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俄罗斯的民主
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向来被不少人所批评。当年叶利钦提携普京,钦点接班人的方式,让人觉得不那么民主。如今,普京又做了同样的事情。这种方式在西方社会是很少见的。即便是美国总统选举,小布什也非老布什指认,更不是克林顿指认的接班人。
然而,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却带给了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机会。在前后差不多20年时间里,俄罗斯依靠叶利钦和普京两位政治强人,慢慢重新走回世界大国的行列。特别是最近几年,俄罗斯更是在军事上屡屡出招,让北约和美国都十分不安。这只有当国力增强以后,才有可能实现。
我为什么想说这个呢。因为在海外,看得多了,就觉得中国的民主模式必定不能照搬西方。民主,除了是一种表面形式以外,还有很多内涵,甚至包括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要说形式的实现,1911年就实现了,但是内容,根本没法落实。
俄罗斯的模式可能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模式。当然,我们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改革,应该在国家稳定这一前提下进行改革。任何妄想一夜解决问题的行为,都已经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年,苏联才解体,叶利钦完全照搬西方形式,但是走了没几年就发现,那根本解决不了俄罗斯的问题。
不管什么形式,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2007年12月8日星期六
从中国足球说开去
我为什么想说聊聊足球呢,当然我发现自己从来还没有写过关于足球的文章。自己好歹也是一个“假”球迷,所以还是想说说关于足球的一些看法。
这次世界杯预选赛分组,中国被分进了“死亡之组”,同组的有伊拉克、澳大利亚和卡塔尔。
其实我挺同意李承鹏的分析的,其实这本不是“死亡小组”的。比如,我看伊拉克、澳大利亚,甚至卡塔尔都没有把这个小组太往心里去。只有我们着急得不得了。内心恐慌其实还是实力不济的表象。
曾几何时,我们老把自己和韩国、日本、沙特、伊朗当作亚洲的第一档次的球队。尽管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认为。过去,我们老说恐韩恐韩,现在不知道连韩国恐怕都懒得和我们打比赛了。当然这是问题的一方面。我今天想说的是一个更深的问题。
中国足球队什么时候是亚洲的第一档次的球队了呢?这其实是自己的“妄想”。一个几十年世界杯仅仅进入过一次决赛圈的球队,一个几十年奥运会也无法出现的球队,一个几十年来亚洲杯从未夺冠过的球队,一个几十年来亚运会从未夺冠的球队,一个联赛球队在亚洲冠军联赛上屡屡出丑的国家,怎么可能算是亚洲的第一档次球队?
你觉得你是“第一档次”,这是要用数据来说话的。就像2002年进入世界杯决赛圈一样,本来自认为“亚洲第一档次”的内心瞬间膨胀,感觉至少要做“世界二流”了。小组赛的时候,感觉似乎仅仅比巴西差一点点,对当时的土耳其和哥斯达黎加都没怎么放在眼里。结果,首场就被哥斯达黎加灌了三个。但还是没有清醒过来,还说要对土耳其背水而战。人家土耳其那届世界杯是季军。当然,那是后来我们国家队回家以后才反应过来的。
后来,说国家队发挥失常,把米卢给下课了。当然,这肯定只是一个借口。不过,也可能真有人这么觉得。其实,现在看来,或者说把中国队放到一个更大的时间段去看的话,2002年世界杯的发挥还是挺正常的。长期在世界杯上代表亚洲的沙特和伊朗也经常很难小组出线。
后来,当我们一遇到大赛(世界杯预选赛、亚洲杯、奥运会预选赛)就紧张无比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日本韩国已经敢于不派一流球员参加亚洲的一些比赛了(比方说这次亚洲杯)。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像泰国、越南这样的球队,我们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拿下了。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老觉得自己和亚洲一流球队是在一起的。
为什么就不承认自己是“亚洲二流”甚至是“亚洲三流”呢?这不是妄自菲薄的事情,而是能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是弱队有什么不好呢?希腊队并不是欧洲的强队,他们自己肯定也不承认。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04年创造了欧洲杯的奇迹。英国是欧洲的传统球队,这也并不能直接带领他们进入08年欧洲杯的决赛圈。强弱本来就是相对的。
可是我们拉着一张“亚洲强队”或者是“亚洲准强队”的大虎皮(但愿不是华南虎),自我感觉良好。
我今天的标题是“从中国足球说开去“,于是这里我就要说开去了,希望不要又惹了一些敏感人士的神经。其实,中国足球队的这种虚荣心理并不是一个个案。
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待历史也是这种心态。比方说,我们经常说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如何的一个强国。只是在清朝的时候才没落了。只有在晚清的时候,我们才成为了”睡狮“。我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如同中国国家队心态一样的错觉。当然,我这里不想探究中国在历史上是”世界一流“还是”二流“,是”亚洲一流“还是”二流“,我想说的是,我们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天朝皇国。
我们经常引以为豪的几个朝代,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先说说汉朝(内容摘自Wikipedia)。
汉朝建立早期,国家政治动乱,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区亦先后放弃。汉武帝时期,西汉武功极盛,国土大幅扩展。公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确立了对西域的控制。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氏朝鲜,设置了汉四郡。边疆形势蔚为改观。(注意,从此看出,汉武帝鼎盛时期,疆域都相当有限)
西汉晚期,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汉朝长期和匈奴、西羌纠缠。除了对西域一些效果有一定的控制力以外,没看出汉朝的军事强大在哪里。我们再来看看唐朝:
在漠南漠北方面。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出兵灭亡东突厥,漠南至此为其所有。贞观廿年(646年),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皆为唐朝所有。唐朝因此以大漠为界,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复国,唐朝疆域因此退到阴山以南地区。天宝三年(744年),回纥建国,得到突厥故地,成为漠北强国之一,从此唐失去漠南漠北之地。(阴山仅仅是今天的宁夏、内蒙附近)
在西域方面,贞观四年,唐朝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移安西都护府到龟兹。显庆四年(659年),唐又平西突厥。但唐对葱岭以东地区的统治并未延续太久,麟德二年(665年),由于大食势力的扩展,唐朝势力退到葱岭以东,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安史之乱仅仅是唐朝的中叶。对西域的控制不到20年。)
在朝鲜半岛,显庆五年(660年),唐朝灭亡百济。乾封二年(667年),又灭高句丽,并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但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罗势力的北进,咸亨元年(670年)安东都护府内迁辽东。开元(713年)以后又将安东都护府移到辽西。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安东都护府废,辽东遂空,粟末靺鞨乘机据有其地。开元元年(713年)其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号为“海东盛国”。(对朝鲜的控制仅3年,后来干脆连辽东也没了。)
在青康藏高原上,吐蕃族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于西藏北部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尽有其地。后又与唐争夺安西四镇,为唐最大敌国。安史之乱后,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回纥则入据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终唐之世对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丧失。(这个是如何都回避不了的,强大的唐朝的都城被吐蕃攻陷过,一个强大的国家的首都被攻陷过,这是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在西南云贵地区,南诏建国,与唐时战时和,也削弱了唐的国力。同时,由于交州土著的兴起,自汉武帝平南越后一直是中国领土的越南北部地方,在唐末完全脱离汉族中国而独立。(越南独立差不多就是从唐朝开始的)
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时候的“怛罗斯战役”,阿拉伯帝国(真正的帝国)的军队在今天哈萨克斯坦的地方大败唐朝军队。仅数千士兵生还。那么看看宋朝:
宋因五代之旧,建都开封,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后,宋朝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实际上,宋朝的疆域基本上是现在中国的1/4那么大。最后,来看看明朝:
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这些都是明朝的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加上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参与靖难之战。因此边境略有南移。在永乐期间,明成祖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强大,明边再次南迁。并修建长城(当时名为边墙)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其实和汉朝差不多)
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东北。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女真部落,明朝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1434年废弃之。正统年间后,蒙古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不断侵犯辽东都司。1469年(成化五年),明政府修建辽东边墙。16世纪末开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开始崛起,统一女真部,明朝设置的卫所遂渐消亡。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建国后金。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破辽东边墙,占领辽东都司大部土地。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
1381年明朝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朝政府于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走荷兰人,开始统治台湾。1553年葡萄牙获得在澳门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到明亡,澳门已成为葡萄牙殖民地,不过名义上仍为中国领土。(开启了被殖民的历史)
好了,历史引用到这里。是不是和自己的想象有差距?这里引用的全是官方的正史。其实也是我们中学课本里面就能学到的东西。只是,我们的课本模糊了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常常把仅仅控制了几十年的地方算作了一个朝代长期控制的地区。其实,长期能够有效控制的地区,从汉朝到明朝,都十分有限。大多数时候,这部分稳定的区域仅仅是现在不到一半中国那么大的地区。而对新疆、蒙古地区、东北地区有效控制,居然是到了清朝的时候才真正实现。
或者说的更具体,我们的“强大”,和真正辉煌过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有相当的差距。这,我自己有时候也不愿意承认。
历史的话题,不多说了,说深了,问题就会更多。
这仅仅是我从中国足球的所谓“强队”幻觉想到的。
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
谈谈美国的家长和大学生
来美国之前,美国的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在我心中是电视上经常演的那样,自由而且独立。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成年人,本来就让子女相对自由发展的美国父母们,可能会更多地给子女自由,甚至可能撒手不管。尽管有一些模式化,但这的确是我最初的看法。
我没有具体和一个美国学生的家长聊过和见过,但有一些事情还是让我觉得很值得回味。
首先说,我们学校经常有高中学生来参观。其实高中学生参观大学是他们选择不同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他们感性地去了解不同大学的风景和文化,他们才能够谈得上如何在一个地方待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我要说的是,每次这样的参观团,家长是绝对的主力。家长都仔细查看学校的每一个细节,和学校的学生向导进行沟通。不少学生家长还在学校就餐,实地考察未来自己子女有可能学习的环境。这着实令我意外。
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在学校餐厅,特别是周末,经常能看到很多家长,这些家长常常是住校学生的家长。很多学生周末不回家,而是家长到这里来探望子女。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大学中比较少见。但这里,经过我观察以后发现,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们在餐厅里都在讨论各自子女的教育问题和讨论大学之间的区别。看来他们很熟悉自己子女的事情。注意,这里不是小学,不是中学,是大学。
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待大学的态度是,大学是父母参与子女教育的终点。十年寒窗,终于到了大学。所以,我可以说,很多中国父母对于自己的大学生子女是并不了解的,单就是大学教育这一方面。我上大学四年,也很难看到有父母到学校看望子女,哪怕就是北京的学生。这里不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不是一个能不能来的问题,而是一个潜在的观念问题。
所以,其实相比起来,中国的父母对于大学生子女所给的自由更多。我们常常看到报道,每每有大学生出现什么问题,自杀、犯罪等等,他们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不清楚他们的子女在大学的情况。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之前,中国的父母又管得太多。一到大学,又管得太少。造成的后果是,作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教育显得头重脚轻,而有一点扭曲。事实上,作为成熟的社会人,父母在大学阶段对于子女的帮助可能对于子女平稳踏入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遗憾的是,这种作用被很多人忽视了。
另一方面,我想说说作为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在学校餐馆,我看到每个桌子上都写着关于寒假的一些提示和注意事项。总共6条注意事项,其中每一条都和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有关!这让我很惊讶。第一条就是,确保,你的寒假计划包含了你的父母。注意,这是大学。第二条是,确保你在回家之前把你的计划告诉父母。第三条是,回家之后,和父母商量,在家中的一些旧习惯是不是有一定的调整,毕竟,你作为大学生在外面生活了一段时间,旧有的习惯可能不适应了。第四条是,把成绩告诉父母,如果成绩不理想,在回去之前就应该开始和父母沟通。对于这一条,我想说,有多少中国的大学生把自己的每一门成绩告诉父母?又有多少中国的家长主动咨询过大学生子女的成绩?美国人不是不注重分数的。
所以,“孝”这个概念不是中国独有的。在很大程度上,子女和父母的沟通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父母如何去构建家庭教育,如何调整在大学之前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如何对待子女的大学教育,这可能是我们仅仅关注大学本身的教育之外,更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经典的李承鹏语录
什么是最好的分组和赛程是不是把马尔代夫文莱东帝汶分过来我们在高原天天练着,直等哪天练出状态才打电话下山说“你们来吧”那就不是打比赛,那是叫外卖
---------------------------------------------------
谢亚龙召集全体队员吼出“我们不怕亚洲任何对手,我们最终会出线”时我就觉得很不妙,领导告诉你猪肉不涨价时你第一时间就得勒紧裤腰带,领导告诉你不要为汽油柴油感到恐慌时你赶紧跑上街买辆自行车,领导告诉你“中国队一定会出线”,等于在唱“鹰脱那熊奈儿一定会实现”,谢亚龙是因为准备放弃或倾向于放弃国家队冲击20强才跑到前沿阵地鼓舞士气的,相当于蒋委员长在准备放弃南京城前跑去对对将士们说“南京城固若金汤”。
---------------------------------------------------
亚足联给中国足协颁发“最佳协会奖”本身就该获得一奖:最佳冷幽默奖把足球搞成这么烂摊子的行业机构居然获洲际奖怀疑我们究竟是在和国际接轨……还是和国际卧轨
最佳协会奖就像假虎照片,如果你再拿华南虎说事,我就敢明天在博客上宣布:我家阳台上养着一条活着的远古剑齿虎
我不知道怎么判断这几天出现的事情:中国队分进死亡之组+中国足协荣获“最佳协会奖+哈曼公开支持澳大利亚申办2018世界杯”。这个组合有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你对中国足协充满信心,你却对自己没了信心,你判断不出中国足协到底是加非猫,是华南虎,还是神龟,也许它是上级领导眼中的加非,是亚足联眼中的神龟,是老百姓眼中的华南虎。
---------------------------------------------------
我很不明白,要是大熊猫因为一场时装秀就绝种了,前段时间洞庭湖闹耗子时,为什么不由政府出面给耗子们开一场时装秀?
在伟大的我国,如果你想抵达“滑稽”,沿着“严肃”的方向一直朝前走,就到站了。
---------------------------------------------------
争论什么是“中国第一运动”很无聊如果一定要从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参与人数、金钱投入、风格百花齐放来看我觉得不是乒乓球不是篮球也不是足球它倒像是麻将……
---------------------------------------------------
什么叫“白领”就是那钱领了也是“白领”就算打三份工辛辛苦苦干20年到头还是白白把领了的钱去交按揭交手机费交女朋友交医药费
最搞的是,我无意溜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上看了一看,这个最不靠谱和最靠谱的混合体居然打了好多招聘广告,其中不乏“月薪800元”的字眼,原来,能制定白领标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远远不到“白领”的资格,这就像生产鱼丸蛋的去制定生产原子弹的标准。
---------------------------------------------------
这世上凡有人单方面宣布自己是高雅 而别人都是低俗恶劣时 这才是最大的低俗 当音乐也分“正确”和“不正确”时 这个国家也就没有音乐了
我不认为《老鼠爱大米》是经典作品,但这并不等于我就会认为凡和徐沛东、阎肃、谷建芬路子不符的作品就是低俗恶劣,更不等于因为世界上存在着高雅音乐就不准我去消费低端音乐,您能不能甭总想把我们这群俗人摁到“金色大厅”椅子上,系着领结假装灵魂特认真就飘荡到圣殿收都收不回来的样子,有时候放我一马俯冲到草丛里闻点草腥听点蛐蛐儿叫成不成?
---------------------------------------------------
广告公司对付消费者的原理和夏天抓青蛙一样,用强光手电筒往野地里一照,青蛙见着光全傻了,以为来者为天人,蹲那儿一动不动,然后第二天就被人下了火锅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关于华南虎
关于华南虎事件详情,请看http://news.sina.com.cn/z/hnhzhpyy/index.shtml。我这里就不重复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了。我只谈谈几点看法。
看法一,这里面存在一个“偷梁换柱”的逻辑问题。周正龙和陕西省林业厅最初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拍到了华南虎的照片(事件A),所以就断定陕西省镇坪存在华南虎(事件B)。也就是说,这里的逻辑是事件A的真假决定了事件B的真假。可是,事情发展到了现在,陕西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厅却采取了回避事件A的真假,而直接讨论事件B的真假这一偷换逻辑层次的做法。全国对于华南虎的质疑都是沿着最初的逻辑思路来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陕西省林业厅偷换了逻辑层次,隔离了华南虎是否存在这个事件,把大家讨论事件A是否真实这一目标,转移到了论证事件B是否真实。所以,就有了那么多专家上山考察之说。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算专家上山真的找到了老虎,怎么论证那个老虎就是周正龙拍摄到的老虎呢?这个也很难论证。而偷换逻辑层次带来的好处是,即便是能够论证华南虎的照片是假的,也没法断定镇坪不存在华南湖。因为事件A和事件B无关了。“偷梁换柱”的行为还有,陕西省林业厅认为保护森林也很重要,即便是没有华南虎,也很有必要保护那片森林。这个本意没有错,但是在华南虎事件中是一个典型的偷换概念。
看法二,政府机关究竟应该干什么?实际上,林业厅这样的政府机关很难说是否有权威性对“是否存在华南虎”这一自然科学命题进行论证。对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论证应该是专门的科研机构,而不是政府机关。对于这样科学命题的信息发布,也应该是国家级别的科研机构。政府机关职能是协调作用,而不是科研的指导者。政府能够宣布“1+1=3”吗?可以,历史上有这样的政府。但是,这对于科学事实却没有太多的意义。退一万步说,陕西省就强行认为还存在华南虎,但事实上,如果华南虎不存在了,那就是不存在了。你诺大一个自然保护区,很多年都找不到一头活的老虎,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能否坚持多久。
看法三,国家林业局的态度暧昧。一方面,不敢说陕西省林业厅错了,一方面也不敢说大家的质疑不对,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越位。这有点搞笑。华南虎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国家级别的政府不出来进行澄清,却觉得华南虎是否存在仅仅是一个地方的事情。照片不能证明华南虎是否存在。这一个看法很模糊。也就是说,照片的真假不重要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个照片,就不存在华南虎事件。怎么能说事件的导火索不重要了呢?很令人费解。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2007年11月24日星期六
沈文裕现象
这是这个叫沈文裕的年轻中国钢琴家官方网站上的关于他的介绍。Youtube网站上还有关于他的几段视频,当然,还有百度贴吧上有不少他的爱好者的激昂话语。这一切都似乎告诉我们中国又出了一个钢琴大师?
