前的事情。如果今天中国站在缅甸军政府的对立面,要求制裁,等于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第三,现在的缅甸对中国有利,中国很可能并不希望在中国的南面出现一个非常亲美的政府。因此,中国的反应其实很容易理解。
俄罗斯也很容易理解。俄罗斯说“不去干涉别国内政”的潜台词也应该和中国一样。今天,我说我不会干涉别人,那么明天,谁也别想来干涉我。第二,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一个西方社会那样民主的国家。如果去指责或者要求制裁缅甸,等于给西方社会机会来重新考察俄罗斯,并且来讨论俄罗斯是否应该被指责或者制裁。这显然是俄罗斯不可能接受的。其次,俄罗斯的民族问题和车臣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侵犯人权或者说是政府和群众对峙的事件很有可能发生。俄罗斯的谨慎也在于不让别人在未来抓住自己的把柄。
亚洲国家中很少有真正的民主国家。泰国现在是军政府,而其还是美国盟友。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菲律宾是美国盟友,但是政局并不稳定,且丑闻不断,政变不断。新加坡是独裁国家。柬埔寨是独裁国家。更何况缅甸是东盟成员国,要想这些国家去谴责另一个和他们形态或者经历都有类似的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从18年前的那次事件我们就可以看出。事实的真相很有可能隐藏在某个地方。群众上街游行,僧侣游行,很难说那么多人都是抱着同样的想法。“民主”、“自由”等等词汇当然是美好的。但是,是不是一旦说出来,就一定能够证明就要那么实施呢?我看是未必。昂山苏姬也未必是什么好人。此人完全依靠国际影响力去,既让人想到曼德拉,又让人想到达赖。而她领导的反对党,或者是其他反对党,也未必就比当前的军政府要好到哪里去。
如果今天对缅甸制裁,那么联合国对各国内政的干预的度在什么地方?其实这个非常重要。哪种情况必须要联合国干预?哪种情况不需要?这其实很难说。但是,如果打算干预一个国家仅仅从人权的角度考虑,那未免显得过于简单了。
泰国曼谷
讲座中有两个数据让我很是吃惊。第一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曼谷的人口一半是华人。第二是华人很早就掌握了泰国的经济命脉。到1997年之前,大部分泰国的银行都是华人开办的。
其实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有大批的中国移民进入泰国。到今天,泰国的华裔已经成为了泰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信是华裔,那个泰国教授也是华裔。正像那个泰国教授所说的那样,今天已经很难区分谁是泰国的华裔人还是土著的泰国人。
真没想到中国对泰国的影响那么大。当然,其实也很难说是中国了。这些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早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很难说对自己曾经的祖国还有多少认同感。令人惊奇的是,泰国曼谷那么多的华人,但是最终还是泰国的文化同化了那里的华人。而华人带去的可能比泰国长久的多的中国文化却慢慢变成了泰国化的中国文化。有时候我们可能高估了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