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07年7月28日星期六
朗朗的贝多芬协奏曲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Qt初步开发
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Qt的开发还是很有效率的,几个界面也有了雏形。但是,Qt的优缺点还是非常明显,让人很矛盾。
首先,Qt的开发库屏蔽了所有操作系统的东西。也就是说,使用Qt进行Windows GUI开发,你不需要知道任何的Windows API知识。当然,这么说似乎绝对了一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使用Qt开发对于学习操作系统本身的编程没有太大帮助。对于那些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这就像隔了一层玻璃,总让人感觉不是特别舒服。
第二个问题就是IDE的支持还是有一些问题。当然,Qt和Visual Studio的整合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但是在设计界面的时候常常有很多不能够确定的情况。有时候属性设置后,没有预览效果。或者是预览效果和实际运行效果无法一致。同时,Qt会为IDE生成大量的代码。这一方面减轻了开发人员的负担,但同时也给整个项目带来了很多隐患。事实上,有几次,我都是删掉了一些自动生成的代码后,才得到了我想要的结果。但是自动生成的代码会每次都出现,因此有时候代码的控制就成了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Qt的帮助支持不够好。当然,对于Qt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即使是我这样用惯了MSDN的人来说,Qt的API支持也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库来说,光有API的介绍还是不够的,最好能有一些简单的配套的例程。否则,我经常要把好几个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都翻个遍,才找得到想要的东西。
当然,Qt仍然是非常让人激动人心的。起码对于普通的C++开发来说,Qt完全让你的开发工作效率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卓越的跨平台性能,使人不得不选择它作为C++开发的重要工具。
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Ubuntu Linux
这一段时间开始使用Linux。主要是学习基本的使用方法,重点在于学习Linux下的开发。
以前安装的是Red Hat Linux 9.0,应该是一个经典的版本了。不过太多的功能没有自带,让我这种初学者很是抓狂。比较严重的是不能识别NTFS分区,KDE桌面和GNOME桌面居然还有不同步的现象。默认浏览器还是该死的Mozilla,等等。最终让我下了决心,换一个,尽管我才买了一本关于Red Hat Linux 9.0的书。
选用了流行的Ubuntu。安装的确非常方便。好处很多,我就不总结了。说一下不足的地方。
第一,表面上是一张CD的安装盘,但是要想开始工作,更新软件和下载其他软件包是肯定的。实际上,一张CD内居然没有包括所有的语言支持,驱动支持也非常有限。想想Windows XP一张光盘的内容,还是有一点敬佩微软。
第二,默认的中文支持还很不足。
第三,默认情况下居然没有开发环境,这让我非常吃惊,还要安装build-essential包,这简直不像Linux啊。
目前,打算跟着《Advanced Programming in the Unix Environment》走。然后再看看Qt4在Ubuntu下的开发。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SNC的岁月(十五,完)
学通社04级的一个成员在学校的校车上有过一次比较长的谈话,才得知其实学通社也在困惑我们困惑的问题,他们也 遇到了一些组织上的问题。从实际中来看,学通社也是一个技术性的组织,他们对于编辑软件的要求,甚至对于设计软件的要求和我们都有很类似的地方。然而,他 们突破了传统的形式,使得他们在北区能够得到了承认和获得了影响力。他们通过黑板报这一简单的形式,走出了仅仅依靠“北区瞭望”这一期刊的形式迅速在同学 中间建立其了自己的受众群。几乎每个同学在主楼门前都会驻足看每日的新闻。学通社比我们更有亲和力。王永懿说得好,“无意驻足晓天下”,学通社做到了我们 没做到的事情,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讽刺。
我还作为嘉宾参加了学通社搞的一次“校园媒体峰会”。会上有不少组织都呼吁校园学生媒体能够联合起来,发挥更大的学生力量。我也在台上即兴谈了一下 SNC关于和其他组织合作的想法,因为仅仅是我个人的发言,所以我也没敢说太多,而只是说一些展望。我们还没有到达能够建立合作的条件。最大的问题是,就 像请客一样,我们拿什么去参与校园媒体的合作呢?还是仅有的花样年华讨论区吗?
最后我想谈谈SNC的技术问题。本来,技术是SNC的实力和力量的体现,但是最后才谈到SNC的技术似乎有一些不应该。其实,也只有把一切都谈过之后,才能够有足够的精力来细细说说SNC的技术问题,因为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SNC的起步来自于网站的建设。从网站建设而言,98-2003左右都是一个启蒙的时期。其实,那个时代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使用简单的 ASP、SQL Server 2000和DreamWeaver就可以快速搞定一个构架并不复杂的网站。这一点从我最开始加入SNC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这一点。事实上,SNC也是这样 走向了第一个辉煌。花样年华讨论区和其一系列的网站包括后来的博客都是采用ASP技术外加SQL Server 2000架构。由于ASP的特性,这些网站大多数由一个或者两个核心成员独立开发完成,很少有团队运作的情况。这其实是和SNC长期宣扬的“项目制”并不 相符的。然而,情况在2003年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网站的开发技术日新月异,业余爱好者很快就被抛到了主流技术的脑后。ASP.net、JSP、 PHP到后来的Ruby On Rails或者Java三件套都向开发者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就不说熟练使用这些技术中的任何一项进行开发大型网站了,就是能够学会这些技术都有不小 的困难。在较为简单的ASP面前,03级SNC只有我、朱鑫算是熟练手,孙庆生能看懂和编辑一些代码,那么到了下面的技术呢,都需要学习的过程。而且03 以后已经慢慢到了团队开发的时代,单靠一个人进行网站开发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了。而SNC显然并没有跟上这样的脚步。04-05年,我带领北区的团队学习 ASP.net。不管选择是否正确,但是的确也有了一些小的成效,起码,一个团队正在形成,而且我们已经使用ASP.net在开始做一些东西了。然而,因 为效率的问题,团队的运作最后夭折。孙庆生后来还做过一个音乐盒,最后也不了了之,但是说明一个问题,个人时代早已经过去了。SNC要想再开发什么新东 西,没有团队运作,没有专业性学习,很难。