沈文裕得过两个有一定分量的钢琴比赛的大奖,一个是2003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钢琴比赛二等奖和2005年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比赛的一等奖。但是,也在一些比赛中早早被淘汰,比如同是2005年的肖邦钢琴大赛第一轮就被淘汰,虽然有一些人把他比作1980年的波多雷里奇。但是,到目前为止,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想说的是,沈文裕注定没法成为钢琴大师,这不仅仅是时间问题。在艺术的领域,有人早早就展露头脚,有人则大器晚成,都有一定的例子,但决不是说任何人都能沿着相同的路走。沈文裕的问题在于他自己、在与他的家人,当然,还有不知深浅的媒体的责任。
沈文裕自己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把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没有搞清楚。沈文裕坚称自己技术比同辈的中国钢琴家朗朗和李云迪都要好。同时,在他的官方网站上,他自豪地列出了自己的保留曲目,从独奏曲到协奏曲,几乎囊括了整个古典音乐曲库。但是遗憾的是,音乐不是谁弹得多,谁弹得快就是谁更好。加拿大钢琴家Marc Andre Hamelin的技术超群,成为少数能够录制Godowsky练习曲的钢琴家之一,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他仍然不是当代最主要的钢琴家,甚至不能称作是真正的大师。不少钢琴家的保留曲目都是相当有限的,德国的施奈贝尔,大部分的曲目就是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钢琴大师。而古尔德的兴趣爱好主要就是巴赫(我知道,古尔德录制过贝多芬和莫扎特,还有布拉姆斯)。所以,沈文裕把自己能弹很多曲子等同于钢琴大师,这是不正确的。钢琴演奏,技术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决不是最重要的。沈文裕的演奏(官方网站上的mp3和youtube上的视频)都证实了他的演奏的确缺少“音乐性”和自我的诠释。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说,他很多曲子都完成得不错,但是就像是高年级的音乐学院学生,仅仅是完成了作业。除此以外,听不出什么激动人心的地方。
沈文裕的另外的问题来自于他的家人和他现在的运作团队。他的种种介绍,哄一下不懂音乐的人还可以,真正的古典音乐听众是不会被诸如多少多少岁录制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多少多少岁能够演奏贝多芬全部32首奏鸣曲这样的事情所迷惑的。事实上,拉赫纳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在发表的那个年代的确可能使很难的曲目,但是今天,可以提供的演奏版本已经非常多了,相当多的钢琴家都能够演奏这首曲子,这根本不是什么特别的试金石。至于演奏贝多芬奏鸣曲,实际上,”能够演奏“和”演奏得能令人信服“是两个概念。但是,即便是这样,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的录音也不少了。说这些的意思是,这些事实都不是”神童“的依据。
在艺术的殿堂里,神童并不少。但是,大师却不多。当年的Kissin,起点比沈文裕高了不知多少,但是今天却很难说挤进了大师这个行列。还有更早的美国的Van Cliburn,也仅仅红极一时。就算是中国,仅20年来,有多少钢琴家曾经进入过”神童“的范畴,又有多少钢琴家被迅速遗忘?
更何况,从沈文裕的成长经历来说,很难说他有没有其他的生活。没有生活,谈何艺术?
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给“武汉大学博导事件”做一个了解
我也当了一回标题党,不过,的确是一起“武汉大学博导事件”。我现在想说的是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方面,是从我自己来说,这件事情给我什么经验教训。第二个方面,当然是对那个“某博导”而言的。
第一个教训,没有把关于我博客的纪律发布在最前面,或者置顶。我原以为来看我博客的人都是有一定修养和判断能力的人,但是现在我发现,我错了。这个假设对于还存在诸多“智力半残者”而言还是太高了。原谅我,没有考虑到你们,这里先道一个对不起。
第二个教训,我自己接了匿名电话以后,还想和对方说清楚。现在,不光是我,我也请看到我博客的人注意,接到匿名电话,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在上面花费超过30-40秒的时间(有时候朋友也喜欢做这样的恶作剧),过了时间,直接挂掉。如果还打来,直接把电话放一旁,不好意思,我接听免费的。
第三个教训,对于在电话里面骂人的陌生人,哦,朋友们,相信我,不管对方是谁,你都可以一展你的身手。我的教训就是,我给足了对方面子。下次,我准备练习一下我中文和英文混合骂人的能力。欢迎免费陪练。
第四个教训,太过于拘泥于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古训。我完全没有料到这个世界的变化之快。某些所谓的老师,已经太过于专注于“科研”,居然连做人都忘了怎么做。以后,我首先把你从小学教起。这里也给我留一个证据:我对待一个人,首先是从“人”这个角度,如果你这一关过不去,我不会管你是“驳倒”还是“硕倒”。
以上是我的四个教训。请大家共勉。
下面我公布一下我博客的纪律,仅此一次。
1. 本博客不发表任何客观言论。关于客观,请看这里。我很同意那个作者的观点。总之,你要寻求客观,请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2. 本博客所写内容,除了指名道姓之外,均为“传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或者虚构。
3. 凡就我博客内容打电话给我进行“探讨”的人,概不答复。
本次,我主要讲一讲语文和逻辑的问题。小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归纳段落大意,中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分析句子成分。那么我们今天来回顾一下。下面就是那个“经典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段落。
卢老师是北京交通大学公派到Lehigh大学的访问学者。之前,我也听说了一些关于访问学者的信息,总觉得这些人都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玩儿的人。特别是听说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天天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都给弄到这里来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当然,卢老师最初也给我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仅仅来半年左右,又给我说,“其实很可能做不了什么研究,能做多少是多少”。
这段话的段落大意是什么?很简单,无非是说卢老师和我之前对访问学者的印象之间的差别或者雷同。中间我说”我也听说了一些关于访问学者的信息,总觉得这些人都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玩儿的人“,这句话中没有任何成分表明时间、地点。”特别是听说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天天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都给弄到这里来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这句话,也没有任何时间、地点状语成分。所以,要判断我所说的“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的具体特征,其实很难。因为整段内容仅仅出现了对卢老师的描写。更何况一个词“听说”,生动地描绘出了那句话的来源。所以,如果有一道题是说,“请说出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是不是在Lehigh University”,答案是“不知道”。我想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吧。
当然,有人给我说过,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中文又不是“上下文无关文法”。说得好,可问题是,你可以理解那句话有其他隐含的意思,也可以不去理解,全凭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比方说我,我就真说不好,当时我写的时候,有没有原型出现在我脑海中。我相信我那给我十个朋友看,恐怕也不会有人觉得是他们自己或者能看出是写谁。
好了,语文的课就补到这里。下面说说逻辑方面的。逻辑的问题是今天补课的重点。因为,逻辑对“搞科研”可是重要啊!您说是不?“驳倒”?
大凡我们觉得“A=B“这个形式要成立,那么肯定A和B有一定相似或者说是相同的特征和形式。如果A和B完全没有相似之处,那么强行说他们俩相等,就是指鹿为马,这种事情,严谨的学术研究是绝对不允许的。
好了,再看看我们那句话,“特别是听说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天天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都给弄到这里来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我们先假设这里面说的那个人是A。然后,我们再假设,昨天打电话给我的“另一位”博导是B。那么,是什么使得B博导觉得自己就是A博导呢?
我的那句话有三个事实,“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弄到这里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请问,如果B博导这三件事情都没干,他会觉得自己是A吗?肯定不会,除非他是纯粹的智障。那么我们再问,如果B博导这三件事情都干了,他会觉得自己是A吗?这个就难说了!
问题就在这里,我想的话,是这样的。我们这位B博导,一看那句话,我的天,三件事情我都干过了。再一看上下文,我的天,讨论的是Lehigh大学的事情。我的天,该不会是说我吧?!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听的一个笑话,说小偷偷了东西,在街上听到警车就觉得是要来抓自己。如果B博导那三件事情都干了,并且一再宣称就是自己的话,我也没办法。我其实很不想你就是A啊!
那好,你自己都认为你就是A,那么我就告诉我,我的确很鄙视A。昨天有朋友提醒我,说尽管事实可能都成立,但是写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哦,对,是这样的,语言的功力是无穷的嘛。对于我鄙视的东西,我没有必要用褒义词,当然更没有必要“客观”,要想我客观,请参见我博客纪律第一条。
好了,我知道,B博导其实是想我这么写:
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导做访问学者,埋头搞科研,都不顾生活。还得妻子和儿子从国内赶来,照顾其起居。在日理万基的科研工作中,他(她、它)还不忘党的教诲,经常翻阅在北美并不是那么容易征订的《人民日报》,牢牢紧跟党的步伐...
这种话,也许B博导无数次写于自己的工作报告和先进事迹讲座中,甚至还沉浸在自己的幻觉中。对不起,这里就算是我道歉了,我没有料到自己的博客的话也有人要把它参考到工作报考中,我没有料到武汉大学的岗位津贴要参考网络舆论,对不起了,B博导。
--------------------------------------------------------------------------------------
最后补充一点小花絮,这位博导一直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他身边的人,有的还是我的朋友,本着保护他的原则,也不想给我说他叫什么名字。不过,这种事情,在当今这个网络的年代,好隐瞒吗?
第一,我知道给我打电话的这位仁兄的实验室在哪儿。我还证实了,他给我打电话用的是实验室的电话。我只要想,随时都可以来实验室问候你。
第二,我知道你和我一起上模式识别课,虽然我很忙,但是我相当愿意陪你复习语文和逻辑知识。
第三,我已经从超过2个渠道知道了,关于你的一些信息,我发现你与我描写的A博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我还是告诉你,那不是你。乖乖,不要瞎想了。
最后,也是最精彩的,我在5分钟内,就查到了这个人的姓名、简历、家庭电话等等。不能怪我,实在是归功于互联网的发达。我知道了这个人在武汉大学什么什么学院什么什么系,而且一不小心就知道了这个人的生日,大概算了算,也都是41岁的人了吧,不简单了。你们猜这个人叫什么?如果把他的姓和”教授“两个字连着念(我们不是经常这样吗,李教授、王教授),这位仁兄叫”假教授“。
“假教授”,祝您thanksgiving愉快!
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致武汉大学某博导
这是我一个月前在blog上写的一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刚才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我博客写了他,说了他坏话。不过,遗憾的是,打电话的人从始至终都不肯说自己是谁。我就开始努力回忆,我博客写过西藏的精神领袖,写过阿拉法特,写过朗朗,写过李云迪,写过美国总统,写过比尔盖茨,当然,还写过我的同学,我的朋友,都是些有名有脸的人物,当然,还抨击过所谓的龙芯,还抨击过一些作假娇柔的人。一般,我不会写小人物。后来,这家伙才露出嘴脸,说他认为他自己就是我前面引用那段里面所谓的“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他坚称我造谣,他坚称我应该去采访他,他坚持自己就是我写的那个人。我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你没有必要对号入座,你没有必要做贼心虚。不过,这位老兄似乎忘了自己“为人师表”,居然公开骂我“缺德”。他要我调查清楚了在说话。是的,这是正确的。但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我写的就是你呢?
我写了名字吗?我写了是在Lehigh University的武汉大学的访问学者吗?这里武汉大学的访问学者就你一个人吗?这里的博士生导师就你一个人吗?哦,如果是,你怎么就不肯透露你的名字呢?你觉得我就不可能知道你的名字了吗?
一个比我大几十岁的人,打电话来撒泼,说起话来像几岁小孩子。我真为你这么些年的经历感到遗憾。
下面,你给我看好了!
请所谓的这位博导,不要对号入座。我既没有写你的名字,更没有提及是Lehigh 大学。你用不着做贼心虚,更用不着打匿名电话。你说的话,让我觉得你既没有师德,更没有人格!你连基本做人的常识都没有!老实说,我为你羞愧!你还好意思当老师。当然,国内评选教授,不用看人格。怪不得有你这样人格缺陷的人!你还是导师,真不知道你怎么“导”学生!
另外,我提醒你,我写博客,是我的权利。我爱怎么评论就怎么评论。我绝不追求客观!你爱看不看。你看了,你不高兴,请不要他妈的找我!如果你要找我,请告诉我是谁,我随时奉陪!如果你打匿名电话,小子,你给我小心了,我绝对不会像这次那么有礼貌了。你不配!
另外,我允许这篇博客的评论!我是明人不做暗事。
最后,我再说一次,你最好给我听好了,我写的是一个“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我无法确认是不是在Lehigh University。至于是不是你,随你便!
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
我与Brian Kernighan的通信
-----------------------------------------------------------------------------------------------------
Dear Prof. Kernighan:
I am a graduate student in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Lehigh University. I enjoyed your lecture today and gave me a lot of enlightenment.Firstly, I found two significant examples to show that Javascript is powerful also outside the browser. See http://www.mozilla.org/hacking/coding-introduction.html#cppjs .You can find this sentence :" When you start the application, the C/C++ components start first. But in an early stage, a technology called XPConnect gets initialized that enables the use of interpreted JavaScript at runtime. In fact, a Mozilla browser distribution consists of both compiled C++ and uncompiled JS files. " So infact Mozilla Firefox is built on C++ and Javascript!Another technology which is quite new is Adobe Air. They want to use HTML and Javascript to build desktop applications. See http://labs.adobe.com/technologies/air/develop_ajax.html .
Secondly, I have one question:I found that some companies have tried to combine or intergrate desktop programming and web programming together. They want to continue to use the powerful of strong-type programming languages to do web programming. For example, with new Microsoft .NET 3.0, you can create an application that both can run in desktop environment and also in a browser. Later, they launched a product named 'Silverlight' in order to get C# ( a strong-type programming language in some sense) programs run in a browser. How do you comment this trend? Do you think that combing desktop programming and web programming together is a right way?Thank you very much. Looking forward for your reply.
~~~~~~~~~~~~~~~~~~~~~~~~~~~~~~~
hi, liangjie --
thanks for your note. i think that javascript will increasingly beuseful outside of browsers. i know very vaguely about adobe air, but nomore than that; it's clearly time to dig deeper. google gears isanother effort to do offline web computation. but i think that both ofthem are using javascript in the browser, not as a standalone language.no matter what, that's something i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microsoft has done several things that make it easier to create anapplication standalone and then convert it into something that runs in abrowser. my (limited) undestanding of ASP is that it does somethinglike this. i haven't tried anything like this in the new versions of.net, but i believe that things work as you describe. and certainlysilverlight is trying to things similar to air and gears. (i couldprobably give a talk on weird names for products.) i'm very poor atpredicting the future, but i do think that there will be a lot ofactivity in this area and that in the long run the lines between web anddesktop will be blurred.
brian
-----------------------------------------------------------------------------------------------------
Kernighan还是觉得Desktop和Web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的。我自己对这个领域十分有信心,也感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
Sudan Darfur: Genocide or Tribe Conflict?
