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天演示的时候,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叫陈承松的同学,主动找到我们,想加入SNC。他说他对Linux有一定的了解,很希望能够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我当时给他说,过两天的纳新你一定要去,事实上,我很喜欢这样对技术有激情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组织中。
过了两三天的纳新让我们还是有一丝欣慰。我们和学通社似乎巧合在同一个楼层进行纳新。我发现到SNC报名和参加面试的同学数目要比去学通社多很多。当然,人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那次纳新之后SNC在北区的人员一下扩张了好几倍,这就使得我们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那次纳新的过程中,我、余冠武和朱鑫关于如何选拔新成员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张卷益虽然是技术部部长(网络部在04年秋季之后改成为技术部),但他当时已经没有负责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关于纳新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朱鑫的意思是,希望能够维持一个比较小的团队,或者叫做精英化,期望能够建立小而精的开发团队。我主张建立一个人数比较多的技术部,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并且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余冠武没有明确发表看法。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和朱鑫的观点都没有根本的错误。朱鑫的观点很适合创业团队,同时,小而精的团队的确利于管理和发展。而我当时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无 奈。因为SNC每年都有不少人退出,到了东区以后可能就剩不了多少人。假如在大一纳新的时候技术部就没有招进足够多的人数,很难保证到东区以后还能剩下几 个人。而东区的工作说容易很容易,说困难也很困难。要想到了东区以后有一个小而精的团队,在北区就一定要比东区的人数多一倍,否则很难保证到了东区的人力 资源。当然,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强词夺理。现在看来,人数多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管理首先就跟不上。而且一小群人无所事事总比一大群人无所事事要好控制地 多。
当时我们还讨论除了第三种路线,就是吸收比较少的人进入SNC,然后把更多的人留在一个类似俱乐部的二级组织里,然后俱乐部里如果发现了突出人才就把他们 再吸收进SNC。这种方案的最大问题就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高。我们对自己组织内部的管理都很难把握好,更不要说还要去管理一个二级组织了。最终这个方案 没有施行。
04年的纳新中涌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才,如陈承松、蒋振宗、陈申、郭汉东等,我感到SNC一定能够上一个台阶。
然而纳新的结果就是朱鑫直接退出了技术部日常的管理工作,甚至连部长会也不参加了,而与东区依靠个人关系单独联系。同时,朱鑫还在新成员里选了大概七八个人,组成了一个他单独联系的小组搞开发工作。虽然有着分裂技术部的感觉,但是我和齐老师还是默认了这样的方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