05年春,130人的北区SNC,能够进行开发工作的人不超过10个人。这10个人中还不包括才学习的新手。我个人是分身乏术。我要管理整个北区工 作,我要管理技术部工作,我还要带开发团队的开发进度,我还要进行培训,这实在是非常困难。我曾经建议在北区的时候,让余冠武担任技术部的部长,但是当 时,东区和齐老师都认为余冠武并不适合担任技术部的部长。尽管有心但力不足,北区缺乏工作机,缺乏专业书籍,缺乏培训,水平难有提高。
培训,曾经是我们寄予厚望的形式。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培训有着诸多难以运作的缺点。最大的问题是,谁去培训?当然是熟练的核心成员。可问题是,核心 成员的任务已经是比较重的了,我们怎么去要求这些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到SNC中呢?这势必会造成核心成员本末倒置,最终对学业荒废。从我安排和参与的培训来 看,参加培训的人觉得听不到太多的东西,而准备培训的人却又感到太累。有时候,我们过高估计了培训的效果。张卷益在北区的时候也搞过一些培训,但是本来张 卷益任务就多,更何况像平面设计这样的东西,泛泛讲一两次也没有太大的效果,最终03级的设计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而程序开发,则更不可能是一两次培训就 能解决的问题。更何况当年,我一个人要负责培训5-6个人进行网站开发,包括程序和页面设计,还有负责开发进度的把握和所有代码的检查,难度可想而知。最 后,我觉得,培训的形式如果没有更大的改善或者创新,那只能是一种过场。
SNC常常把技术挂在嘴边,但实际是,我们其实最缺乏的就是技术。如果技术没有问题,开发没有问题,SNC也许就是另外一付模样。
05年,我们从北区搬到了东区,开发工作反反复复,最终逐渐消沉下去。06年初,我离开了SNC。
写到这里,我也想给我的回忆画上一个句号,对于北区的SNC,我是熟悉的,因此我敢于写出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产物,相反这 些文字仅仅是我的感受层面的东西。我离开SNC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肯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五一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北区,又一次走进了地下室。现在的 SNC成员接待了我,当然,他们并不知道我是谁。但是,我看见了比当年多得多的工作机,也看到了和我自己当年一样激情的面庞。同时,我看见了当年亲手贴上 的标语,也看见了还在工作的服务器。这一切都勾起了我对往昔美好的回忆。然而,我非常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正在经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困惑,他们是不是也在 寻找着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来,过去的就过去了,没有必要说那么多。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在SNC的两年多时间是我非常宝贵的财富。实话说,我在SNC技术没有得到提 高,还错过了很多自己学习的机会,但是很多问题的思考让我有了宝贵的经验和看问题更多的出发点。我并不愿意回避任何问题,但我更不愿意回避任何反思问题的 机会。
我有一个同学在苏州的一个软件开发公司实习了一个多月,后来他把他公司的情况给我讲了一讲,我马上就意识到,那个公司遇到的很多问题正是当年SNC 在北区发展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很幸运,我比我那个同学提前知道了一个技术类组织发展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而这也促使我把我的经历回忆出来,自己重新梳理一 些思路,来思考那些和SNC无关的普遍性问题。
撰写回忆文章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争议。这也是正常的,没有人能够很平和地看待自己的过去。我自己也同样。我并不打算去客观评价过去的事情。事实上客 观从来就不存在。历史从来都是以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真相永远也无法看清。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这在所难免。我不是想抱怨什么,否则我也不可能持续写出这么 多文字。难听的话也许多了一些,难受的观点也许突出了一点,没有歌功颂德,没有赞赏和称道,不过的确出自肺腑之言。我不想仅仅说说,感谢谁谁谁,某某某如 何如何。最重要的是,这些曾经的人和事,你想过了吗?你有过解决方案吗?
两万字,到此结束。
愿SNC,努力前行。
(完)
2007年7月16日星期一
SNC的岁月(十四)
我和王永懿曾经谈过一次,当时他已经有了想退出的意思。我挽留他,一方面是觉得他的离开是SNC的一大损失,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是我自己工作的原因 让他没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那次其实王永懿也没有和我说出他的真是感受。当然这是从后来看出来的。我自己觉得非常不好受。一个组织的核心成员如果考虑离开 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组织对于他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了。
在05年的春季,我曾和齐老师一起组织了一个SNC核心成员的座谈会。我自己感觉,我和希望和核心成员多交流,同时我也希望让核心成员感到他们是一 个组织的主人这样的感觉。那次座谈会的还是很不错的,各个部03级和04级的成员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很明显能够感到大家对这个组织的关心和热爱。我 在一个本子上记下了大大小小30多个意见和建议,真的希望能够去把这些都实现。
然而,任何事情理想和现实都有一定的差距。
05年春季的时候,我有幸作为SNC的主任参加了不少学校各个学生组织管理层的一些交流活动。我这里也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我参加了好几次学生组织的主席会议。每次开会有校学生会的主席和几个副主席,然后就是各个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然后是学通社(学生新闻中心)的社长, SNC的主任。各种发言和介绍情况,SNC都是被安排在最后。不过的确,我每次也没有什么要讲的。各个组织都是以活动为主,而SNC又没有那么多活动,自 然也没有要说的。而且,各个组织想搞活动基本上也不会想到要让SNC进行配合,或者我们要做什么活动也不会和其他组织合作,特别是校学生会。慢慢和校学生 会主席也有了一些个人间的来往,发现其实外人根本就不了解SNC,甚至根本不知道SNC是到底干什么的。其实这个困惑不仅仅是这些外人,很多SNC的成员 自己都说不清楚。在主席会上,我常常感到无形的压力。每个组织的负责人都能够介绍好大一堆自己组织的活动和建设情况。学通社能够很自豪地说出他们的学生新 闻特快等产品的一些亮点。而我,不知道说什么。也许东区的人能够说出一些东西,但是作为北区的SNC,作为北区SNC的负责人,我很难说出一些实质性的东 西。还好,我在几个场合介绍了一下“烟花三月”,让别人感受到SNC还是在做一些事情的。当然,各个组织的负责人可能根本也没把我们的“烟花三月”放在眼 里,毕竟这种活动在同学中的影响还是不大的。