我没有去苏丹大使的讲座,主要还是最近太忙了。但是今天仔细看了一下报纸觉得很有意思。
苏丹大使的论点是,达尔富尔是苏丹的种族冲突问题,因此不能定性为大屠杀。演讲完之后,场下的观众的表现分成两种,一种是坚持苏丹大使撒谎,或者说是仅仅代表苏丹政府的观点,并没有解释清楚是否存在大屠杀的情况,也对解决大屠杀问题没有诚意。另一种观点是,相信苏丹大使所说的部分内容,并且开始重新审视关于达尔富尔的问题。报纸上持后者观点的多是学生,而持前者观点的多是老师或者是学者。很有深意。
我先来说说苏丹大使。首先,应该说苏丹大使做了很好的一项工作。那就是让大家把目光从简单的几个词语“屠杀”“40万人”转移到了从更广阔的苏丹乃至非洲的历史、地理、文化的范畴去看待达尔富尔问题。而一旦把角度放到这个层次上以后,我们就不会做出十分幼稚的“黑白对错”的判断了。比方说,苏丹大使谈到了19世纪非洲很多国家边界的划分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民族或者部落的分布来划分,而是殖民者按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按照纬度和经度来划分,一个民族被分在几个国家,几个不同的民族被强行分在了一个国家。这给今后的种种冲突埋下了祸根。还有就是资源问题,尽管不少非洲国家拥有极大的资源储备,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些资源却很紧缺,比如说水。达尔富尔冲突的原因一方面有地域的民族和部落冲突,还有地理生态的资源冲突,可以说,是典型的非洲冲突。这些信息之前没有任何人提及过,或者说,西方国家有意回避了。苏丹大使做得不错。
但是苏丹大使在解释种族屠杀的问题上却犯了逻辑错误。种族冲突和种族屠杀是两个概念。两者既不能划等号,更没有绝对的包含关系。怎么可能断定种族冲突就不是种族屠杀呢?或者说,是否是种族屠杀,与是否是种族冲突没有关系。这一点是可笑的。
但是,一些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固执让人觉得很遗憾。西方社会为什么不在这个问题上深层次挖掘呢?当然不可能,因为祸根就是他们种下的。资源问题,民族问题不解决,怎么可能通过简单的国际援助来达到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目的呢?很难想象。
至于说中国,什么卖军火、石油生意,我们可以不否认。但是把这些强行和达尔富尔问题的核心链接起来,无疑就是类似好莱坞大片,强行把互不相干的元素拼凑起来。这样的世界观同样是扭曲的。
值得回味的细节是,苏丹大使邀请大家去达尔富尔看看,由苏丹政府提供全部费用。没有人报名。出来害怕和恐惧,是不是还有不愿意看到没有那么惨烈的情况后所可能带来的失望的感觉呢?毕竟,很多人内心还是有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Brian Kernighan的Seminar
Brian Kernighan,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他最早知名是因为他就是撰写最早的C语言标准"K&C"中的"K"。当然,还有他是经典C语言书籍《C Programming Language》的作者。今天他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讲座。
Kernighan长期从事程序语言的研究,他也是Unix操作系统的先驱。今天他讲座的内容却与他原有的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非常不同。因为他今天讲座的中心是“动态语言”!是Javascript,是Python,是Ruby。这多少有一些出乎意料。
原以为,动态语言这几年因为Web Programming的兴起,特别是05年Ajax兴起之后,在业界掀起了一阵一阵的对动态语言的狂热,并没有太多影响传统学术界。因为传统学术界仍然把C语言,C++当作制胜的法宝。至多再加上Java。很少有学术界关注现在流行的种种动态语言,更别提现在流行的种种开发框架。
Kernighan的关注也让我感到敬仰。按理说,他是上一个潮流的人。像他那个年代,从Unix和纯正的C语言走过来的人,是很难对现在的诸多动态语言产生兴趣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语言太简单,太不过于完美,性能也低,做不了系统开发。不过,Kernighan着重指出了,语言和工具影响着人们思维的方式。如果不接受这些动态语言以及新的开发框架,我们就没办法去接受新的开发思想和开发理念,进而就不可能有更新的产品。
Kernighan举了很多例子,比如Javascript,应用很有限,但是在浏览器中发挥着强大的功效;再例如当前的一些mashup的应用,如何做到API和多种应用的整合。
应该说,Kernighan的讲座还是很前卫的,居然还包括了一两周前Google才发布的OpenSocial。
下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还是持一贯的主张,其实,桌面应用和Web应用开发模型肯定也必须统一。如果这个鸿沟长期得不到解决,Web应用也仅仅是带着脚镣跳舞。微软、Adobe都在尝试着这方面的努力,比如WPF、Silverlight,比如Adobe Air、Flex。但是,现在还远远在雏形期。一旦桌面和Web应用统一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桌面强大的优势和Web的“万金油”精神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强大的应用。
不管是Ajax,还是mashup,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Kernighan的讲座有一个小小的错误。Javascript不仅仅在浏览器中有应用。事实上,Mozilla Firefox有很大一部分的代码就是Javascript写的!浏览器本身就是Javascript强大的一个证明。再有,很多软件的脚本系统或者是插件系统都利用了Javascript,如Adobe。
不管怎么说,能够听到计算机界响当当人物的讲座,心中还是很高兴。只是遗憾没有能够找他签名。
2007年11月15日星期四
Yundi Li with Prokofiev and Ravel
今天,我拿到了这张CD。虽然Amazon上的价格已经低了两块钱,但是在美国首发之前就得到这张新专辑还是让我很高兴。下面是这张专辑的曲目:
Yundi Li - Piano Concertos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 16
in g-moll · en sol mineur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in G-dur · en sol majeur
Yundi Li, pian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EIJI OZAWA
值得高兴的是,这也是李云迪首次与柏林爱乐合作。指挥小泽征尔也算是大师级人物了。
稍后,我会贴上我的听后感以及这张CD附带的访谈内容。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Lust Caution
我自己觉得,王佳芝和易先生并不相爱,甚至也不是普遍人们觉得的“性”。他们两人完全在一种猎人和猎物的关系之中。一种宿命的感觉。所以,易先生是痛苦的,王佳芝也是痛苦的。两个人都要在生活中扮演很多角色。而最终王佳芝说出那句,“快走”也仅仅是其角色错乱后的崩溃表现。这并不是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的证据。很多人也以为易先生为王佳芝动了真情,原因在于那个六克拉的钻戒。其实,这是很错误的。易先生身居要职,买一个六克拉的钻戒算不了什么,或者说是给一个情人买一个六克拉的钻戒算不了什么。这根本不能解释其内心世界的变化。易先生真正需要王佳芝的是她的肉体。所以,易先生不可能动真情,也没有必要动真情。因为动真情对于这种特务头子来说,是很危险的。后来的表现,也证明了易先生其实很无情。那么最后易先生为什么哭呢?很难说。他即便是想念王佳芝,也并非出于爱。王佳芝带给他的仅仅是一种能够找到一丝自我的机会。也许,他只是伤心自己丧失了这种机会,哪怕这种机会本身就已非常扭曲的姿态出现。
当然,这是情节。
而我跟想探讨的是这个故事背后的两个东西。第一个东西就是,在“爱国”的背景下,是什么驱使人去像这帮年轻人那样去做出这样的抉择呢? 貌似很简单,在一片热血沸腾的人高喊“中国不能亡”之后,似乎一切行为都能找到归宿。然而,杀特务头子这种事情本身就值得商榷。其实,这是一件争论了很久的事情。暗杀大多数时候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还只能更多地带来灾难。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看看以色列总统拉宾的死。当然,这几个学生不可能想那么多。不过,他们其实有很多机会。但是,最终却选择了利用王佳芝的色相。这就有一点混乱了。爱国就意味着要丧失人格。爱国就意味着要把一个年轻女子的身体作为筹码,来达到本来就不那么站得住脚的目的。而周围的年轻人,坚信只有王佳芝牺牲了自我,才能够换来所谓的正义。很荒诞,但是的确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想法,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爱国青年的想法。
第二个我要探讨的是易先生。没错,易先生是一个特务,易先生是在伪政府工作。但是,我觉得事情并不是黑白分明。你很难看出,是易先生更坏,还是准备暗杀他的这些人更加恶毒。从本质来说,这不过就是以暴治暴的故事。另一方面,我也开始去揣摩易先生的内心。你说他是真心诚意为日本伪政府卖命吗?未必。你说他就没有一种无奈吗?是的。他也仅仅是日本人手下的筹码。他的凶残都是日本人吓出来的。这恐怕也是更多在伪政府里工作的人的内心。你恐怕要谴责在伪政府里工作的人。但是,人需要生存。日本掌握了大片领土以后,就需要干活的人。我们不能很不现实的说,要求每一个人都为抗战作出牺牲。因为国家是一个集体概念,在个人都无法生存的前提下,怎么去保证所谓的国家概念?所以,伪政府肯定是有人要去工作的。日本占领区也不可能成为无人居住的无人区,更不可能成为人人皆兵的游击队区,这不是现实。任何一个时代的伪政府,都有一大批人。简单地说这些人,叛国或者说是不爱国,很幼稚。
在一个美好的词汇”爱国“下,上演了的却是一部剥开人性深处的丑剧,上演的却是一部与爱与情无关的男女悲剧,这不能不让人回味。
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我们一起来Critical Thinking
我先讲一下一个场景,或者说是一个背景:上周,我和ESL的一个老师聊天,谈到民主。我有意夸了夸美国的民主,想看看他有什么反应。结果,他首先笑了笑。然后,给我讲了一件事情。原来,他是我们学校旁边一个叫“Fountain Hill”的councilman。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议员”,说得通俗点,就是“村委会”的。他说,他主管公共卫生。这个没问题。但是,他下面说的就让我很吃惊了。他表示,他对公共卫生一窍不通。所谓一窍不通意思是说,他和普通人一样,对这方面没有特殊的知识和能力。但是,他被选成了管理这方面事务的“议员”。我问他,那你当了这么段时间以后,你觉得自己懂得多了吗?他笑着对我说,“我觉得自己的确懂得多了一点,但是仍然是相当少的一点,上周,我去和一个新的垃圾处理公司谈判,要为我们镇签一个新的五年的垃圾回收计划。”我插嘴说,“那你怎么知道你做出的决定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他耸耸肩,说“不知道”。我问,”那谁知道呢?“。他笑着回答说,”其实我们整个镇的议会可能都不知道。“然后,他给我说,”你看这就是你们向往的民主。其实都选了一些不懂各方面事务的人在管理。整个镇议会的人基本上都是退休的人在做管理。”这个ESL的老师大约也就30多岁,他是镇议会中少数的比较年轻的人。后来,我和他一起嘲笑了一番这样的虚伪的民主。
不知道你看到这里,你会不会和我有相同的想法,那就是,这样的民主选出的都是些不同相应事务的人,这怎么行呢?
的确,我们应该质疑这样的制度。我们应该把专家放到各个岗位上。
等等,这里出了一点问题。让我们尝试来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小镇的管理人员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这个小镇的日常管理和生活并没有出现问题?”
对,这简直看上去就是矛盾的。但是,事实是,这位不具备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的人管理着小镇的公共卫生事务,而且,小镇的公共卫生事务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或者说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否则,这里的居民不会选他当议员,来管这些事情。
答案可能是另我们相当惊讶的,或者说是又在情理之中的。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很简单,各个部分都相应尽到了各自的职责,各个部分的运转与管理人员个人的素质无关!对,无关。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你不懂垃圾处理,但是你可以很放心地去和垃圾处理公司签合同,因为垃圾处理公司能够做得很专业。你根本不用担心各个垃圾处理公司之间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就像你去商店买面包那样,仅仅是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总的来说,效果是一样的。你去买电脑之前一定要是电脑专家吗?未必。在这里,与一个垃圾处理公司谈判一个小镇的垃圾处理事务就和买电脑一样简单。
推而广之,一个小镇的各个事物都如此简单。因为垃圾处理公司能够很专业地处理垃圾,因为学校能能够很专业地去培养学生(而不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制定教育计划),因为公交公司知道如何主动调整价格和线路去满足顾客(而不需要政府去干预制定),那么,很自然,一个政府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专业人员,甚至人人都能来管。专业人员应该更多地在“执行”部分,应该在具体的执行单位。那么,这样的结果是,不会因为少数做决策的人的个人素质决定了一个小镇的发展和日常运作。有着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维持小镇的运转。而政府,仅仅是一个点缀。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以前我们看到美国哪个镇哪个城市的政府破产以后感觉不可思议。的确,如果政府就是一切,那么政府破产是很可怕的。但是,如何政府仅仅是一个服务部门,如果政府仅仅是一个点缀。那么,这也就没什么了。政府不再了,一切都可以运转。可能缺少的仅仅是一个在垃圾回收合同上签字的人。但是,这可能也很容易找到一个相对大家信得过的人去签字。仅此而已。
当然,一切都不可能那么理想化。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区,政府还有很多存在的价值。美国的政府也远不是一群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所带领的。如果把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理解为我支持无政府主义,那么请看看我们的标题,请批判性的看待问题。
于是,当那天我和那个ESL老师嘲笑了一番“民主制度”怎么可能选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政府以后不久。我就自己嘲笑了一番我居然还是把政府理解要把一切都包干的大家长的看法。可能那个老师都没想到,“什么都不懂的政府”+“照常运转的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
所谓的“Free of Speech”
如果把”Free Of Speech“定义为”你可以说你想说的话“那么,我承认,美国或多或少已经能够实现这样的环境。任何人几乎可以说任何他(她)想说的。别人无权干涉。这个意义的”Free Of Speech "已经实现。
然后,看多了美国的报纸或者电视等主流媒体以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按理说,”Free Of Speech“很容易产生”百家争鸣“的情况。大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很容易得到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媒体基本上有着同样的理解和角度。也就是说,你很难见到在美国的媒体上,会出现针对一个问题截然相反的解释。
如果再仔细区分美国本土新闻和国际新闻就会发现,美国媒体对本土新闻有着相对多视角的理解,而针对国际新闻大多数的视角一模一样。比如,”中国“如果出现在美国媒体上,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什么好事。除了”玩具被召回“、”商品质量问题“,就是中国人权怎么怎么有问题,然后就是中国如何如何不在达尔富尔和缅甸问题上不作为。总之,基本上看不到对中国任何正面的报道。同样,对伊拉克问题、以色列问题、阿富汗问题,美国媒体大多数选择仅仅报道事实,谨慎评论,也很少有人去挖掘这些地方人民人权或者经济问题。
最后的结果是,Free of Speech之后,你仍然很难获得一件事情完整的两方面信息。国内,很多人觉得有新闻管制,所以大多数时候是一言堂,大家觉得憋得慌。那么,美国,没有任何新闻管制了。为什么还是一言堂呢?
在美国,你稍微提及中国人权的进步,或者是政府的进步,会被认为是被中共洗了脑。这里的人对西藏问题几乎百分之百地站在达赖一边,或者说是完全支持西藏独立。你稍微提及共产党带给西藏的任何进步,就会被认为是想掩盖罪恶或者是共产党的喉舌。有时候,这里的人头脑简单到了真的觉得抵制北京奥运会就可以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来促进中国的人权进步。
看来,Free of Speech和”独立思考“(Critical thinking)是两回事情。国内和这里,简单来看,仅仅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肯定一切到否定一切两个极端。带着有色眼镜,是否有Free of Speech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外表华丽的东西,很可能有着同样的本质。当你翻开报纸或者打开网站的时候,你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持着什么样的观点的时候,有时候你真的无所谓这样的报道是不是在Free of Speech的环境下写出来的。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我为什么选用Vista
之前看了不少关于Vista的报道,也听说了很多关于Vista的传闻。首先,Vista的兼容性不好,很多软件都在Vista上不能正确运行。其次,用户使用非常不方便,界面也很让人厌倦。UAC十分不友好等等。
安装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其实,传闻......