学通社本来是最有可能和我们有合作的组织,但是这种合作最终在当年没有建立起来。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想拿出我们的技术,学通社又舍不得他们 的内容平台。再说了,如果学通社和我们合作,新闻部怎么安排?很难说。但是学通社的种种活动又和我们有重复,比如那个学期,学通社也有一个征文活动,当 然,整个来说和“烟花三月”没法抗衡。但是我们又缺乏学通社那样的新闻团队。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学生社区,那么新闻团队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是和本 来就有这方面优势的学通社合作,还是继续我们的新闻部?两难。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
SNC的岁月(十三)
到这里我可能就要说说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了。05年春季我在北区主任任职期间,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尽管北区没有太多的开发任务,但是我仍然希望能够有一些项目拿给北区做。这个愿望当我成为了主任之后变得更加强烈,特别是04级的成员开始接手管理工作的时候。然而,现实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北区的技术能力的确又非常有限,很难做出一些像模像样的东西。
其实,这是一个悖论。
没有东西练手就没法提高。任何进步都是有一定代价的。当然,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去承受这种代价。从04-05年,再到06年,张卷益的设计水平始终是SNC最高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这也给了整个SNC沉重的负担。常常是一个项目,说是让03级的或是04级的练手,结果最后还是因为效果和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而又让张卷益多了一次练习的机会。从外人看,SNC的水平的确很高,但是,那仅仅代表了张卷益一个人。结果很简单,03级好几个真正有设计能力和激情的人得不到锻炼,最终他们也对SNC失去了信心。
很多人来SNC就是看重SNC这个平台,觉得能结交朋友,特别是想结交到技术上能够一起成长的朋友,能够在技术上提高。这个目的我们做了不少,但是却远远不够。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如果把任恬、张卷益的标准作为SNC的标准,那么我客观地讲,SNC每一届中可能很难有人能够达到。03届中现在没有,04届我离开的时候还没有,现在不知道。任恬和张卷益的成功当然有他们在SNC奋斗的原因,但是他们还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我这里不妨展开说一下。首先,任恬和张卷益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他们都不喜欢他们本身的专业。这就造成了他们都可以不怎么在专业上花时间,而能够在SNC和 设计上投入很大的精力。张卷益在北区的时候,常年在地下室,在东区的时候也是经常在办公室里。他们热爱自己的特长,最终有所成就,这个无可厚非。但是,我 们对待其他搞设计的成员,是不是也要这样要求他们呢?答案肯定是不是。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然而,如果年轻成员没法投入时间,没法花那么多精力,当然就没 法提高到一个层次,更何况在北区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项目拿给新成员练手,而让新成员自己寻找机会练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一个普通的新成员 来说,除非他们也选择和张卷益、任恬一样的道路,否则,他们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到达张卷益、任恬那样的程度。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说白了,那就是SNC仅仅是一个学生组织,都是由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而进行活动的一个组织。业余时间、业余精力,这两点似乎我们不愿意说出来。因为我们期望的是规范化、专业化。我们期望SNC发展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的模式。但是,那仅仅是期望。我们的现实是一个学生组织。同学们的劳动不计报酬,同学们是利用课余时间和精力(当然,关于报酬问题,我不想深说)来投入到SNC的活动中。
说这个意思就是,不能把张卷益、任恬以及某些SNC成员的作品,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水平当作是SNC的水平,当作是SNC的 标准。这一条我认为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一条看开,那么就北区就不可能没有练手的机会。其实,学校教务处的网站又有多么好呢?不管是界面还是程序都仅仅叫做 “完成了功能”,但是,那又怎样?无数的同学老师都在使用着!使用就是胜利!我们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是觉得做的不好别人说了自己没面子吗?还是觉 得领导以前看了SNC做的怎样了,现在水平降下来了不好交待?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广播站有一个活动需要网络支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广播站搞的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关注到SNC。这对于北区SNC的生存环境是一种软条件下的改善。其次,也是给北区的开发团队一次练习的机会。同时,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和广播站的管理人员一次沟通的机会。事实上,05年的春季,我非常期望能够让SNC从地下室走出去,能够和更多的组织建立联系,能够和更多的同学交流。关于这点,我想后面再仔细说。那次我组织了王永懿、王健、王琪、孙庆生和我自己进行了那个广播站网站的开发。注意,那个网站是采用的ASP.net,当时我们大家都处于学习的阶段。整个网站最后做出来以后,我首先叫了广播站的站长和他们的好几个负责人来看,他们都非常满意。而那几个SNC的成员也很高兴,至少是我们的劳动和努力让其他人看见了,SNC以外的人终于走进了地下室和我们进行了交流。
然而,东区当时并不支持这个网站的建设。首先,张卷益告诉我,东区的意思是那个界面太难看,需要改。其次,这个网站不能挂在花样年华下的任何地方,甚至不能弹出窗口,只能我们自己挂在北区,采用IP地址访问。关于这件事情,我唯一一次和张卷益吵了一架。电话两端,张卷益认为我不理解东区的苦衷。而我觉得如果这次这个网站没法挂出去,广播站的人会怎么看待我们的服务,我的成员会怎么对待今后的工作?
东区的苦衷是这样的。当时,基建处好像想让东区帮忙做一个网站。但是当时东区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答应。而张卷益给我的解释是,如果那个时候挂一个广播站的网站出去,怎么给基建处交待?
SNC那么多电脑,东区北区都是如此,电费如此之大,基建处肯定是给了我们很大支持的。现在基建处想做一个网站,我们如果都不做,或者说明明说了不能做结果那段时间却做了一个另外的网站,SNC以后的生存问题如何计算?