我要说,我基本没有遇到软件的兼容性问题。有这么几个软件有兼容性的隐患,Visual Studio 2005、DAEMON Tools和VMWare Station。但是,使用均有解决方法。其他所有软件还没有发现有兼容性问题。而且,系统会在遇到有兼容性问题的软件时提醒用户,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方面,使用一开始的确有一些地方不习惯。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微软在用户体验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帮助系统非常详尽,而且查询也很方便。帮助的详细一直是微软所有软件的巨大优点。基本上大量的问题,不需要用户在网上到处搜寻解决方案。音量控制居然能够对不同的应用程序进行不同的设置。无线网络的设置也方便不少。以往在学校上网要设置很多选项,现在仅仅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了。至于说很多人厌恶的UAC,其实可以很方便地在控制面板里面关掉。而且有详细的指导,使得用户也可以进行高级配置。
我不明白那么多怨言时从哪里来的。很明显,有些人并没有真正使用过这个系统。
还有一个细节,我的电脑在Vista安装以后,所有的硬件的驱动程序都已经安装好了。无线网络已经配置完成。
我前两天下载安装了Ubuntu 7.10。很遗憾,系统没有认识我的网卡和声卡。而网上普遍的解决方案,均需要下载第三方的驱动程序,甚至编译内核。Unbutu 7.4完全没法在我的电脑上启动。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教育杂感
今天去宾州的Bushkill瀑布玩儿,一路都和北京交通大学的访问学者卢文良副教授聊天,让我有颇多的感概和收获。
最早认识卢老师是在学校附近的超市,卢老师主动和我打招呼。但是最开始的几次见面,都是在街上,大家匆匆忙忙,也仅仅是随便聊几句话。不过今天一路上谈话,也让我对国内的教育情况有了一个重新的思考。
卢老师是北京交通大学公派到Lehigh大学的访问学者。之前,我也听说了一些关于访问学者的信息,总觉得这些人都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玩儿的人。特别是听说武汉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天天看《人民日报》,把老婆孩子都给弄到这里来玩儿。根本没做什么科研。当然,卢老师最初也给我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仅仅来半年左右,又给我说,“其实很可能做不了什么研究,能做多少是多少”。
不过我逐渐发现,其实他还是非常有心的一个老师。他对于自己的专业、科研还是很用心的。他考虑到很多资料国内没法得到,所以抓紧在这里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获取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同时,他已经准备在这里发表两篇文章。
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细节。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勇于融入国际学术界的中国青年学者的形象。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救了,中国的学术没救了。但其实,那又过于悲观了。事实上,我们仍然拥有大量正在国际学术界展露头角的新学者。我感到非常高兴得是,像卢老师这样的学者,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搞一点研究或者做一点项目,他知道如何去和国际学术界交流,如何通过人际关系,如何通过交流机会打开国际学术界的大门。这非常重要。中国的科研要想进步,就必须拥有一大批这样的人材。
像卢老师这样的青年骨干教师,北京交通大学大概一年输送了好几十名在国外交流进修,并且这个比例将会不断加大。有没有我开头说的那样仅仅是旅游的人呢?我相信肯定有。但是,通过更广面积的交流和学习,我还是相信有一些有所作为的青年教师能够逐渐在科研上和国际慢慢接轨。
说到这里,我想到,都说中国的高校像官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还有另一个事实,高校的改革毕竟在缓慢而艰难的进行着。中国高校对外交流正在逐渐增多,中国的高校正在走向开放。不仅如此,北京交通大学也在尝试慢慢把终生教授“铁饭碗”等计划经济下的运营模式转变成为岗位竞争的机制,并且促进优胜劣汰。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甚至交大也在筹划“校友董事会”争取更多校友捐款等等国外大学的先进机制。
不可否认,国内的教育大环境还是不容乐观。但是我们也的确不能寄希望一切一夜之间就改变。除了有政策原因之外,更多的还是运营问题。我们缺乏相应的人才。我们需要一个时间。你没见识过先进大学如何运转的,你没见识过国际学术界的规则,单凭想象,你是没法做好的。但是,学习需要时间。你不可能说,这些都不需要过程。磨嘴皮子容易,最事情难。
有一点,我很欣赏卢老师。卢老师没有流露出丝毫“美国就比中国好”这种心态。更没有早年那些访问学者,找机会就想留在这里的心态。尽管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我已经感到了,时代的变化。我们没有必要留在这里。
我回来以后查了一下,卢文良老师是北京交大的优秀教师,而且参与了诸多国家重要工程。尽管我知道,国内的很多工程项目也仅仅是形式和过场。但是,否定一切也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寻找副校长
今天看到我们学校的校报说我们学校的一个副校长离职了。学校成立了搜寻新的副校长的团队。那么,这是一个什么副校长呢?全名叫做“The Vice President Of Public Relation,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 ”。具体的指责是充当学校对外宣传和沟通的桥梁,并且是学校的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位国内的大学没有直接对应的。可能校长办公室主任有一点类似。其实,把Vice President翻译成副校长本来就是曲解。美国大学更多地像公司,最高的领导人是President,而管理团队是the Board,由几个Vice President组成。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President换了,整个Board都要换。Board只对所谓的Trustees负责。这个Trustees类似于董事会。President的任免由Trustees说了算。比如我们学校的President就是去年才由Trustees任命的。
那么这个Vice President的要求有哪些呢?一共有10个要求。我就不一一复述了,我只说一些关键的。比如,必须要有足够的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比如,要能够寻找到目标媒体,以便提高学校的声望。比如,要能够和校友有很好的沟通。比如,要对网站的经营有经验,知道如何通过网站宣传学校。比如,对宣传手册要有经验,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是校友们希望看到的,如何吸引校友捐钱。怎么样?是不是和公司非常相似?
另外,这个Vice President的寻找过程也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站提交自己的申请材料。当然,更关键的是,学校成立的搜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雇用了Boston(波士顿)的一家猎头公司进行寻找。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流动是十分频繁的。这催生了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猎头公司和职业网站。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的流动都是类似于公司人员变动那样,大多数都是通过猎头公司完成的。我学校现在的校长就是通过猎头公司从MIT挖过来,之前,这个女校长在MIT做副校长。
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说,第一,国内大学可能压根就没有想到要设置一个专门对外打交道的副校长或者什么人员。中国的学校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很多大学见报或者在媒体上出现都是负面新闻。比如我的母校北京化工大学。第二,即便是有这么一个人,其职业素质也非常之低。根本没有类似的专业素养。上面所说的公共关系能力几乎都不具备,仅仅是学校的一个传话筒,或者是文件的传话筒,没有能够为提高学校的声望做出贡献。更不要说什么网络建设,与校友的沟通。第三,这么一个职位可能也是一个尴尬的过渡职位。学校不可能费那么多功夫去找一个人。全然不知道,这么一个人很可能会完全改变学校的形象。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学校现在校长的前任校长走人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据说就是Lehigh University有好几年的排名止步不前,学校董事会觉得无法忍受。其实,美国人也在乎排名。几乎所有美国大学的介绍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排名来标榜自己。大家都知道,排名是吸引生源的很重要的方式。前不久,我们学校又自愿加入了另一个新办的学校排名系统。很显然,是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排名。
中国的学校,一方面心理面很在乎排名,另一方面又要说排名没有意义。比方说,化工大学好几年就在60多徘徊,学校的管理层是否也想到引咎辞职呢?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
我又要说中国的所谓开源人士了!
我不止一次讽刺和挖苦过国内叫嚣开源的人,包括倪光南。当然,这显得有一点不合适。但有一点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那就是所谓的“开源运动”救不了中国。中国的软件人就像清朝末期那样,老想找到一种制度或者方法能够拯救中国的软件。于是这些人到世界上一看,哇,“开源”,多么时髦一个词语,而且大家都讨论得很热烈。那么,这些人就毫不思考就把“开源”和所谓“自由软件”的理论搬到中国,试图把中国软件的振兴寄托到了这个运动上。
我感到十分可笑。
老实说,我使用了不少开源软件,但是这些软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肯定首先是“软件”。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软件是否开源不重要,重要的是软件的质量,重要的是软件能否帮助人解决问题。我的理论很简单,中国现在根本就不是软件开不开源的问题,而是开发软件就不行。商业软件不行,开源软件还是不行。开源又不是灵丹妙药,哪儿有什么软件本身不开源且质量很差,一开源就能够质量变好?这种思维就有问题。
第二个非常搞笑的是,中国提倡开源的人最喜欢套用的话就是开源能够节约成本。他们抵制微软的原因是因为微软的软件价格太贵。买不起正版,就叫嚣正版不好。我不知道这样说好不好,如果Office 和Open Office都是免费,我看谁会用Open Office。可是问题关键是,开源软件和免费软件是两回事情!RedHat的企业套件虽然基于Linux,可是那是要付费的!而且价格不菲,否则RedHat拿什么吃饭?Eclipse是免费的,但是IBM的诸多商业软件(均基于Eclipse)都是要付费的,价格不但贵,而且都是不开源的!价格是一个因素,但是因为价格而支持开源,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第三个问题是我反复说过的。对于广大中国的用户来说,其实对世界用户一样。那就是一个软件开源与否没有意义。我使用一个Word,我就要功能强大,能够处理我日常的要求,界面漂亮,使用顺手。我才不管我是否能够查看软件的源代码。我估计80%的普通用户一辈子也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去接触到源代码。软件开源根本就没有意义,对普通用户而言。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开源不是免费。我买一个软件,我只看质量如何,我只看是不是值那么多钱。源代码给一个不懂编程的人来说,如同废物。
退一步说,对于程序员来说,所有软件都开源了,也未必就是一个很诱人的因素。除了心里的满足以外,没有带来在使用中的任何便利。我说这个毫不夸张。假如Windows和Office开源了,并且安装以后随时都能调试和看源代码。这对我有意义吗?首先,两个软件的源代码都是千万行级的。我可能为了找一个常量的定义就要花一个小时,或者把几个函数的调用搞明白都要花好几天时间。我日常工作根本不可能接触源代码。
就像Linux一样,很多发行版本的Linux都附带了源代码。但是客观地说,有多少用户能够去接触Linux的源代码?包括一般的程序员都不可能很多。稍微高级一点的用户能够修改配置文件,写一些脚本就已经很不错了。你指望用户隔三五岔地就去重新编译内核?谁疯了去这么干。
所以,对于普通用户和60%-70%的程序员来说,开源并不是什么必须的事情。更不是选择软件的标准。这个不是酷不酷的问题,而是智商问题。
好了,再说说开源和中国软件业。毫不客气地说,不管是使用开源软件还是开发开源软件,中国都未入流。原因就是,有一些所谓关心中国软件业的和提倡开源的人士把开源和免费软件等同起来。在国内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谁还支持开源?开源就意味免费,你还要不要软件商活命了?好了,即便是不免费。那么,国内哪个开发商敢把自己的软件开源?
微软开源其实是一步很重要的举措。有人说“只让看,不让摸”。我还不客气的说,有多少人能够“摸得动”?我们不谈自己的水平,老是盯住别人看,觉得别人不让我们“摸”,就是歧视大家,就是不理解开源。好了,你先看懂了再说,特别是中国人。别人说“不让摸”没准别人有人有能力去修改,有人有能力去再创造。我还是提醒中国的开发者,你先全部看懂了再说。
再说微软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我就想问问了,IBM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Sun又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奇怪了,Apple公司的大多数产品都不是开源的,Adobe公司的产品也都不是开源的,怎么大家不闹呢?没听说谁强烈要求Adobe 把Photoshop开源?
这是态度问题。所谓支持开源,其实很虚伪。
2007年10月8日星期一
说说我是怎么进入古典音乐世界的(一)
我不想说太多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我仅仅想说说我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可能对那些非常想更多了解古典音乐的人有一点帮助。
第一个阶段,我把它叫做“世界名曲”阶段。这个阶段把各种各样的“世界名曲”和古典音乐等同起来。其实,每个喜好古典音乐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从这个阶段启蒙的。从我现在的角度看,这个阶段有两个影响。第一,就是很容易直观地对音乐有一种体会,从而激发进一步的兴趣。第二个影响就是不好的影响了,那就是把古典音乐过于标签化,从听觉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当然,这也不可避免。但是过于标签化和简单化的处理,常常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对古典音乐逐渐厌倦并且没有兴趣了。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人在“世界名曲”阶段都会接触到诸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俗称“命运”)、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或者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或者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这些曲目。这些曲目的好处是通俗易懂,容易接受。不好的地方是,在“世界名曲”阶段,大家大多数时候听的都是选段,因此有可能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古典音乐可能最美的地方——“结构”的魅力。大家开始把能够接受音乐直接等同于了能否听出音乐背后的故事。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赋予了过多关于“命运”主题的含义,以至于大家想象得都是那个悲愤、紧缩双眉的贝多芬。再例如肖邦的某首《练习曲》一定要被赋予“革命”的深意,大家都努力在音符中寻找着刀光剑影和枪林弹雨。其实,这很显然是误解。
就我现在而言,古典音乐中,能够牵强讲出故事的音乐其实非常少。还不用去推敲这些故事的可靠性。所以,“世界名曲”阶段带给人们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很可能阻碍了大家去进一步了解古典音乐。
第二个阶段是专业音乐家阶段。当经历了“世界名曲”阶段之后,每个人都可能马上喜好上了一两个音乐家。比如肖邦,比如莫扎特。这两个音乐家可以说是集中了大多数进入第二阶段的人的偏好。肖邦是我很长期所喜爱的音乐家。最开始是肖邦选集。大多数时候肖邦的选集都会挑下面这些曲子:“革命”练习曲、“离别”练习曲、一两首脍炙人口的夜曲、“华丽的大圆舞曲”、“小狗圆舞曲”、“雨滴前奏曲”。注意,我没有直接写作品的编号,而是写了俗称。其实这些作品的名字都是后人根据喜好加上的,肖邦本人从没有暗示过任何作品有过任何标题。正如我前面所说,给作品加上标题是危险的。这限制了人们去表达,去挖掘作品的内涵。不过,加上标题对于入门者来说则相对简单些,这样就不用去记忆那些复杂的编号。在听了肖邦选集以后,我找到了《夜曲》全集和《圆舞曲》全集。这两个全集打开了一扇门,从而引导我去挖掘同一个作曲家不同的风格,和相似体裁的不同风格。实际上,肖邦的《夜曲》并不是都是那种窃窃私语,有不少都有很雄壮的主题和复杂的心情。《圆舞曲》也并不是应景之作,很多圆舞曲的节奏和旋律既富有戏剧性和华丽的钢琴色彩,又有很深刻的情感。这些都是往往听选集所不能体会到的。
《夜曲》全集和《圆舞曲》全集之后,我听到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这首曲子非常重要。首先,它的风格非常男性化。其次,这首曲子在当时属于非常前卫的作品,整部作品充满了不和谐的因素。这首作品可能是一扇重要的门,引领我们去理解什么是戏剧冲突,什么是情绪的渲染。值得注意的是,这首经典曲目中,除了第三乐章富有旋律以外,第一、第二和第四乐章都不是靠旋律来支撑的。整部作品依靠完整的结构和钢琴化主题的有机结合,使得作品浑然一体。第四乐章干脆抛弃了旋律,像阴风般刮过第三乐章葬礼般的尾声。《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肖邦的杰作。不过,这首曲子不太可能出现在“世界名曲”中,也不太可能出现在肖邦选集里。
一旦接受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紧接着就可能打开一大批肖邦优秀作品的封条。而这些作品将彻底改变肖邦是一个娘娘腔作曲家的印象。四首《叙事曲》都非常宏大。其中《第一叙事曲》在电影《钢琴家》中被波兰钢琴家所演奏并且感动了德国军官。四首《谐虐曲》则戏剧性非常强,其中的第二首是非常经典的曲目。这八首曲子直接构成了肖邦完整的钢琴体系。我们可以在里面找到肖邦所有深思熟虑的创作。而且我们可以发现,肖邦的创作非常大胆、前卫。所使用的手法在不失优雅的前提下,充满了动感。肖邦从来不会犹豫使用不和谐的和弦。恰恰相反,肖邦敢于抛弃旋律,而寻找使音乐能够更加深刻的各种元素。《船歌》和《摇篮曲》是肖邦有力的尝试。《摇篮曲》非常不为人知。但是第一,这首曲子很美,第二这首曲子中间大段直接抛弃了旋律,采用了多种和声和音阶的尝试,去逼近似梦非梦的感觉。这种尝试知道半个世纪以后才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再次出现。
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一定不能错过。首先要说的是,这两首钢琴协奏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复习青春的素材。里面可以说包含了一切青春的因素:理想、现实、爱情、冲动。几乎每一个钢琴家都会尝试演奏并且录制这两首协奏曲。实在是非常经典。
上面我简要说了我的“肖邦阶段”。这个阶段给了我一大半欣赏古典音乐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使我豁然开朗。同时,我彻底摆脱了标签化和简单化的理解,开始把音乐真正当作艺术。
郎朗 卡内基现场音乐会
2005年郎朗推出的专辑,一直都没有买,直到最近,通过eMule不仅下载到了音乐,还看到了现场音乐会的视频,应该说相当出乎我的意料。首先,我在2003年郎朗去成都的时候,听过这场音乐会全部曲目的现场。应该说那次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主要是成都并没有听古典音乐的气氛,郎朗很明显也没有投入。
今天听到同样的曲目,郎朗在卡内基厅应该说是博得了一个满堂彩。开始的舒曼《阿贝格变奏曲》演奏得非常精致。舒曼那种神经质的气质被郎朗诠释得入木三分。海顿有了明显进步。想当年2001年郎朗第一次录制的海顿,还没有这种从容。紧接着演奏的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绝对堪称杰作。我听过波利尼、基辛的相同曲目。波利尼显得太冷,而基辛的演奏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郎朗的各个部分都处理得不错,第二部分和前后的对比也相当戏剧性。
下半场的高潮应该是演奏的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应该说这首曲子我是很喜欢的。但是之前,我只把这首曲子当作了一首简单的李斯特耀技曲目。可是郎朗很明显赋予了这首曲子更多的内涵。演奏后,几乎卡内基音乐厅是全场起立,郎朗赢得了观众。
这仅仅是两三年前多以前郎朗的专辑了。今年,郎朗更是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奏十首钢琴协奏曲,气度非凡。
说到这里,身为一个海外的学子,我自己很清楚,在海外,真正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无疑要靠实力说话。郎朗能够在西方古典音乐界打开自己的道路,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演奏技巧是其资本。这么多年,为什么中国的演奏家也就聊聊几人能够进入比较高的层面,除了市场运作和机遇等等因素之外,可能个人的能力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CD Preview
不过话说回来,Rafal加入DG公司对李云迪是一种挑战。李云迪在DG现在不如郎朗名声大,以前还有肖邦比赛得主的名头来给自己加分,现在Rafal来了,而且来头不小,李云迪的压力应该比较大。更何况,Rafal是波兰人,有着对肖邦作品诠释的先天优势。所以,李云迪应该尽快扩充曲目,走出肖邦专业户的境况。
2007年10月4日星期四
Emacs VS Visual Studio
我们这学期有一门课是Advanced Programming Techniques。说是Advaced,其实就是基本的编程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在Unix下进行C++开发。一开始,我自己觉得已经有多年的开发经验,特别是C++还算是比较熟练,这门课应该是轻车熟路。结果是每次作业都有很多问题,而且进行开发也很费劲。
原因之一是,我们做作业都是用SSH登录到学校的Sun Solaris主机上,完全使用Emacs进行开发。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编译和链接必须使用g++和make工具。编写Makefile有时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你必须要分清楚各个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这些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关键是使用Emacs进行多文件操作简直就是噩梦。相比Visual Studio等先进的Project管理,多个文件之间进行跳转,并且进行编辑操作,除非是非常熟练的Emacs开发人员,否则很容易就弄得晕头转向。而且,在大型程序开发的时候,开发者总是希望能够以不同颜色对程序的词法进行区分。而Emacs很明显没有这项功能。当然就跟不用提智能感知等等能够对开发效率进行极大提高的功能。
原因之二是调试。Emacs没有集成的调试环境,这让人非常难受。我不得不在程序中间加入大量的输出语句来检查程序内部的状态。同时,我也只能凭想象对程序的运行结果进行猜测。
有时候还是很不理解为什么要使用Emacs,难道Unix下面就没有好用的IDE吗?