这是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我逐渐了解了这面的东西。那就是从学校的眼光看SNC。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学校的眼光,我必须知道,我必须去理解东区的决策。但是,我却不能给北区的成员说!我不能告诉他们我们要如何如何给基建处面子,给我们自己台阶下。我不能告诉他们SNC的 生存其实很不易。这不是我一个主任应该做的。在他们面前,我应该是撑起一片尽可能大的天地,让他们去发展。这也就是矛盾的所在。从东区看,我显得幼稚,不 能最大限度“少惹麻烦”,没有深入理解东区的意图。从北区看,我又没能为成员争取到他们想要的环境,显得无能。实际上,作为主任,在开发、管理等一系列问 题上的决定权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我只能尽可能地让底下的成员有事情做,还想做事情。
2007年7月13日星期五
SNC的岁月(十二)
04级的副部竞选有了一些改变。在04级竞选之前,各个部已经推选出了自己的副部人选,而部长和齐老师也渐渐有了一些眉目。技术部的副部人选主要集 中在陈承松、陈申这两个人身上。当时的原则是这样的,要有一个主要负责的,有一个管开发的,还有一个管设计的。这样技术部就有三个人选,办公室有两个人 选,新闻部有两个人选,宣传部有两个人选,市场部有两个人选。而不设主任助理这个竞选岗位。后来,在我离开北区之后,北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主任。
竞选过程本来是波澜不惊的,但还是有不少细节值得总结。有不少候选人可能知道我们其实已经定好了人选,所以有一些等不及。当然,这种心情也可以理 解,但是仍然让我们感到有一些意外。郭汉东当时在竞选的时候过于放松了,一下子就惹得了不少部长和齐老师的反感。郭汉东的能力我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当时 包括夏冰在内的好几个部长都觉得郭汉东太过于圆滑。倒是办公室的车君,能力和魄力都让我感到很不错。技术部又是最麻烦的部门。陈承松本来是技术部的不二人 选。但是经过考察发现,陈承松并不特别适合做那种领导人才。倒是李熠熠讲话还有一些魄力。但是李熠熠平时又不太合群,再加上一个小女生,很难说在以男生为 主的技术部能够服众。齐老师和好多部长都不太肯定是否要选李熠熠。但是04级当时的情况下,搞设计的似乎就这么一个人。陈申也有和李熠熠相同的问题,太腼 腆。
不过总算不错的事情是,04级的副部没有出什么问题。只是最终没看出谁能够接任我主任这个职位。所以,最终没有选出主任助理。2007年7月10日星期二
SNC的岁月(十一)
春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副部竞选。其实说是竞选,主要还是根据各个部的部长的意思进行合理地选择。在这里我就多说几句关于副部竞选的问题,顺便也说说关于SNC管理层的问题。
SNC的管理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东区和北区。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分开的。北区的管理主要是指导老师、主任和各部部长、副部长组成。当时,指导老师是 齐菲老师,主任是我,办公室部长是邵婷,宣传部部长是杨亮,市场部部长是郑柳青,新闻部部长是夏冰。这个阵容从理论上讲是我们03级最好的团队了。但是因 为04年副部竞选的一些事情,闹得整个团队的效率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技术部副部朱鑫因为和我的一些想法有分歧,长期不参加例会,也不参与技术部日常的管理工作。他单独和齐老师、杜老师以及东区的一些成员联系, 游离在整个北区组织之外。我对此一直很有意见,因为技术部的工作一直是最需要人手的,但是他一点都不参与其中,同时还对整个组织的发展指手画脚,这的确有 一些没有道理。04年秋的时候,他自己把新纳新的一批成员单独组成了一个小组。关于这个,我和齐老师都默许了。因为只要对整个SNC有益,任何的特殊情况 我们都是允许的。然而,这个小组最终也仅仅运作了一个学期。而且这七八个人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事实证明,这样的运作方式,对于技术部是很不好的。很 多成员不清楚那个小组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他们那些人能够游离在组织之外?而朱鑫不参加例会,不参加日常管理工作,也给本该很严肃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 不确定因素。事实上,后来有多位副部长都开始借用各种借口,来拒绝例会和日常工作。这使得SNC的管理团队只能运行一半的功效。
新闻部的王诗阅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同学,更是一位很直爽的同学。老实说,王诗阅的作风有时候的确有一些懒散,但是他的个人能力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但是,最终王诗阅在新闻部没有继续待下去,使得新闻部的工作完全落在了夏冰的头上。王诗阅在视频方面还是比较有才华的,至少当年他相当有热情和兴趣去做。 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硬件设备,而且即便是有硬件条件,我们也没有相应的采编团队。最终,05年春,王诗阅离开了。
市场部的情况更加复杂。首先,市场部来自于以前的外联部。我估计,当初设置外联部是因为几乎学校所有的组织,从正规的学生组织到非官方的学生社团, 都有外联部。但是SNC的外联部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不怎么成功的拉外联活动之后,最终改革成为了市场部。我说“不怎么成功”的拉外联活动是因为我因为郑柳青 的缘故,还是对当初外联部的工作有了比其他SNC技术成员更多的了解。外联部的确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也拉来了不少赞助。可是东区当时并不赞成去拉赞助,甚 至说不需要去拉赞助。当时我真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既然不需要赞助,既然不需要外联,干嘛还要设置一个外联部?当然,扭捏之后,04年春季,外联部改成了 市场部。
外联部原本有一个部长,是陈雨婷。当时,郑柳青、赵照、崔芳瑾、何永焕都是外联部的。04年副部竞选的时候,郑柳青、何永焕是竞选市场部副部长,赵 照和崔芳瑾是竞选北区主任助理(也就是以后的主任)。结果最后的格局是,我成为了主任(并没有经过主任助理这个阶段),而郑柳青成为了市场部部长,赵照、 崔芳瑾和何永焕一并成为了市场部副部长。从结果上看,这样是非常有问题的。首先,赵照和崔芳瑾两人的工作激情被严重打击。其次,市场部,就出现了有三个副 部长和一个部长的情况,到了05年春季,加上大一刚刚提拔上来的两个副部长,就出现了多达五个副部长的格局!而市场部最多的时候人数也不过二十人。大多数 情况下,市场部的核心成员不到七八人。那么,那么多副部长,成员究竟听谁的?究竟每个副部长分管什么工作?后面的情况也验证了,04年的副部安排直接导致 了04年到05年北区市场部工作的困难。
其实,赵照、崔芳瑾、何永焕完全可以有其他的配备方式。抛开个人成见,崔芳瑾、何永焕、赵照的工作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三个人都是SNC2003级 的元老成员。赵照如果放到办公室和邵婷一起工作,也许很能发挥他的日常工作能力。崔芳瑾可以和我一起搭档,形成我主管技术和组织内部,她主管外联(和其他 组织)工作的格局,一定能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而何永焕和郑柳青两个人就能把市场部的工作做好。当年把他们三个人冷处理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更何 况,04年到05年,办公室没有副部长!一个部门没有副部长,另一个部门有三个,这是多么不合理。很遗憾,当年我在没有成为主任的时候,这种格局已经形 成,管理工作的困难没办法很快解决。2007年7月8日星期日
SNC的岁月(十)
05年一开春,我提前两三天到了北区。张卷益就要搬到东区去,抓住最后的机会和他谈论一下。这里就多说张卷益两句。张卷益非常有才华,不仅仅是平面 设计方面,一直感觉他很有想法,虽说有时候有一些无所谓的样子,但是骨子里还是很认真很积极的一个人。我和他的接触并不是特别多,但仍然把他当作一个朋 友。前不仅离校前还专门见了他一面,给我很多启发。当时我在技术部的管理和整个SNC的发展方面和他有过很多次讨论。
张卷益又和我探讨了一些关于网络社区的开发问题,还有一些如何和齐老师一起合作的事情。当天下午,我和余冠武去地下室把清洁打扫了,从那次我才知道地下室居然长期没有清洁用具。看来,一个组织的建设要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我也逐渐进入角色起来。
那天晚上齐老师聚集所有部长到她办公室开会,我个人作为主任进行了第一次讲话,主要还是想部长们都有主人翁意识。后来我慢慢发现,SNC的部长结构和组织也有一些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整个组织的效率。
那个学期一开始的工作仍然是纳新。纳新计划在纳新前一个星期就和齐老师进行了讨论,似乎很周全。但是执行起来还是出现了很多差错。
首先,前期宣传还是很不到位。我们发送了传单,但是事后发现,这样的传单可能起到的效果并不大。我们也画了宣传海报,但是海报本身的质量并不高,在主楼门口很难引起同学的注意,特别是在一大堆学通社的新闻黑板之间。
纳新的场面也是很混乱。有一些部部长没有到,就只有一些老成员在那里纳新。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各个部的纳新题目基本上都是事先已经通过部长会想好了的。这样在纳新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春季的纳新没有招多少人。整个组织的人数已经到了130人之多。
我陆续参加了每个部的例会。办公室邵婷组织得不错,工作还算是有条不紊。问题在于电子化,如何把很多日常工作规范化。宣传部的工作比较忙,任何活动 的海报都需要他们绘制。当然,要求所有的海报都是印刷海报是不现实的。宣传部还没有那个技术水平。事实上,整个SNC都还没有那个水平。新闻部人数并不 多,开始说要做视频新闻,但是后来又放弃了。加上那个学期主要任务是“烟花三月”,所以新闻部主要扑到烟花三月上去了。市场部的问题很多。首先,市场部本 身就存在定位问题。再加上部长和副部长之间的一些隔阂和矛盾,所以整个运作效率并不是很高。当然,市场部在那两个学期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包括电子杂 志,这些都是好现象。也为SNC扩宽了思路和影响力。2007年7月7日星期六
SNC的岁月(九)
最大的问题还是,北区没有任何项目可做。没有实际的项目就没法调动成员的激情和士气。开发和设计的成员没法参与到项目中,没法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同学 们所使用,自然也就没有更大的动力去提高自己的技术。当然,这是问题的一方面。我后面会说明,我是怎么认识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的。但当时,我对于北区没有任 何网站开发项目十分困惑和不解。一方面,我希望为成员们争取到实在的项目。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小组迅速提升成员的能力,从而让SNC的产品有 一个很高的水平和质量。但实际上,两方面一时都很难做到。
04年秋,SNC也作为学校教学评估的一个前沿阵地,让我第一次体会了另一面的SNC。首先,每天早上我都要跑到地下室开门,让党员同学使用地下室 那几台破旧的电脑上网在花样年华和胜古朝阳上面发贴。其次,除了技术部,几乎每个部都会要求成员去论坛“灌水”。而技术部则承担了修改和制作展板的工作。 有一次,似乎王琪和王永懿等几个人就反复修改了上百个展板。而我也参与了修改学工办网站新闻和一些页面的工作。
尽管我认为这些工作表面上都十分可笑,很多成员也不理解。但是当后来我走上了更高的位置后我才发现,这也是一种无奈。SNC的生存始终在学校和学生 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没有学校的支持,SNC根本不可能发展。学校的任务、学校的想法不管多么不合理,不管多么不情愿,都必须完成。这是争取进一步发展空间 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策略。老实说,从那时起,我逐渐开始去思考SNC的定位问题。
当然,当年不可能能够一下看到所有的方面,我仅仅还是希望技术部的工作有起色。
12月份,我被提升为北区SNC的主任,并且兼任了技术部部长的职务。
那是一个晚上,齐老师先发短信给我,让我去办公室一下。我其实立刻就意识到了找我的目的。齐老师问我是不是很意外,当然我没法说意外或者不意外,第 一,我个人对技术应该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二,我自己对于管理工作应该说还是有一些经验。那个学期一开始,我就开始留意其他部的一些运作情况,逐步对整 个北区的SNC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那个晚上,谢娜和齐老师对我谈的话不多,但是我能感到她们对我的希望,也能够感到杜老师对我的希望和支持。事实上,以前我见到谢娜的时候,她都是扳 着一副面孔,但是那天,我第一次看见谢娜很学生模样地笑了出来。我感到了身上的重任。当时的北区的SNC已经有了将近100人的规模,和我最初加入的那个 组织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明显的变化。
尽管对于我来说,后面的路走得并不顺利,但是我仍然认为我个人还是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在后来的一个部长会上,齐菲老师把对我的任命介绍给了大家。但是我正式走上主任工作的岗位还是05年的春季。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SNC的岁月(八)
对于技术部的工作,我把成员分成了若干组,主要有开发组、设计组、Xware组、Linux小组、C#学习小组和FTP小组。开发组由王琪负责、设计组和FTP小组由王永懿负责、Xware组由曹宇负责、Linux小组由陈承松负责、C#学习小组由蒋振宗负责。
对于当时为什么这样分组,其实有很多原因。首先,尽管实际上的工作并不多,但是人员比较多以后,不能让成员都闲着,所以必须给成员安排任务,让他们 能够学到一些东西。开发和设计工作就不说了,Xware小组逐渐成为SNC在北区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所以这一块肯定要做好。FTP也是普通同学能够感受 到SNC存在的证据,因此对于FTP也要重视起来。而Linux组是从我开始增加的。虽然我本人对于Linux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是凭着对计算机业界的喜 爱,深深感到Linux的学习肯定是有必要的。马晓辉曾经在一台机器上安装了Linux系统,但是使用的人寥寥无几。我决定启动Linux学习小组来强制 性学习Linux。C#学习小组可以说是我个人愿望的体现。到2004年的时候,利用纯ASP技术来构建网站已经逐步被时代所淘汰。当时的情况是,计划中 的庞大的学生社区网站肯定不能够再利用ASP来进行构架了,那么选取一个替代品成为了当务之急。我选择了ASP.net,而作为.NET的核心语言C#自 然成为了学习的首选。关于这点,我后面还要详细阐述。