当然,使用Emacs还是不少的好处。第一就是能够让你对整个程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以后才开始进行代码的编写。一步一步来。而且是不要依赖调试。尽管调试是一个相当有用的手段。但是未必是灵丹妙药。如果对程序本身就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调试的结果可能还是无法使得程序正常运行。
Emacs还有的好处就是如果逐渐熟练以后,纯键盘操作就能带来比较高的输入速度。当然,这显然还是没法和有智能感知和智能补全功能的IDE相比。
网上有文章介绍如何把Emacs作为插件安装到Visual Studio里面。真是疯了。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
缅甸
我为什么又写下了一个政治性的标题。其实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很多,让我重新对我已有的认识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缅甸问题最近在美国非常热门。甚至我昨天从费城回学校都看见大街上有人悬挂缅甸的国旗,还有人开的车后面悬挂缅甸的国旗,用意当然是声援缅甸人民。
下面我摘抄一些中文Wikipedia的信息,用于介绍一下缅甸的概况,方便在国内看不见Wikipedia的人。
(内容未必客观)
-----------------------------------------------------------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英国发兵灭缅甸,并入大英帝国属下的印度,成为印度之一省。中国向英国抗议无效。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六月):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中国承认缅甸为英所有,英允许缅甸照例入进贡中国。
1890-1947年:掸联邦、佤邦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国。克钦邦、钦邦则为分开的行政区。
1937年:缅甸脱离印度帝国,成为大英帝国的缅甸本部。
1942年:昂山-奈温的缅甸独立军引领日军占领缅甸。
1945年:全缅抗日胜利,大英帝国返缅。
1947年:通过彬龙协议,缅甸本部、掸联邦、克钦邦、钦邦等共同向大英帝国争取共同独立。
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诞生。
1948-1958年:吴努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缅甸联邦的执政党。
1958-1960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1962年:吴努的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竞选获胜而组织政府。
1962-1974年:奈温夺取政权,废除联邦宪法,成立革命委员会开始军人独裁统治。
1974-1988年:奈温颁布新宪法,承认若开邦、钦邦、克钦邦、克伦邦、卡耶/克伦尼邦、孟邦、掸邦为行政单位。奈温将军脱下军装,自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排除民选制度,确立一党专政。
1988年:全国群众起义后,奈温退居第二线,由苏貌将军接班,由‘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更名为‘国家法律与秩序委员会’坚持一党专政。
1989年:缅甸当局将国名自其英文名[Union Of Burma] 改为 [Union Of Myanmar] 。
1992年:丹瑞将军取代苏貌将军,继续一党专政。
1997年:丹瑞将军改‘国家法律与秩序委员会’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继续一党专政。
2005年11月7日:因战略思维,缅甸政府宣布由仰光迁都至奈比多。
2007年8月中旬:仰光爆发因僧侣加入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抗议游行,人数约数十万人。游行本为抗议油价高涨,后转为要求民主的反政府示威游行,至9月26日军政府开始镇压,致数人死亡。
-----------------------------------------------------------
缅甸曾经在1988年发生过政府和群众的冲突。(内容未必客观)
1988年缅甸军武装镇压了人民对于经济不振和政治迫害不满的抗议活动。1988年8月8日,军队朝游行示威者开火,该事件被称为8888暴动。1988年的抗议活动为1990年的人民议会选举铺了路,然而这次选举结果随后被军政府宣布无效。在此次近30年来的首次选举中,由昂山素姬(翁山苏姬)所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以超过60%的选票赢得了超过80%的国会席位。但昂山素姬(翁山苏姬)却在选举后遭到军政府的长达六年的软禁,并数次入狱,其后仍被软禁。昂山素姬(翁山苏姬)因身为缅甸的民主推动者获得了国际的赞誉,在1991年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自1990年的选举至今,昂山素姬(翁山苏姬)仍多次前后被政府软禁,军政府对于她人身的控制与监视一直没有停止过,现今她依然被软禁中。尽管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向丹瑞请求释放昂山素姬,以及有来自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压力,在2006年5月27日缅甸军政府仍再延长了对昂山素姬(翁山苏姬)一年的软禁。虽然该政府正面临着国际上的孤立局面,他们仍旧宣称此为1975年国家保护法案授予的权利,即理论上政府有关押任何人的权利。缅甸的问题首次被联合国安理会提及是在2005年12月召开的一次非正式研讨会上。东南亚国家联盟在对缅甸政府表示失望之余,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国会缅甸核心小组会议之外,尚陈述了缅甸缺乏民主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派人士昂山苏姬,此人于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女性已经成为了“缅甸的良知”。
最近缅甸局势发生经过(蓝色字部分未必真实和客观):
2007年8月起
缅甸反军政府示威开始
2007年9月17日
军政府封锁昂山素季住处附近交通。
2007年9月18日
仰光的反军政府居民开始进行连日的示威活动。
2007年9月22日
自八月以来的示威已经扩大到在缅甸有高尚地位的僧侣。
被军政府当局自2003年年初软禁的缅甸民主领袖昂山素季亦在其寓所门前向示威的人致意。
2007年9月24日
仰光有10万人示威后,军政府警告僧侣停止反政府示威,并派出广播车,警告人民不要参与游行。但最终游行如常举行。
007年9月25日
仰光继续有10万人示威。
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加入示威
军政府的军车开始驶进市区,为平息动乱作准备。
军政府实施宵禁后达60日(时间为晚上11时至翌日的5时)以及禁止5人集会。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指不会对缅甸军政府及其家属发出签证以及进一步对缅甸实施制裁。
2007年9月26日
过万名僧侣不理会军政府的宵禁及集会警告,早上在仰光的大金塔聚集;他们手持旗帜并高叫口号,有居民烧杂物。
路透社指软禁中的昂山素季被军政府由寓所转至监狱,以免引起示威者的情绪,不过军方否认有关的消息。
示威者同军警爆发冲突,警方向天鸣枪及放催泪弹镇压,有报道指冲突中,一名僧侣被杀。
缅甸当局对示威群众武力镇压,至少有4人死亡(当中有2个是为僧人)、100人受伤。大约300人被捕,而半数是僧人。
菲律宾有民众到缅甸驻马尼拉大使馆,声援缅甸的示威者;他们要求军政府和示威人士对话以及释放昂山素季。
印尼一批学生亦游行到缅甸驻雅加达大使馆示威,反对军政府打压示威行动。
法国批评镇压示威行动,并不能够接受,会联同欧洲各国施压。
2007年9月27日
军方大举搜捕仰光及其他地方带头示威的僧侣,近千人被捕。在仰光两间寺院,寺院玻璃窗被打破、满地子弹壳。另在其他地方寺院,并有僧侣被殴打。
再有逾1万人在最大城市仰光集会示威。目击者指,这1万人中主要是年轻人及学生,以及少数僧侣。
军方下令仰光市中心数以万计示威者在10分钟分散去,否则将面对“极端行动”。及后,成千上万的示威者陆续散去。
缅甸政府知会日本驻缅大使馆,日本APF通信社记者长井健司在镇压行动中被击毙。虽然一度传言是遭流弹意外波及,但后来据当时的影片却证实长井健司是被士兵由正面近距离格杀。
花了那么大篇幅摘抄这些内容仅仅是想让大家对这个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关于这件事情,各国的反映是怎样的呢?很有意思,大家看看。我用红色标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态度。我用蓝色标出西方国家的态度。我用绿色标出亚洲国家的态度。
联合国
秘书长潘基文发言人发表声明说,随着缅甸局势紧急恶化,潘基文派出前联合国副秘书长甘巴里将作为潘基文的特使访问缅甸。发言人且呼吁缅甸军政府高层应与特使充份合作,利用联合国自愿的协助最终透过对话达致和解。
欧洲联盟
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警告缅甸勿用暴力对付示威民众,否则将加重制裁。
澳大利亚外长唐纳表示希望国际社会会与澳洲一样,借此机会来表达对希望改革的缅甸民众的支持,并对缅甸军政府领袖强烈表示在1980年代发生的一些强烈镇压,在国际社会中是完全不被接受的。后来他称不认为联合国可作为改变缅甸局势的煤介。国际社会反应说服中国政府,因只有中国可对缅甸领导层产生最大影响力。
法国:外长库内什敦促中国和印度等缅甸邻邦,不能再容忍缅甸的军人政府,必须施加压力,结束流血镇压。政府中一名高层官员表示不能接受,他呼吁要更加严厉制裁军政府。总统萨尔科齐表示深切关注缅甸局势,并呼吁军队不应对发表社会及经济诉求的人民施以镇压。法国政府亦已传召了缅甸驻巴黎代表,警告缅甸政府。
德国: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他们将与葡萄牙总统,共同敦促缅甸政府释放被囚禁的示威者。
外长施泰因迈尔对缅甸公然违反人权表示关注。且表示只有包括谴责及制裁的解决办法才可达成共识。
美国
白宫说缅甸反政府示威者与保安部队冲突造成死伤的报道令人困扰,美国政府呼吁缅甸军政府尊重人权。
国土安全部发言人称,美国敦促缅甸军政府能和平过渡至民主。
总统乔治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表示将会经济制裁缅甸,并呼吁各国仿效。
国务卿赖斯称缅甸人民只是要求更好的生活并可与其他人一样,生活在自由之下,而表示军政府的野蛮行为已经众所周知,美国会在联合国大会中作出努力去支持在缅甸追求民主的示威者。
助理国务卿希尔则称人们该认同缅甸政府应停止以为军队或警察可以解决问题的事实。并谓他们应开始考虑与国内激进主义分子进行真正有诚意的和解。他也会要求中国运用影响力,迫使缅甸军政府“改变观点”。
财政部已下令冻结军政府领袖丹瑞及另外13名官员在美境内资产。
英国
首相戈登·布朗在工党大会上呼吁联合国派出特使到缅甸观察其局势,表达国际社会对这个“不合法及镇压政权”的关注;他并警告侵犯人权不受惩罚的时代已结束。后来他的发言人更发表声明,对缅甸政权继续镇压平民表示遗憾,并对安全部队对和平示威者作进一步暴力行为表示,深切关注。
外相大卫·米利班德对游行中民主领袖昂山素季在寓所门外向群中示好感到高兴,但称若昂山素季成为民主自由缅甸的民选领袖,情况就会好上百倍。
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发表声明,要求缅甸政府与示威者接触。
外长伯尼尔发表声明,表示加拿大当局谴责缅甸军方对和平发表意见僧侣及示威者使用武力,且敦促缅甸尽快结束暴力行为。
马来西亚:外长哈密德‧阿尔巴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表示反对国际制裁缅甸政府。
新加坡:
外交部声明指对于仰光示威者与军队发生冲突表示深切关注。促请缅甸当局作出最大克制并请求所有人士避免作出挑衅性举动,寻求和解。
东盟轮任主席新加坡政府表示鼓励以和平方法解决缅甸问题,并强调新加坡关注缅甸最新局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中国一贯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作为缅甸的邻国,我们希望看到缅甸局势稳定,经济发展。”她并促请军政府“妥善处理”局势,但坚称中方不会介入缅甸内政。翌日姜瑜再发表声明,呼吁缅甸各方保持克制,以免事态恶化影响缅甸及地区稳定。并同时还针对外国传媒指控中国在缅甸问题上未充分发挥作用,呼吁传媒实事求是报道,不要推波助澜。
日本:
外相高村正彦促请缅甸政府冷静并称日本方面会小心观察缅甸的事态发展。在有日本记者被缅甸军队枪杀后,他直指缅甸军政府要为该记者之死负责。
共同社称日本政府会向缅甸当局提出正式抗议。并指26日已有两名日本记者被缅甸驱逐出境。
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表示,政府正考虑是否中止对缅甸的人道援助。
副外相薮中三十二表示,将要求缅甸彻底调查事件,不要再武力镇压和平示威者。
泰国:
特别作战部司令蓬萨强调,泰国军方对于缅甸局势十分关注,而且也有许多泰国民众待在缅甸居住或工作,因此军方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冲突时,该如何解救泰国侨民。
总理素拉育表示他正尽力说服缅甸政府停止使用强硬行为,并谓缅方应尝试避免使用武力。同时他称他身为佛教徒和军人,认为缅甸政府会非常困难去使用武力去打击僧侣们。
军方领袖颂提指缅甸军方领袖有他们的理由不作改变,任何压力欲令缅甸出现民主都不容易。因缅甸已发展了一段长时间由军方政权维护国家利益。
俄罗斯:
外交部发表声明称,缅甸流血镇压大规模动乱是内政问题。
后来外交部再称,考虑到对干预主权国家内政会产生不良后果,他们始终认为缅甸的进程不会对地区以至国际安全产生威胁。同时,他们表示期望缅甸当局与示威者应彼此克制,以防局势进一步恶化。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政府正关注缅甸局势发展,并希望各方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问题。并谓印度一直相信,缅甸政改及国家团结应该建立在包容及广泛的基础上。
菲律宾: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呼吁缅甸踏上民主步伐及释放昂山素季,同时要求军政府邀请联合国特使甘巴里到缅甸。
印度尼西亚:
印尼驻联合国代表对最近紧贴地观察到缅甸政府镇压示威,表示关注,呼吁政府作最大克制并停止任何会导致暴力的行为。
韩国:
韩国政府对缅甸局势表示强烈关注,敦促军政府克制以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此外,亦希望缅甸政府和人民可和平携手建设民主。
荷兰:
荷兰王国首相巴尔克嫩德呼吁国际对缅甸实施制裁。他表示强烈谴责缅甸军队对和平示威的僧侣和平民开火的野蛮行为。并促请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再开会,如果仍然未能达成任何决议,荷兰当局将会单方面承担责任。他同时确信欧盟及美国与那些“怀有慈之心”的国家将会有进一步行动,而荷兰将会考虑对缅甸实施包括木材的制裁,但他亦表示制裁的目标只是军政府而非平民。
瑞典:首相卡尔·比尔特要求缅甸政府尊重示威者的权利,并表示希望和欧盟与一个民主的缅甸合作及贸易。
挪威: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及外相斯特勒批评军政府使用武力,并督促国际社会负起缅甸民主进程的责任。斯托尔滕贝格表示中国在此事上更有特殊的责任去作调解的角色。
波兰:波兰民主派领袖,前总统瓦文萨和前共产波兰政治和军事领袖雅鲁泽尔斯基共同呼吁缅甸军政府与示威者对话。
捷克: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撰文批评国际社会无法有效地劝阻缅甸军政权,将丧失尊严。
意大利:意大利总理普罗迪称国际社会应动员支持世界每处对人权的尊重,并确保人民有和平发表意见的自由。
梵蒂冈:教宗本笃十六世呼吁缅甸军政府领袖和平结束镇压,他表示对这宗严重事件深不安。他另外对信众表示,希望整个教会为缅甸人祈祷思。他同时希望可以为这个国找到和平解决的方法。
西班牙:西班牙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与已经呼吁缅甸官方作最大克制的国家持同样意见。因为对示威强硬暴力的镇压会有严重后果。
瑞士:瑞士总统雷伊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称缅甸军方武力镇压民主示威者导致形势“告急”,但瑞士当局赞成所有党派在联合国特使主持下共同对话。
智利:智利外交部对任何妨碍人权的行为表示深切关注及绝对反对,呼吁缅甸政府避免对包括政治犯人士使用武力,以对国际社会展视善意。后来外交部再谴责军政府对示威者使用武力,并呼吁国际社会尽力完结当前局势。
南非: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圣公会现任南非开普敦荣休大主教杜图恳求联合国以致国际社会对缅甸政府施加压力以释放政治犯并他对缅甸人民惊人的勇气表示敬佩。表示这大规模抗争与南非在80年代末大规模的行动使“种族隔离”制终止非常相似。同时支持人民以和平抗议以完结一个以不公义及压迫手段管治国家的邪恶政权。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内,法国和美国措辞最为强硬,都提及“制裁”。英国措辞为“遗憾”。中国和俄罗斯都提及缅甸事务为“内政”,别国不应该干涉。欧洲国家的反应不是特别一致,大多数都提到了对人权的关注,少部分提及了“制裁”。亚洲国家的反映普遍谨慎,大多数都是“关注事态发展”,要求“冲突各方保持克制”。为什么世界各国在同一个事件的面前反应是如此不同呢?
美国的反应其实很容易理解。第一,现在的缅甸军政府是推翻奈温将军的政府上台的(可以参看前面的历史简介)。而奈温将军当年的政府是亲美的。现在的军政府曾经还打出过“社会主义”的旗号,并且在现实中和中国关系密切。如果能够趁这次危机把缅甸军政府推翻,建立亲西方的(或者简单就是亲美)的所谓民主政府,这无疑是美国最愿意看到的。第二,缅甸军政府和中国有亲密的关系。现在缅甸军政府被放在了聚光灯下,“全世界”都在谴责其镇压百姓的非人道行为。那么美国可能还有敲山震虎的考虑。中国在达尔富尔等问题上一直阻挠美国的各种提案,缅甸可能又是一次美国操纵联合国向中国施压的机会。
中国的反应再简单不过了。第一,不干涉别国内政是我们一贯的外交政策。其实,不干涉别国内政与其说是一种对外的政策,还不如说是一种对内的政策。因为,我们如果做到了不干涉别国的内政,那么别国也就没有理由或者不好意思来干涉我们的内针。第二,缅甸发生的这些事情,非常让人容易联想到18年前的事情。如果今天中国站在缅甸军政府的对立面,要求制裁,等于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第三,现在的缅甸对中国有利,中国很可能并不希望在中国的南面出现一个非常亲美的政府。因此,中国的反应其实很容易理解。
俄罗斯也很容易理解。俄罗斯说“不去干涉别国内政”的潜台词也应该和中国一样。今天,我说我不会干涉别人,那么明天,谁也别想来干涉我。第二,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一个西方社会那样民主的国家。如果去指责或者要求制裁缅甸,等于给西方社会机会来重新考察俄罗斯,并且来讨论俄罗斯是否应该被指责或者制裁。这显然是俄罗斯不可能接受的。其次,俄罗斯的民族问题和车臣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侵犯人权或者说是政府和群众对峙的事件很有可能发生。俄罗斯的谨慎也在于不让别人在未来抓住自己的把柄。
亚洲国家中很少有真正的民主国家。泰国现在是军政府,而其还是美国盟友。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菲律宾是美国盟友,但是政局并不稳定,且丑闻不断,政变不断。新加坡是独裁国家。柬埔寨是独裁国家。更何况缅甸是东盟成员国,要想这些国家去谴责另一个和他们形态或者经历都有类似的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从18年前的那次事件我们就可以看出。事实的真相很有可能隐藏在某个地方。群众上街游行,僧侣游行,很难说那么多人都是抱着同样的想法。“民主”、“自由”等等词汇当然是美好的。但是,是不是一旦说出来,就一定能够证明就要那么实施呢?我看是未必。昂山苏姬也未必是什么好人。此人完全依靠国际影响力去,既让人想到曼德拉,又让人想到达赖。而她领导的反对党,或者是其他反对党,也未必就比当前的军政府要好到哪里去。
如果今天对缅甸制裁,那么联合国对各国内政的干预的度在什么地方?其实这个非常重要。哪种情况必须要联合国干预?哪种情况不需要?这其实很难说。但是,如果打算干预一个国家仅仅从人权的角度考虑,那未免显得过于简单了。
泰国曼谷
讲座中有两个数据让我很是吃惊。第一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曼谷的人口一半是华人。第二是华人很早就掌握了泰国的经济命脉。到1997年之前,大部分泰国的银行都是华人开办的。
其实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有大批的中国移民进入泰国。到今天,泰国的华裔已经成为了泰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信是华裔,那个泰国教授也是华裔。正像那个泰国教授所说的那样,今天已经很难区分谁是泰国的华裔人还是土著的泰国人。
真没想到中国对泰国的影响那么大。当然,其实也很难说是中国了。这些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早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很难说对自己曾经的祖国还有多少认同感。令人惊奇的是,泰国曼谷那么多的华人,但是最终还是泰国的文化同化了那里的华人。而华人带去的可能比泰国长久的多的中国文化却慢慢变成了泰国化的中国文化。有时候我们可能高估了文化的作用。
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关于自由的种种
老实说,美国人对于西藏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程度。而我自己也对西藏问题有很浓厚的兴趣。老实说,我对西藏的宗教文化的兴趣倒不大,我感兴趣的是西藏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样本,让我们对文明、自由和政治有一个全方面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人民解放军是去“解放”西藏的。但同时,西方社会更喜欢说“入侵”这个字眼。不过我和那个老师讨论的时候,他问我,你觉得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是“入侵”吗?我说是。他说,美国也使用“解放”这个字眼。我和他都会心一笑。
的确,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同样的行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我给他说,现在西藏的年轻人可以去成都,去北京上大学,现在西藏也可以接触到现代文明。这是问题好的一方面。他也非常认可。但是问题的另一面呢?也许西藏从传统上讲,的确离现代还是过于遥远。要把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国家”转变成一个完全的现代化的西藏,难度绝对不仅仅是技术上的。
有很多问题是很复杂的。比方说,西方社会支持西藏的自由运动。可是西藏的自由运动究竟是要什么呢?对,自由,是肯定的。但是是哪种形式的自由呢?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吗?那如果是那样的话,宗教又摆在什么位置?西藏如果独立,是保持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国家形态呢,还是一个有宗教领袖但是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形态?很难说。
从宗教和整个亚洲的文化来讲,西藏如果独立,很难成为一个民主的宗教国家。而如果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的话,那么和塔利班的区别在哪里呢?这种政教合一,不接受现代文民的国家不正是西方社会所鄙夷的吗?
如果是民主制度的国家,那么达赖的位置如何摆?民主和宗教怎么协调?宗教的等级观念如何与现代的平等观念融合?需不需要法律?自由如何保证?需不需要军队?
所以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西藏永远只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或者说仅仅是一个伪命题,随着达赖的岁数的增大,西藏问题很有可能会根本没法解决。其实根本不需要解决,因为西藏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将近半个世纪了。
2007年9月23日星期日
Darfur China
达尔富尔问题在国内还是有一定耳闻的,早就听说有美国议员用达尔富尔问题做文章,想要抵制北京奥运会。但是关于达尔富尔问题的其他方面,我还真的了解不多。
周四,一个达尔富尔的受难者到我们学校讲演。我之前到Wikipedia上看了一些背景的介绍,了解到达尔富尔问题的复杂性。
演讲厅里坐满了人。我粗粗看了一下,仅看见一对年老的中国夫妇,再也没有看见中国人。这里要说一下,美国学生对于各种时事政治的兴趣是非常大的。我在演讲厅里看见了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尽管都是学计算机的,但是大家还是保持了对普通事务最一般的兴趣。而中国学生则鲜有出现在这样的演讲中。
演讲之前放映了一个宣传片。介绍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情况。开始是介绍达尔富尔从2003年开始发生的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其实,关于达尔富尔,到处使用最多的词语是“Genocide”,意思是“种族屠杀”。目前估计是有40万人死于自2003年开始的达尔富尔种族屠杀。影片慢慢转向了如何解决达尔富尔问题这一部分。突然在我始料不及的地方,出现了“中国”。原来,影片表达了中国是目前还和苏丹政府进行商业合作的少有的国家之一,中国和苏丹有巨额的石油贸易协定,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阻碍国际社会对达尔富尔的援助和制止种族屠杀,同时,中国还是苏丹最主要的军火伙伴,苏丹政府用于实施种族屠杀的民兵组织的武器大多数来自于中国,等等这些意思。
看到这里,我感到十分尴尬。我似乎感到周围的同学都看着我。好像我就是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影片完了之后,那个受害者就开始讲他自己的经历。经历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反复强调,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所不可推卸的责任。演讲结束后的提问时间里,有同学问,现在谁要对达尔富尔问题负责。那位受害者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中国”。
就这样,我在演讲厅里如坐针毡。“中国”刹那间成为了不负责任和只顾金钱利益的国家代名词。眼看着几百万达尔富尔人民惨遭不幸,中国似乎完全无动于衷。中国似乎很乐意和世界上人权纪录最差的国家来往。关键是,中国似乎还要阻碍整个国际社会希望达尔富尔问题得到解决的进程。
当然,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中国的确和苏丹有石油协定。中国的确可能出售军火给苏丹政府。但是,没有对达尔富尔问题全盘的了解,没有对国际政治的全盘了解,很难有一个清晰或者说是理性的认识。然而,不管是那个受害者,还是之前的宣传片,都没有提及这些理性的内容。大家所能看见的就是,“屠杀”,“强奸”,“40万人”,“中国”这些字眼。然后把这些词汇在字面上串起来,似乎就达到了问题的原因结果。其实,远非那么简单。
关于达尔富尔问题,Wikipedia上英文的页面可能国内是不能访问的。但是,如果有人愿意看看,我还是把链接贴出来: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rfur_conflict
中国自己的很多网站当然也有介绍,但是很明显没有各种对于中国批评的部分。但是还是能够有一些大概的了解:
http://baike.baidu.com/view/337935.htm 百度百科上的资料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328038.htm 路透社采访中国达尔富尔问题的特别代表
如果想看看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和达尔富尔问题的反映,可以在Google中输入“Darfur China”进行搜索。大多数结果都很单一,内容就是说中国支持苏丹政府进行种族屠杀。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些很浅显的问题可以问:
1. 如果像这个受难者表现出的那样的话,美国为什么不插手达尔富尔问题呢?或者说美国为什么不像伊拉克问题那样一样直接推翻苏丹独裁政府呢?要知道现在,苏丹政府在国际社会上的名声恐怕比当年的伊拉克政府还要坏。更何况,伊拉克政府或者是当年的塔利班政府恐怕也没有能够有这么大规模的种族屠杀。美国完全可以绕开联合国对苏丹进行行动,或者北约也可以行动。可是从2003年到今天,西方社会的反应就是实施一些人道主义援助,对于苏丹政府却没有太多的行动。为什么呢?
2. 达尔富尔反对派的武器和资金是谁提供的?是谁最先挑起这起冲突的?
我唯一遗憾的是,我的同胞并不知道,我们的祖国已经在周围同学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因为中国学生根本就不关心这些事情。这是很悲哀的。在别人反复讨论中国的时候,我们却缺失了。我们没有在场。我们甚至连申辩的机会都放弃了。难怪美国人会在心里瞧不起我们。
我们学校关于达尔富尔问题的报道:
http://www3.lehigh.edu/News/V2news_story.asp?iNewsID=2383&strBack=%2Finsidelehigh%2Fdefault%2Easp
2007年9月19日星期三
恐怖的周二
这里要说一下的就是,很多人以为美国学生不用功,只知道玩儿。但是我很多次11点左右离开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里面仍然人山人海。但有一点和国内不同的是,你很少看见学生在图书馆里又吃又喝。大多数人都在认真看书。有一些人在讨论问题(从语气和神态就看出不是在说课余的事情)。今天更加夸张的是,接近十二点的时候,图书馆还有人往里面走(因为我们学校图书馆夜里两点才关)。回家的路上,很多系的楼都还是灯火通明。学校的停车场至少还有四分之一的汽车没有开走。刚才(凌晨两点),我还收到了一个教授的邮件,并且告诉我他明天早上5:30就起床,之后随时可以给他打电话。
这就是美国的大学。很片面的一个景象,但是深深地鼓舞了我。
今天去参加西藏系列演讲活动的启动仪式也是让我感慨颇多。首先,西藏对于我而言是十分神秘的,尽管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在国内,并没有接触到很多西藏的东西。但是这里,似乎很多人都对西藏有浓厚的兴趣。之前的一两周,一个刚入学的美国本科生在学校餐厅碰到我,和我聊了很多关于达赖喇嘛和西藏的问题。深度和广度都让我相当吃惊。后来,学校还专门举行了本科一年级新生针对西藏问题的研讨会。这让我心中很不能平静。今天,启动仪式的演讲里,只有一两个中国人的身影。很难说是这里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不知道这项活动。因为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到了学校的邮件。然而,在激烈讨论中国的某个问题的时候,在别人对我们的领土发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我们却缺失了。
其实,在演讲中,尽管我只在那里待了半个小时,但是我没有听到"China"。我听到的是"Tibet",不管是介绍地理位置,还是介绍风景,均和“中国”没有关系。难道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真正的西藏?是的,也许根本就没有把西藏当作中国的领土。
遗憾的是,这里的中国人并不知晓。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很容易就了解外国人究竟怎么看待中国。可是我们往往自己放弃了机会。如果不听听类似的演讲,我觉得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外国人对西藏,外国人对台湾,外国人对香港的认识。一旦我们难以理解,就可能有误会产生。其实误会一直就存在着。
关于西藏,我不想多说了。
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开始接触到忙碌的生活
上周得知自己要在一周之后的“Advanced Topic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课堂上做Presentation,感到有一些紧张。其实,照着论文讲一遍也完全不是不可以。但是之前Greg深入浅出的讲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我觉得我也应该做到那样的讲解。当然,英语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论文的题目是“Impact of Routing Metrics on Path Capacity in Multirate and Multihop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非常拗口。应该说我看了前面两个部分,初步领会了这篇文章到底是要干什么事情了。下面的工作就是细致下去。
这门课的作业中居然有一个题目是对一个用Ruby开发的程序进行扩展。Ruby我一直在关注,但是的确要重新学习,还是有一些吃力的。看来,只能先把大概的概念搞一下了。
“Pattern Recognition”的作业竟然全是数学证明。当然,这门课本来就是注重模型和数学概念的一门课。只是有一些数学概念和推导已经生疏了。想起考研时候的那种状态,我觉得我应该能够把数学重新抓起来。
“Advanced Programming Techniques”本来并不是很难的。不过,要求在Unix的emacs环境下编程,这对我来说还是一种挑战。
这一周将会非常忙碌。
2007年9月5日星期三
流水帐(9月4日)
先去图书馆整理打印了一些材料,然后就是看DNS Performanc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ching这篇论文,10点半的Advanced Topic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这门课要讨论这篇文章。老实说,昨天采用GRE阅读的方法把整个文章的大概意思给弄明白了。现在发现,GRE的阅读方法真的不仅仅是针对考试,很多中国学生忽略了。
Pattern Recognition的课照常还是很精彩。Prof. Baird关于作业的点评很不错。这里,老师和同学对待作业的态度都很认真。至少我自己还是感觉到很大的压力。这门课似乎有很多人用MatLab做作业,而且听说使用MatLab比较容易些。相比起来,我用C++的确就比较麻烦一些。
Advanced Topic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还是内容很多。Prof. Chuah其实给我们讲解了如何去抓住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我感觉这个东西很重要。对于研究也是。遗憾的是,很多师兄给我说不要选这门课。可能原因是这门课的要求起点比较高。我本来也不太懂那么多的网络内容,不过没关系,这不正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嘛。
中午的Advanced Programming课还算比较轻松,都是已经接触到了的东西,什么排序啊,算法复杂度啊。
中午吃饭以后,去ESL和系里把ELLC的手续办了。
下午参加了一个Resume Workshop。在国内,没有接受太多的职业培训方面的东西。对于简历,更没有专门的辅导。今天算是第一次听,听得很仔细,记了很多笔记。因为自己写过简历,所以感觉还是很有用的。
晚上在Linderman图书馆看书。
2007年8月11日星期六
这样搞什么科研
我所见过最搞笑的开发了。首先,口气非常大。
“实在不能告诉你我们当下对于龙芯产业化的战略,但是我可以明确告诉你的是,经过五六年的努力,-我们龙芯在某些产品的应用上已经达到“顶天”的水平了。”----你顶的是哪里的天?我顶你个肺还差不多!
“团队都是自己培养的啊,没有硅谷的吧。误传了。我们团队最核心的人员都是自己培养的,目前核心的芯片研发团队在80-100人,动态的,而且还有一些做外围和产业的、做应用支持的人员。”
----你连海外归国的人员都没有,井底之蛙吧?
“大约很多人关心的是龙芯PC支持不支持Windows的问题,其实这个事情应该反过来说,微软那个Windows它愿不愿意支持我?它不来支持我啊。最早的时候,微软也是支持MIPS的,也支持Alpha的,什么都支持,后来它排他性地只支持X86了,软件要往硬件上移植是很容易的。”
----面子太大了。一个什么CPU,连影都没有,就想要微软来支持你?