表面上红红火火的工作开展起来了。我和余冠武每周都忙得不可开交。余冠武主要负责服务器的维护和Xware小组的运作。余冠武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在马晓辉到东区去之前曾经告诉我,他曾经每周都布置一些东西让余冠武学习,而余冠武都把这些东西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同时还把自己学到东西也记在那个小本子 上。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觉得余冠武大咧咧的,但是我一直都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才。Xware小组的运作当时算是技术部中亮点。每周都有很多台笔记本 电脑来地下室维修。尽管王永懿后来抱怨,有人只介绍自己的同学来维修,但不管怎么样,Xware还是为SNC赢得了一些赞扬和影响度。当然,光靠一个 Xware是不够的。
Linux小组的情况还算可以。陈承松进步很快,那个小组里面有好些人一开始对Linux一窍不通,比如刘国庆。但是很快,他们就进站到了学习利用 Linux架设服务器的地步,让我很高兴。C#小组进展缓慢,大多数人对于编程的概念十分模糊,蒋振宗一个人倒是进步很快。FTP的工作自从交给王永懿以 后,我是非常满意的。软件和电影的更新速度自不用说,分类也进行了整理。
那个学期开始,因为技术部日常的管理工作,我就很难再有时间来进行开发了。再加上那个学期迎教学评估,学校额外的任务又空前的多,因此,根本不可能 有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开发工作。在大一下期的时候,我还参加了两个网站的开发工作:北区工作网和“我的网络舞台”网站。北区工作网是我负责一部分,朱鑫负责 一部分,最后由我把所有的功能统领起来。在这里我不好妄加评论朱鑫的工作,只是我最后的时候基本上把整个代码都重写了一遍,才让整个网站运行起来。整个北 区工作网的代码极其简陋,没有任何的安全保护措施。不是我不想做得更好,只是时间上根本没法过多思考。后来有人曾经攻击过北区工作网,这也难怪了。当然我 没法逃脱我自己的责任。后来那套北区工作网不知道还在使用没有,总之,我相信很少有人喜欢去碰那堆凌乱的代码了。“我的网络舞台”的网站更加让我无奈。首 先那是一个SNC的活动,但是居然很多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技术部只有我和王健两个人参与其中,又是熬夜紧赶慢赶,终于勉强把网站挂上去。从我 知道的开始,SNC的网站建设基本都是靠个人的力量。还是我前面所说的个人英雄主义。很多网站真正能够去修改的人一旦离开SNC,那套网站的更新和扩展也 就宣告结束。
虽然地下室的人丁兴旺起来,虽然技术部的工作似乎有条不紊,但是我还是深深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存在的隐患。
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SNC的岁月(七)
过了两三天的纳新让我们还是有一丝欣慰。我们和学通社似乎巧合在同一个楼层进行纳新。我发现到SNC报名和参加面试的同学数目要比去学通社多很多。当然,人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那次纳新之后SNC在北区的人员一下扩张了好几倍,这就使得我们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那次纳新的过程中,我、余冠武和朱鑫关于如何选拔新成员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张卷益虽然是技术部部长(网络部在04年秋季之后改成为技术部),但他当时已经没有负责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关于纳新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朱鑫的意思是,希望能够维持一个比较小的团队,或者叫做精英化,期望能够建立小而精的开发团队。我主张建立一个人数比较多的技术部,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并且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余冠武没有明确发表看法。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和朱鑫的观点都没有根本的错误。朱鑫的观点很适合创业团队,同时,小而精的团队的确利于管理和发展。而我当时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无 奈。因为SNC每年都有不少人退出,到了东区以后可能就剩不了多少人。假如在大一纳新的时候技术部就没有招进足够多的人数,很难保证到东区以后还能剩下几 个人。而东区的工作说容易很容易,说困难也很困难。要想到了东区以后有一个小而精的团队,在北区就一定要比东区的人数多一倍,否则很难保证到了东区的人力 资源。当然,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强词夺理。现在看来,人数多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管理首先就跟不上。而且一小群人无所事事总比一大群人无所事事要好控制地 多。
当时我们还讨论除了第三种路线,就是吸收比较少的人进入SNC,然后把更多的人留在一个类似俱乐部的二级组织里,然后俱乐部里如果发现了突出人才就把他们 再吸收进SNC。这种方案的最大问题就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高。我们对自己组织内部的管理都很难把握好,更不要说还要去管理一个二级组织了。最终这个方案 没有施行。
04年的纳新中涌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才,如陈承松、蒋振宗、陈申、郭汉东等,我感到SNC一定能够上一个台阶。
然而纳新的结果就是朱鑫直接退出了技术部日常的管理工作,甚至连部长会也不参加了,而与东区依靠个人关系单独联系。同时,朱鑫还在新成员里选了大概七八个人,组成了一个他单独联系的小组搞开发工作。虽然有着分裂技术部的感觉,但是我和齐老师还是默认了这样的方式。
2007年7月4日星期三
SNC的岁月(五)
04年春季的工作因为没有指导老师,因此很凌乱。每周日部长会议也显得十分散漫。经常是在一个教室里,大家有说有笑。没有效率一晚上时间就过去了。东区常常要求开视频会议,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时大家都有一些心灰意冷,关键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技术水平没有机会提高,反而不断消磨着意志。没有活动,没有项目。SNC就这样默默得挣扎着。