“那就挺好的。ST那边是非常重视的,签约那天,公司代表来了30多个,如果为了一点小钱,ST怎么可能会如此声张呢? 这个事情是双赢的,中欧合作是大战略,那我们之间的合作只是大战略下的一个小战术,国家之间是双赢的、互补的,我们之间在利益上也是双赢的,都是挣钱的。很多媒体问我龙芯出了多少片,一片卖多少钱,都没有什么意义。”
----国家合作怎么了?国家合作就意味着一定能弄出漂亮的产品?欧盟的火星探测器就是一个例子。请用屁股想想问题。
“网友很热情,我们也曾关注,也很尊重,网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见和看法,但我们也有自己的设想,龙芯的发展自有它的客观规律,我们希望它不要被外界过多干扰,你说的东西我好多都没有听说过,也从来不看那些。还有一些网友在龙芯的盒子上把Windows都跑起来了呢,他能让盒子跑Windows,他就能通过虚拟机的方式卖掉,我就说,大多数人还是支持龙芯的。”
----想当然,而且没有任何根据。
中科院计算所原来就做这样的东西。中国信息产业成现在这样也是正常。没见过哪个公司产品的首席设计师是这样的素质。也难怪,中科院的就这样。
2007年8月8日星期三
IM杂谈
老实说,很不喜欢QQ。功能太过于复杂,而对于通讯必须的一些功能做得并不是特别好。这几年,QQ软件规模越来越大,集成了太多不必要的功能。广告也很烦人。头像、签名、QQ秀等等一大堆东西,很混乱。不过,又丢不下。原因是很多同学都使用QQ,有时候联系人也需要。
MSN传说中白领使用比较多。这让我很是厌恶。其实就是一个软件而已,有没有必要区分谁去使用谁不去使用。于是,我虽然很早就使用了MSN,但是到现在大家都使用以后,我反而对MSN没有太多兴趣了。有一些人听别人说QQ,感觉土,似乎非要说有MSN才觉得有品位。其实,这几年,MSN的广告和花样也是越来越多。只是乱七八糟的步伐没有QQ快。使用的原因还是因为朋友家人使用,否则,MSN很有可能成为我最讨厌的微软的软件。
GTalk是最近才使用不久的。感觉不错。清新,自然。功能不多,但是比较实用。和GMail结合比较紧密。软件大小比较合适。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不过,现在使用的人不多。
Skype打电话不错。其实最近这个软件逐步增加了其他聊天和视频功能。也是一个功能不多,但是都非常实用的软件。没有广告,没有花花绿绿的东西。
当然,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个人是并不喜欢IM软件的。快速的聊天,胡说八道。重要的事情,特别是非常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IM很耽误时间。而且,往往大家就那么挂在IM软件上,没有效率的概念。这也就是有一些大公司强行要求大家使用E-mail的原因了。
E-mail虽然显得麻烦一些。但正因为比较麻烦,里面的话好歹还是经过了一些思考。IM上有一句每一句的谈话,大多数随便得让人感觉是废话。再加上这些年,IM都开发了“隐身”的功能,实在想不出来,大家都隐身在网上究竟有什么好处。
IM还是要用。尽管我不喜欢。
2007年7月28日星期六
朗朗的贝多芬协奏曲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Qt初步开发
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Qt的开发还是很有效率的,几个界面也有了雏形。但是,Qt的优缺点还是非常明显,让人很矛盾。
首先,Qt的开发库屏蔽了所有操作系统的东西。也就是说,使用Qt进行Windows GUI开发,你不需要知道任何的Windows API知识。当然,这么说似乎绝对了一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使用Qt开发对于学习操作系统本身的编程没有太大帮助。对于那些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这就像隔了一层玻璃,总让人感觉不是特别舒服。
第二个问题就是IDE的支持还是有一些问题。当然,Qt和Visual Studio的整合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但是在设计界面的时候常常有很多不能够确定的情况。有时候属性设置后,没有预览效果。或者是预览效果和实际运行效果无法一致。同时,Qt会为IDE生成大量的代码。这一方面减轻了开发人员的负担,但同时也给整个项目带来了很多隐患。事实上,有几次,我都是删掉了一些自动生成的代码后,才得到了我想要的结果。但是自动生成的代码会每次都出现,因此有时候代码的控制就成了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Qt的帮助支持不够好。当然,对于Qt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即使是我这样用惯了MSDN的人来说,Qt的API支持也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库来说,光有API的介绍还是不够的,最好能有一些简单的配套的例程。否则,我经常要把好几个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都翻个遍,才找得到想要的东西。
当然,Qt仍然是非常让人激动人心的。起码对于普通的C++开发来说,Qt完全让你的开发工作效率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卓越的跨平台性能,使人不得不选择它作为C++开发的重要工具。
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Ubuntu Linux
这一段时间开始使用Linux。主要是学习基本的使用方法,重点在于学习Linux下的开发。
以前安装的是Red Hat Linux 9.0,应该是一个经典的版本了。不过太多的功能没有自带,让我这种初学者很是抓狂。比较严重的是不能识别NTFS分区,KDE桌面和GNOME桌面居然还有不同步的现象。默认浏览器还是该死的Mozilla,等等。最终让我下了决心,换一个,尽管我才买了一本关于Red Hat Linux 9.0的书。
选用了流行的Ubuntu。安装的确非常方便。好处很多,我就不总结了。说一下不足的地方。
第一,表面上是一张CD的安装盘,但是要想开始工作,更新软件和下载其他软件包是肯定的。实际上,一张CD内居然没有包括所有的语言支持,驱动支持也非常有限。想想Windows XP一张光盘的内容,还是有一点敬佩微软。
第二,默认的中文支持还很不足。
第三,默认情况下居然没有开发环境,这让我非常吃惊,还要安装build-essential包,这简直不像Linux啊。
目前,打算跟着《Advanced Programming in the Unix Environment》走。然后再看看Qt4在Ubuntu下的开发。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SNC的岁月(十五,完)
学通社04级的一个成员在学校的校车上有过一次比较长的谈话,才得知其实学通社也在困惑我们困惑的问题,他们也 遇到了一些组织上的问题。从实际中来看,学通社也是一个技术性的组织,他们对于编辑软件的要求,甚至对于设计软件的要求和我们都有很类似的地方。然而,他 们突破了传统的形式,使得他们在北区能够得到了承认和获得了影响力。他们通过黑板报这一简单的形式,走出了仅仅依靠“北区瞭望”这一期刊的形式迅速在同学 中间建立其了自己的受众群。几乎每个同学在主楼门前都会驻足看每日的新闻。学通社比我们更有亲和力。王永懿说得好,“无意驻足晓天下”,学通社做到了我们 没做到的事情,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讽刺。
我还作为嘉宾参加了学通社搞的一次“校园媒体峰会”。会上有不少组织都呼吁校园学生媒体能够联合起来,发挥更大的学生力量。我也在台上即兴谈了一下 SNC关于和其他组织合作的想法,因为仅仅是我个人的发言,所以我也没敢说太多,而只是说一些展望。我们还没有到达能够建立合作的条件。最大的问题是,就 像请客一样,我们拿什么去参与校园媒体的合作呢?还是仅有的花样年华讨论区吗?
最后我想谈谈SNC的技术问题。本来,技术是SNC的实力和力量的体现,但是最后才谈到SNC的技术似乎有一些不应该。其实,也只有把一切都谈过之后,才能够有足够的精力来细细说说SNC的技术问题,因为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SNC的起步来自于网站的建设。从网站建设而言,98-2003左右都是一个启蒙的时期。其实,那个时代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使用简单的 ASP、SQL Server 2000和DreamWeaver就可以快速搞定一个构架并不复杂的网站。这一点从我最开始加入SNC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这一点。事实上,SNC也是这样 走向了第一个辉煌。花样年华讨论区和其一系列的网站包括后来的博客都是采用ASP技术外加SQL Server 2000架构。由于ASP的特性,这些网站大多数由一个或者两个核心成员独立开发完成,很少有团队运作的情况。这其实是和SNC长期宣扬的“项目制”并不 相符的。然而,情况在2003年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网站的开发技术日新月异,业余爱好者很快就被抛到了主流技术的脑后。ASP.net、JSP、 PHP到后来的Ruby On Rails或者Java三件套都向开发者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就不说熟练使用这些技术中的任何一项进行开发大型网站了,就是能够学会这些技术都有不小 的困难。在较为简单的ASP面前,03级SNC只有我、朱鑫算是熟练手,孙庆生能看懂和编辑一些代码,那么到了下面的技术呢,都需要学习的过程。而且03 以后已经慢慢到了团队开发的时代,单靠一个人进行网站开发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了。而SNC显然并没有跟上这样的脚步。04-05年,我带领北区的团队学习 ASP.net。不管选择是否正确,但是的确也有了一些小的成效,起码,一个团队正在形成,而且我们已经使用ASP.net在开始做一些东西了。然而,因 为效率的问题,团队的运作最后夭折。孙庆生后来还做过一个音乐盒,最后也不了了之,但是说明一个问题,个人时代早已经过去了。SNC要想再开发什么新东 西,没有团队运作,没有专业性学习,很难。
05年春,130人的北区SNC,能够进行开发工作的人不超过10个人。这10个人中还不包括才学习的新手。我个人是分身乏术。我要管理整个北区工 作,我要管理技术部工作,我还要带开发团队的开发进度,我还要进行培训,这实在是非常困难。我曾经建议在北区的时候,让余冠武担任技术部的部长,但是当 时,东区和齐老师都认为余冠武并不适合担任技术部的部长。尽管有心但力不足,北区缺乏工作机,缺乏专业书籍,缺乏培训,水平难有提高。
培训,曾经是我们寄予厚望的形式。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培训有着诸多难以运作的缺点。最大的问题是,谁去培训?当然是熟练的核心成员。可问题是,核心 成员的任务已经是比较重的了,我们怎么去要求这些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到SNC中呢?这势必会造成核心成员本末倒置,最终对学业荒废。从我安排和参与的培训来 看,参加培训的人觉得听不到太多的东西,而准备培训的人却又感到太累。有时候,我们过高估计了培训的效果。张卷益在北区的时候也搞过一些培训,但是本来张 卷益任务就多,更何况像平面设计这样的东西,泛泛讲一两次也没有太大的效果,最终03级的设计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而程序开发,则更不可能是一两次培训就 能解决的问题。更何况当年,我一个人要负责培训5-6个人进行网站开发,包括程序和页面设计,还有负责开发进度的把握和所有代码的检查,难度可想而知。最 后,我觉得,培训的形式如果没有更大的改善或者创新,那只能是一种过场。
SNC常常把技术挂在嘴边,但实际是,我们其实最缺乏的就是技术。如果技术没有问题,开发没有问题,SNC也许就是另外一付模样。
05年,我们从北区搬到了东区,开发工作反反复复,最终逐渐消沉下去。06年初,我离开了SNC。
写到这里,我也想给我的回忆画上一个句号,对于北区的SNC,我是熟悉的,因此我敢于写出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产物,相反这 些文字仅仅是我的感受层面的东西。我离开SNC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肯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五一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北区,又一次走进了地下室。现在的 SNC成员接待了我,当然,他们并不知道我是谁。但是,我看见了比当年多得多的工作机,也看到了和我自己当年一样激情的面庞。同时,我看见了当年亲手贴上 的标语,也看见了还在工作的服务器。这一切都勾起了我对往昔美好的回忆。然而,我非常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正在经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困惑,他们是不是也在 寻找着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来,过去的就过去了,没有必要说那么多。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在SNC的两年多时间是我非常宝贵的财富。实话说,我在SNC技术没有得到提 高,还错过了很多自己学习的机会,但是很多问题的思考让我有了宝贵的经验和看问题更多的出发点。我并不愿意回避任何问题,但我更不愿意回避任何反思问题的 机会。
我有一个同学在苏州的一个软件开发公司实习了一个多月,后来他把他公司的情况给我讲了一讲,我马上就意识到,那个公司遇到的很多问题正是当年SNC 在北区发展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很幸运,我比我那个同学提前知道了一个技术类组织发展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而这也促使我把我的经历回忆出来,自己重新梳理一 些思路,来思考那些和SNC无关的普遍性问题。
撰写回忆文章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争议。这也是正常的,没有人能够很平和地看待自己的过去。我自己也同样。我并不打算去客观评价过去的事情。事实上客 观从来就不存在。历史从来都是以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真相永远也无法看清。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这在所难免。我不是想抱怨什么,否则我也不可能持续写出这么 多文字。难听的话也许多了一些,难受的观点也许突出了一点,没有歌功颂德,没有赞赏和称道,不过的确出自肺腑之言。我不想仅仅说说,感谢谁谁谁,某某某如 何如何。最重要的是,这些曾经的人和事,你想过了吗?你有过解决方案吗?
两万字,到此结束。
愿SNC,努力前行。
(完)
2007年7月16日星期一
SNC的岁月(十四)
我和王永懿曾经谈过一次,当时他已经有了想退出的意思。我挽留他,一方面是觉得他的离开是SNC的一大损失,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是我自己工作的原因 让他没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那次其实王永懿也没有和我说出他的真是感受。当然这是从后来看出来的。我自己觉得非常不好受。一个组织的核心成员如果考虑离开 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组织对于他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了。
在05年的春季,我曾和齐老师一起组织了一个SNC核心成员的座谈会。我自己感觉,我和希望和核心成员多交流,同时我也希望让核心成员感到他们是一 个组织的主人这样的感觉。那次座谈会的还是很不错的,各个部03级和04级的成员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很明显能够感到大家对这个组织的关心和热爱。我 在一个本子上记下了大大小小30多个意见和建议,真的希望能够去把这些都实现。
然而,任何事情理想和现实都有一定的差距。
05年春季的时候,我有幸作为SNC的主任参加了不少学校各个学生组织管理层的一些交流活动。我这里也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我参加了好几次学生组织的主席会议。每次开会有校学生会的主席和几个副主席,然后就是各个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然后是学通社(学生新闻中心)的社长, SNC的主任。各种发言和介绍情况,SNC都是被安排在最后。不过的确,我每次也没有什么要讲的。各个组织都是以活动为主,而SNC又没有那么多活动,自 然也没有要说的。而且,各个组织想搞活动基本上也不会想到要让SNC进行配合,或者我们要做什么活动也不会和其他组织合作,特别是校学生会。慢慢和校学生 会主席也有了一些个人间的来往,发现其实外人根本就不了解SNC,甚至根本不知道SNC是到底干什么的。其实这个困惑不仅仅是这些外人,很多SNC的成员 自己都说不清楚。在主席会上,我常常感到无形的压力。每个组织的负责人都能够介绍好大一堆自己组织的活动和建设情况。学通社能够很自豪地说出他们的学生新 闻特快等产品的一些亮点。而我,不知道说什么。也许东区的人能够说出一些东西,但是作为北区的SNC,作为北区SNC的负责人,我很难说出一些实质性的东 西。还好,我在几个场合介绍了一下“烟花三月”,让别人感受到SNC还是在做一些事情的。当然,各个组织的负责人可能根本也没把我们的“烟花三月”放在眼 里,毕竟这种活动在同学中的影响还是不大的。
学通社本来是最有可能和我们有合作的组织,但是这种合作最终在当年没有建立起来。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想拿出我们的技术,学通社又舍不得他们 的内容平台。再说了,如果学通社和我们合作,新闻部怎么安排?很难说。但是学通社的种种活动又和我们有重复,比如那个学期,学通社也有一个征文活动,当 然,整个来说和“烟花三月”没法抗衡。但是我们又缺乏学通社那样的新闻团队。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学生社区,那么新闻团队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是和本 来就有这方面优势的学通社合作,还是继续我们的新闻部?两难。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
SNC的岁月(十三)
到这里我可能就要说说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了。05年春季我在北区主任任职期间,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尽管北区没有太多的开发任务,但是我仍然希望能够有一些项目拿给北区做。这个愿望当我成为了主任之后变得更加强烈,特别是04级的成员开始接手管理工作的时候。然而,现实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北区的技术能力的确又非常有限,很难做出一些像模像样的东西。
其实,这是一个悖论。
没有东西练手就没法提高。任何进步都是有一定代价的。当然,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去承受这种代价。从04-05年,再到06年,张卷益的设计水平始终是SNC最高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这也给了整个SNC沉重的负担。常常是一个项目,说是让03级的或是04级的练手,结果最后还是因为效果和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而又让张卷益多了一次练习的机会。从外人看,SNC的水平的确很高,但是,那仅仅代表了张卷益一个人。结果很简单,03级好几个真正有设计能力和激情的人得不到锻炼,最终他们也对SNC失去了信心。
很多人来SNC就是看重SNC这个平台,觉得能结交朋友,特别是想结交到技术上能够一起成长的朋友,能够在技术上提高。这个目的我们做了不少,但是却远远不够。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如果把任恬、张卷益的标准作为SNC的标准,那么我客观地讲,SNC每一届中可能很难有人能够达到。03届中现在没有,04届我离开的时候还没有,现在不知道。任恬和张卷益的成功当然有他们在SNC奋斗的原因,但是他们还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我这里不妨展开说一下。首先,任恬和张卷益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他们都不喜欢他们本身的专业。这就造成了他们都可以不怎么在专业上花时间,而能够在SNC和 设计上投入很大的精力。张卷益在北区的时候,常年在地下室,在东区的时候也是经常在办公室里。他们热爱自己的特长,最终有所成就,这个无可厚非。但是,我 们对待其他搞设计的成员,是不是也要这样要求他们呢?答案肯定是不是。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然而,如果年轻成员没法投入时间,没法花那么多精力,当然就没 法提高到一个层次,更何况在北区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项目拿给新成员练手,而让新成员自己寻找机会练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一个普通的新成员 来说,除非他们也选择和张卷益、任恬一样的道路,否则,他们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到达张卷益、任恬那样的程度。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说白了,那就是SNC仅仅是一个学生组织,都是由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而进行活动的一个组织。业余时间、业余精力,这两点似乎我们不愿意说出来。因为我们期望的是规范化、专业化。我们期望SNC发展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的模式。但是,那仅仅是期望。我们的现实是一个学生组织。同学们的劳动不计报酬,同学们是利用课余时间和精力(当然,关于报酬问题,我不想深说)来投入到SNC的活动中。
说这个意思就是,不能把张卷益、任恬以及某些SNC成员的作品,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水平当作是SNC的水平,当作是SNC的 标准。这一条我认为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一条看开,那么就北区就不可能没有练手的机会。其实,学校教务处的网站又有多么好呢?不管是界面还是程序都仅仅叫做 “完成了功能”,但是,那又怎样?无数的同学老师都在使用着!使用就是胜利!我们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是觉得做的不好别人说了自己没面子吗?还是觉 得领导以前看了SNC做的怎样了,现在水平降下来了不好交待?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广播站有一个活动需要网络支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广播站搞的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关注到SNC。这对于北区SNC的生存环境是一种软条件下的改善。其次,也是给北区的开发团队一次练习的机会。同时,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和广播站的管理人员一次沟通的机会。事实上,05年的春季,我非常期望能够让SNC从地下室走出去,能够和更多的组织建立联系,能够和更多的同学交流。关于这点,我想后面再仔细说。那次我组织了王永懿、王健、王琪、孙庆生和我自己进行了那个广播站网站的开发。注意,那个网站是采用的ASP.net,当时我们大家都处于学习的阶段。整个网站最后做出来以后,我首先叫了广播站的站长和他们的好几个负责人来看,他们都非常满意。而那几个SNC的成员也很高兴,至少是我们的劳动和努力让其他人看见了,SNC以外的人终于走进了地下室和我们进行了交流。
然而,东区当时并不支持这个网站的建设。首先,张卷益告诉我,东区的意思是那个界面太难看,需要改。其次,这个网站不能挂在花样年华下的任何地方,甚至不能弹出窗口,只能我们自己挂在北区,采用IP地址访问。关于这件事情,我唯一一次和张卷益吵了一架。电话两端,张卷益认为我不理解东区的苦衷。而我觉得如果这次这个网站没法挂出去,广播站的人会怎么看待我们的服务,我的成员会怎么对待今后的工作?