04年的时候地下室条件十分有限,工作机只有三台,而且基本上任何软件都运行不了。工作开展主要还是靠同学自己的电脑。潘腾飞、王永懿、张卷益、马晓辉都把电脑搬到了地下室,这样地下室才显得有了一些生气。
曾经,我和马晓辉、张卷益等人和谢娜好好谈过一次,但是感觉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首先,SNC究竟是一个技术性组织,还是一个内容性组织,抑或两者都是?可问题是,SNC的技术老上不去,特别是北区,成员们的提高太慢。内容也做不出来,相比学通社,SNC的新闻根本没法做。一般的校园新闻,我们没有采访队伍,编写能力也非常一般。而要是做校外新闻,内容的选编又成了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想把视频新闻作为一个亮点来做,但是硬件的条件限制又使得这个想法成为了泡影。
第二个问题就是SNC究竟需不需要搞活动?张卷益的意思可能和东区的指导意见是相一致的,那就是尽量少搞一些活动,尽量搞和网络,和花样年华有关的活动。这一点无可厚非。可问题接着就来了,花样年华长期就只是一个讨论区,而北区没有更改花样年华程序的权利,也没有对花样年华版面进行调整的权利。论坛的管理是另外的一部分内容。北区很难搞和花样年华有关的活动。事实上,北区网络环境的限制,特别是04年,还比较少人拥有笔记本的时候,任何和网络有关的活动都显得有一些不太现实。但是活动的矛盾就在于,在北区一个组织没有任何活动,那么这个组织在同学和辅导员心中就没有太多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不可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
第三个问题就是SNC北区的人员越来越多,管理很成问题。北区地下室条件有限,不可能指望通过工作机来提高SNC成员的水平。而因为人员比较多,所以很难说每一个人都是对技术充满了激情的人。至少我在SNC的那么几年的时间里,很难看到对技术很钻研的人。其他几个部的问题当时我还不是很清楚。网络部的人员管理就是十分混乱的。成员因为没法得到应有的锻炼,很难形成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意志都比较消沉,包括李波和张卷益。
这三个问题当时我们一起讨论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结果。后来,当我到了管理职务的时候,仍然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而奋斗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北区的SNC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SNC的岁月(四)
小团队的解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实际上,当时大家都没有做过像样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法定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最初,李波和张卷益想通过参加Flash大赛的方式来启动团队,但是这个想法我、朱鑫和孙俊峰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后来,又开始商量如何接网站的活儿,完全是空谈,大家都非常理想化。最终是没有任何动作,小团队也就没有生息了。
2004年春季,SNC新一届的副部长竞选产生。我、朱鑫、余冠武当上了网络部的副部长。我还能清晰地记得任恬当时问我的技术问题以及会后胡竞之对我单独寄语,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后来的工作中有所突破。
04年春季的工作仍然没有太多进展,一方面北区没有太多的工作可言,另一方面,技术人手相当缺乏。春季纳新的时候,网络部来了曹宇、王维翊、陈洋、万宋莹、王周超等人,人丁渐渐兴旺起来。我听同学说,计科03级5班的王琪技术水平还不错,不过没有进入SNC,我又主动邀请王琪让他加入了SNC。
人员增多首先对管理上带来了问题。首先,北区基本没有构建网站的任务,因此很难有项目让大家得到锻炼。这样技术水平提高得过于缓慢。事实上,北区只有少量的人能够接触到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比如王永懿。关于王永懿,我想多说几句。他是一个典型的东北人,却有着南方人一般细腻的感情和工作态度。王永懿当时主要是做一些页面设计和平面设计的工作,相比有一些成员完全被动,我亲眼看见他从每一个小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而成长起来。同时,王永懿一直是一个爱思考有着独立见解的人。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他博客上关于SNC的见解,非常中肯。
日常的工作还是比较混乱,地下室虽然人挺多,但仍然不见做出了多少东西。当时大二的马晓辉决定开始一个叫“Xware”的服务,专门为同学维修电脑,主要是笔记本电脑。这个服务成为了那个学期工作的亮点,同时也成为了SNC在北区存在的某种标志。
SNC的岁月(三)
2003年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很能够去了解自身的生存状态。一方面,各个学生会的活动非常多,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迫使我们也希望通过活动来获得同学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又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北区当时的发展还有一个困境,那就是SNC在北区没有指导老师。虽然杜老师负责整个SNC的指导工作,但是北区毕竟天高皇帝远,很多东西都不是想像的那样。没有一个指导老师,SNC就像一个没有妈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具体的事情就更加难以实施。
秋季网络部的工作主要是开发北区工作网和修改学工办网站。潘腾飞负责了修改学工办网站,而另一位才加入的新的大二成员负责开发北区工作网。其他部门的工作当时我还接触得比较少。外联部似乎主要工作放在了拉赞助的事情上,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003年秋季SNC最大的收获就是“花样年华”讨论区的发布。当时我并不在北功厅发布现场,而是在九楼机房,不过很遗憾,正在我热情地给其他同学介绍如何登录“花样年华”的时间里,“花样年华”的服务器一直处于HTTP 500的状态中。可能是同时的连结数超过了最高值。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花样年华”讨论区是到目前为止SNC最成功的产品,“花样年华”带给了SNC成就和自豪,同时也给SNC带来了深重的包袱。
整个学期SNC的工作都并不是太多。我、李波、张卷益、朱鑫和孙俊峰常常聚集在一起畅想。尽管当时大家的技术水平都非常有限,但还是大家难免会有很多美丽并且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憧憬。我们私下形成了一个小的团队,希望通过团队的运作来逐渐发展,就像很多创业团队一样。我们周末会很早就来到地下室,我们平时也在食堂进行讨论,勾画着我们的未来。特别是对于“花样年华”讨论区以及要建造的社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想法,都有一套理论。后来好几年关于“花样年华”的讨论都没有逃出最初的很多构想。但是,也正像我们仅仅是在食堂和地下室进行讨论一样,“花样年华”的很多构想仅仅停留在了空想的阶段。
这个小团队并没有生存太长时间。
SNC的岁月(六)
在04年春季最末的一段时间里,李波终于离开了SNC,还有王子华。当然,有种种理由说明李波和王子华都是因为和杜老师产生了冲突而离 开了SNC。但是我仍然感到李波的离开并没有那么简单。李波的离开实际是因为不满当时无所事事或者提高不快或者没有项目可做的环境。而不是因为他和杜老师 可能有的矛盾。尽管最近我从张卷益的口中打听到李波的近况不太如意,但是当年我仍然觉得李波还是对SNC充满了激情的。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其 实我曾经听马晓辉说过,张卷益和杜老师也产生过矛盾,但是最终张卷益还是在SNC里留了下来。然而当年,张卷益曾经给我说,李波退出他也就退出。
李波走后,陆陆续续大二的又走了好几个人。我也十分犹豫。
转眼暑假来临了。SNC的暑假培训拉开了序幕。
对于暑期培训,东区是相当重视的,杜老师对于暑期培训也是寄予厚望,每年都如此。为什么会对暑假的培训有很高的期望呢?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暑期是同学相对能够集中的一个时期。平时大家都没法集中工作。到了暑假就可以集中到东区进行开发和其他的工作。因为东区的环境要 好得多。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优势。事实上,硬件条件的确是一个制约因素,但是人的因素更是一个关键。而我们在这方面却没有过多去思考。也许,我们 没有条件去思考关于人的问题。
第二,花样年华就是在暑期开发成功的。所以,SNC对于暑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暑期应该是出成果的时间。可多年后我们发现,仅仅把希望寄托在暑期,显得有一些过于理想化了。
第三,北区平时的管理可能比较混乱,而杜老师没法在平时对北区进行当面的管理,所以,暑假把北区主要成员调到东区进行统一管理可以让杜老师和东区的成员对北区的成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加强管理。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似乎北区的问题还是应该放在北区解决。
大一那个暑假我没有去东区,尽管杜老师点名让我过去,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去。各个部好几十人前往东区进行培训,有技术性的,有管理性的。 最终的成效,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在04年秋季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显著的差别。直到05年我参加了东区的暑期培训之后,我才知道了东区的培训是怎 么一回事情。
04年的秋季,02级的好些人去了东区,比如孙俊峰、马晓辉。东区02级仅仅剩下了张卷益、谢娜、高娟娟和陈宇婷。那个学期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北区的SNC有了自己的指导老师——齐菲老师。
第一次见到齐菲老师是在04年春季,东区SNC成员来到北区搞联欢,齐菲被杜老师介绍给大家。当时我们还不清楚齐菲究竟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其实齐菲当年应该是报送了辅导员,到北区工作,就和现在的高娟娟是一样的。
齐老师来北区以后,北区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工作效率明显上升,士气也得到了提升。各个部门开始恢复运作起来。这些都是04年秋季的好事情。
然而,04年秋季的一些工作也暴露出了我们作为一个学生组织还缺乏相当的经验,我们还很年轻。
每年的秋季是纳新的最重要的时期。因为每年的大一新生是一个最重要的纳新来源。大一新生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生组织今后一两年的发展和走 向。然而,秋季的纳新又是竞争最激烈的。首先,学生会的纳新就吸引了大多数同学的目光。更不要说校级学生会、院级学生会的两重设置常常就把大一新生弄晕, 让他们不知道从属关系。而学通社、勤工助学中心,还有几十个社团都几乎在同一时间纳新。SNC要想争夺到优秀的人才着实需要努力。
同时,很多大一新生可能会根据大二的师兄师姐那里打听什么样的组织有号召力,有发展前途。而在北区那样的环境下,缺乏活动缺乏基础的SNC无疑显得 非常单薄。很多年,大一的同学都不清楚SNC和“网络协会”的区别,而因为种种原因,SNC的名声甚至还没有网络协会在同学中的名声大。这给我们的纳新工 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最开始的纳新准备工作似乎还比较顺利。但是很快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所谓的“SNC展示”的类似于晚会的东西上。为此,我们借了北 功厅。但是非常不凑巧的是,展示的那天刚好是校学生会纳新的日子,所以来我们晚会的人寥寥无几。偌大一个北功厅还有很多是我们自己的成员前来助阵的。让人 看得心寒。虽然底下没几个人,但是我们仍然按时开始了我们的晚会,各个部长介绍工作,还有SNC经典的视频。
我和余冠武把音箱放到了北功厅外,希望能够吸引一些人来北功厅,当然,最终收获甚微。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SNC的岁月(二)
首先,SNC是一个校级组织,是学工办直属的一个学生组织。学工办下属团委,团委管理学生会的事务。所以,从这个层次意义上来说,SNC绝对是一个应该比学生会更加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组织。但事实上,SNC的各项工作开展都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北区。
北区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首先,宿舍没有网络,需要上网的人有三种途径:学校机房、主楼和阶梯教室、网吧。学校机房的机器因为种种原因虽然仍然能够吸引不少的人,但是到学校机房的人可能更愿意选择看新闻、聊天,特别是因为北区相对是一个比较闭塞的环境,同学希望了解最新的各种信息。主楼上网的同学尽管这几年不断增加,但是仍然代表着少数人群。这些人在2003年则更是稀少。大多数也都是快速获取各种资源,当然还有不少人看电影,玩儿游戏。而去网吧的人除非是特殊情况 ,一般都是玩儿游戏。这三种上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很难有人会利用宝贵的上网时间去看北化的信息。特别在当时,很多教务处的通知都不是通过网络发布的,所以,就更少有人关心学校的信息。花样年华论坛在北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至少是在2003年-2005年的时期内是这样的。
说这些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SNC的服务和产品赖以生存的网络环境,在北区是很不理想,甚至在2003年左右的时候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平台、我们的服务根本没法直接和同学接触,所以这才带来了种种困惑和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