东区的苦衷是这样的。当时,基建处好像想让东区帮忙做一个网站。但是当时东区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答应。而张卷益给我的解释是,如果那个时候挂一个广播站的网站出去,怎么给基建处交待?
SNC那么多电脑,东区北区都是如此,电费如此之大,基建处肯定是给了我们很大支持的。现在基建处想做一个网站,我们如果都不做,或者说明明说了不能做结果那段时间却做了一个另外的网站,SNC以后的生存问题如何计算?
这是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我逐渐了解了这面的东西。那就是从学校的眼光看SNC。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学校的眼光,我必须知道,我必须去理解东区的决策。但是,我却不能给北区的成员说!我不能告诉他们我们要如何如何给基建处面子,给我们自己台阶下。我不能告诉他们SNC的 生存其实很不易。这不是我一个主任应该做的。在他们面前,我应该是撑起一片尽可能大的天地,让他们去发展。这也就是矛盾的所在。从东区看,我显得幼稚,不 能最大限度“少惹麻烦”,没有深入理解东区的意图。从北区看,我又没能为成员争取到他们想要的环境,显得无能。实际上,作为主任,在开发、管理等一系列问 题上的决定权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我只能尽可能地让底下的成员有事情做,还想做事情。
2007年7月13日星期五
SNC的岁月(十二)
04级的副部竞选有了一些改变。在04级竞选之前,各个部已经推选出了自己的副部人选,而部长和齐老师也渐渐有了一些眉目。技术部的副部人选主要集 中在陈承松、陈申这两个人身上。当时的原则是这样的,要有一个主要负责的,有一个管开发的,还有一个管设计的。这样技术部就有三个人选,办公室有两个人 选,新闻部有两个人选,宣传部有两个人选,市场部有两个人选。而不设主任助理这个竞选岗位。后来,在我离开北区之后,北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主任。
竞选过程本来是波澜不惊的,但还是有不少细节值得总结。有不少候选人可能知道我们其实已经定好了人选,所以有一些等不及。当然,这种心情也可以理 解,但是仍然让我们感到有一些意外。郭汉东当时在竞选的时候过于放松了,一下子就惹得了不少部长和齐老师的反感。郭汉东的能力我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当时 包括夏冰在内的好几个部长都觉得郭汉东太过于圆滑。倒是办公室的车君,能力和魄力都让我感到很不错。技术部又是最麻烦的部门。陈承松本来是技术部的不二人 选。但是经过考察发现,陈承松并不特别适合做那种领导人才。倒是李熠熠讲话还有一些魄力。但是李熠熠平时又不太合群,再加上一个小女生,很难说在以男生为 主的技术部能够服众。齐老师和好多部长都不太肯定是否要选李熠熠。但是04级当时的情况下,搞设计的似乎就这么一个人。陈申也有和李熠熠相同的问题,太腼 腆。
不过总算不错的事情是,04级的副部没有出什么问题。只是最终没看出谁能够接任我主任这个职位。所以,最终没有选出主任助理。2007年7月10日星期二
SNC的岁月(十一)
春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副部竞选。其实说是竞选,主要还是根据各个部的部长的意思进行合理地选择。在这里我就多说几句关于副部竞选的问题,顺便也说说关于SNC管理层的问题。
SNC的管理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东区和北区。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分开的。北区的管理主要是指导老师、主任和各部部长、副部长组成。当时,指导老师是 齐菲老师,主任是我,办公室部长是邵婷,宣传部部长是杨亮,市场部部长是郑柳青,新闻部部长是夏冰。这个阵容从理论上讲是我们03级最好的团队了。但是因 为04年副部竞选的一些事情,闹得整个团队的效率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技术部副部朱鑫因为和我的一些想法有分歧,长期不参加例会,也不参与技术部日常的管理工作。他单独和齐老师、杜老师以及东区的一些成员联系, 游离在整个北区组织之外。我对此一直很有意见,因为技术部的工作一直是最需要人手的,但是他一点都不参与其中,同时还对整个组织的发展指手画脚,这的确有 一些没有道理。04年秋的时候,他自己把新纳新的一批成员单独组成了一个小组。关于这个,我和齐老师都默许了。因为只要对整个SNC有益,任何的特殊情况 我们都是允许的。然而,这个小组最终也仅仅运作了一个学期。而且这七八个人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事实证明,这样的运作方式,对于技术部是很不好的。很 多成员不清楚那个小组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他们那些人能够游离在组织之外?而朱鑫不参加例会,不参加日常管理工作,也给本该很严肃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 不确定因素。事实上,后来有多位副部长都开始借用各种借口,来拒绝例会和日常工作。这使得SNC的管理团队只能运行一半的功效。
新闻部的王诗阅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同学,更是一位很直爽的同学。老实说,王诗阅的作风有时候的确有一些懒散,但是他的个人能力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但是,最终王诗阅在新闻部没有继续待下去,使得新闻部的工作完全落在了夏冰的头上。王诗阅在视频方面还是比较有才华的,至少当年他相当有热情和兴趣去做。 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硬件设备,而且即便是有硬件条件,我们也没有相应的采编团队。最终,05年春,王诗阅离开了。
市场部的情况更加复杂。首先,市场部来自于以前的外联部。我估计,当初设置外联部是因为几乎学校所有的组织,从正规的学生组织到非官方的学生社团, 都有外联部。但是SNC的外联部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不怎么成功的拉外联活动之后,最终改革成为了市场部。我说“不怎么成功”的拉外联活动是因为我因为郑柳青 的缘故,还是对当初外联部的工作有了比其他SNC技术成员更多的了解。外联部的确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也拉来了不少赞助。可是东区当时并不赞成去拉赞助,甚 至说不需要去拉赞助。当时我真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既然不需要赞助,既然不需要外联,干嘛还要设置一个外联部?当然,扭捏之后,04年春季,外联部改成了 市场部。
外联部原本有一个部长,是陈雨婷。当时,郑柳青、赵照、崔芳瑾、何永焕都是外联部的。04年副部竞选的时候,郑柳青、何永焕是竞选市场部副部长,赵 照和崔芳瑾是竞选北区主任助理(也就是以后的主任)。结果最后的格局是,我成为了主任(并没有经过主任助理这个阶段),而郑柳青成为了市场部部长,赵照、 崔芳瑾和何永焕一并成为了市场部副部长。从结果上看,这样是非常有问题的。首先,赵照和崔芳瑾两人的工作激情被严重打击。其次,市场部,就出现了有三个副 部长和一个部长的情况,到了05年春季,加上大一刚刚提拔上来的两个副部长,就出现了多达五个副部长的格局!而市场部最多的时候人数也不过二十人。大多数 情况下,市场部的核心成员不到七八人。那么,那么多副部长,成员究竟听谁的?究竟每个副部长分管什么工作?后面的情况也验证了,04年的副部安排直接导致 了04年到05年北区市场部工作的困难。
其实,赵照、崔芳瑾、何永焕完全可以有其他的配备方式。抛开个人成见,崔芳瑾、何永焕、赵照的工作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三个人都是SNC2003级 的元老成员。赵照如果放到办公室和邵婷一起工作,也许很能发挥他的日常工作能力。崔芳瑾可以和我一起搭档,形成我主管技术和组织内部,她主管外联(和其他 组织)工作的格局,一定能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而何永焕和郑柳青两个人就能把市场部的工作做好。当年把他们三个人冷处理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更何 况,04年到05年,办公室没有副部长!一个部门没有副部长,另一个部门有三个,这是多么不合理。很遗憾,当年我在没有成为主任的时候,这种格局已经形 成,管理工作的困难没办法很快解决。2007年7月8日星期日
SNC的岁月(十)
05年一开春,我提前两三天到了北区。张卷益就要搬到东区去,抓住最后的机会和他谈论一下。这里就多说张卷益两句。张卷益非常有才华,不仅仅是平面 设计方面,一直感觉他很有想法,虽说有时候有一些无所谓的样子,但是骨子里还是很认真很积极的一个人。我和他的接触并不是特别多,但仍然把他当作一个朋 友。前不仅离校前还专门见了他一面,给我很多启发。当时我在技术部的管理和整个SNC的发展方面和他有过很多次讨论。
张卷益又和我探讨了一些关于网络社区的开发问题,还有一些如何和齐老师一起合作的事情。当天下午,我和余冠武去地下室把清洁打扫了,从那次我才知道地下室居然长期没有清洁用具。看来,一个组织的建设要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我也逐渐进入角色起来。
那天晚上齐老师聚集所有部长到她办公室开会,我个人作为主任进行了第一次讲话,主要还是想部长们都有主人翁意识。后来我慢慢发现,SNC的部长结构和组织也有一些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整个组织的效率。
那个学期一开始的工作仍然是纳新。纳新计划在纳新前一个星期就和齐老师进行了讨论,似乎很周全。但是执行起来还是出现了很多差错。
首先,前期宣传还是很不到位。我们发送了传单,但是事后发现,这样的传单可能起到的效果并不大。我们也画了宣传海报,但是海报本身的质量并不高,在主楼门口很难引起同学的注意,特别是在一大堆学通社的新闻黑板之间。
纳新的场面也是很混乱。有一些部部长没有到,就只有一些老成员在那里纳新。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各个部的纳新题目基本上都是事先已经通过部长会想好了的。这样在纳新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春季的纳新没有招多少人。整个组织的人数已经到了130人之多。
我陆续参加了每个部的例会。办公室邵婷组织得不错,工作还算是有条不紊。问题在于电子化,如何把很多日常工作规范化。宣传部的工作比较忙,任何活动 的海报都需要他们绘制。当然,要求所有的海报都是印刷海报是不现实的。宣传部还没有那个技术水平。事实上,整个SNC都还没有那个水平。新闻部人数并不 多,开始说要做视频新闻,但是后来又放弃了。加上那个学期主要任务是“烟花三月”,所以新闻部主要扑到烟花三月上去了。市场部的问题很多。首先,市场部本 身就存在定位问题。再加上部长和副部长之间的一些隔阂和矛盾,所以整个运作效率并不是很高。当然,市场部在那两个学期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包括电子杂 志,这些都是好现象。也为SNC扩宽了思路和影响力。2007年7月7日星期六
SNC的岁月(九)
最大的问题还是,北区没有任何项目可做。没有实际的项目就没法调动成员的激情和士气。开发和设计的成员没法参与到项目中,没法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同学 们所使用,自然也就没有更大的动力去提高自己的技术。当然,这是问题的一方面。我后面会说明,我是怎么认识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的。但当时,我对于北区没有任 何网站开发项目十分困惑和不解。一方面,我希望为成员们争取到实在的项目。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小组迅速提升成员的能力,从而让SNC的产品有 一个很高的水平和质量。但实际上,两方面一时都很难做到。
04年秋,SNC也作为学校教学评估的一个前沿阵地,让我第一次体会了另一面的SNC。首先,每天早上我都要跑到地下室开门,让党员同学使用地下室 那几台破旧的电脑上网在花样年华和胜古朝阳上面发贴。其次,除了技术部,几乎每个部都会要求成员去论坛“灌水”。而技术部则承担了修改和制作展板的工作。 有一次,似乎王琪和王永懿等几个人就反复修改了上百个展板。而我也参与了修改学工办网站新闻和一些页面的工作。
尽管我认为这些工作表面上都十分可笑,很多成员也不理解。但是当后来我走上了更高的位置后我才发现,这也是一种无奈。SNC的生存始终在学校和学生 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没有学校的支持,SNC根本不可能发展。学校的任务、学校的想法不管多么不合理,不管多么不情愿,都必须完成。这是争取进一步发展空间 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策略。老实说,从那时起,我逐渐开始去思考SNC的定位问题。
当然,当年不可能能够一下看到所有的方面,我仅仅还是希望技术部的工作有起色。
12月份,我被提升为北区SNC的主任,并且兼任了技术部部长的职务。
那是一个晚上,齐老师先发短信给我,让我去办公室一下。我其实立刻就意识到了找我的目的。齐老师问我是不是很意外,当然我没法说意外或者不意外,第 一,我个人对技术应该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二,我自己对于管理工作应该说还是有一些经验。那个学期一开始,我就开始留意其他部的一些运作情况,逐步对整 个北区的SNC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那个晚上,谢娜和齐老师对我谈的话不多,但是我能感到她们对我的希望,也能够感到杜老师对我的希望和支持。事实上,以前我见到谢娜的时候,她都是扳 着一副面孔,但是那天,我第一次看见谢娜很学生模样地笑了出来。我感到了身上的重任。当时的北区的SNC已经有了将近100人的规模,和我最初加入的那个 组织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明显的变化。
尽管对于我来说,后面的路走得并不顺利,但是我仍然认为我个人还是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在后来的一个部长会上,齐菲老师把对我的任命介绍给了大家。但是我正式走上主任工作的岗位还是05年的春季。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SNC的岁月(八)
对于技术部的工作,我把成员分成了若干组,主要有开发组、设计组、Xware组、Linux小组、C#学习小组和FTP小组。开发组由王琪负责、设计组和FTP小组由王永懿负责、Xware组由曹宇负责、Linux小组由陈承松负责、C#学习小组由蒋振宗负责。
对于当时为什么这样分组,其实有很多原因。首先,尽管实际上的工作并不多,但是人员比较多以后,不能让成员都闲着,所以必须给成员安排任务,让他们 能够学到一些东西。开发和设计工作就不说了,Xware小组逐渐成为SNC在北区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所以这一块肯定要做好。FTP也是普通同学能够感受 到SNC存在的证据,因此对于FTP也要重视起来。而Linux组是从我开始增加的。虽然我本人对于Linux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是凭着对计算机业界的喜 爱,深深感到Linux的学习肯定是有必要的。马晓辉曾经在一台机器上安装了Linux系统,但是使用的人寥寥无几。我决定启动Linux学习小组来强制 性学习Linux。C#学习小组可以说是我个人愿望的体现。到2004年的时候,利用纯ASP技术来构建网站已经逐步被时代所淘汰。当时的情况是,计划中 的庞大的学生社区网站肯定不能够再利用ASP来进行构架了,那么选取一个替代品成为了当务之急。我选择了ASP.net,而作为.NET的核心语言C#自 然成为了学习的首选。关于这点,我后面还要详细阐述。
表面上红红火火的工作开展起来了。我和余冠武每周都忙得不可开交。余冠武主要负责服务器的维护和Xware小组的运作。余冠武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在马晓辉到东区去之前曾经告诉我,他曾经每周都布置一些东西让余冠武学习,而余冠武都把这些东西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同时还把自己学到东西也记在那个小本子 上。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觉得余冠武大咧咧的,但是我一直都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才。Xware小组的运作当时算是技术部中亮点。每周都有很多台笔记本 电脑来地下室维修。尽管王永懿后来抱怨,有人只介绍自己的同学来维修,但不管怎么样,Xware还是为SNC赢得了一些赞扬和影响度。当然,光靠一个 Xware是不够的。
Linux小组的情况还算可以。陈承松进步很快,那个小组里面有好些人一开始对Linux一窍不通,比如刘国庆。但是很快,他们就进站到了学习利用 Linux架设服务器的地步,让我很高兴。C#小组进展缓慢,大多数人对于编程的概念十分模糊,蒋振宗一个人倒是进步很快。FTP的工作自从交给王永懿以 后,我是非常满意的。软件和电影的更新速度自不用说,分类也进行了整理。
那个学期开始,因为技术部日常的管理工作,我就很难再有时间来进行开发了。再加上那个学期迎教学评估,学校额外的任务又空前的多,因此,根本不可能 有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开发工作。在大一下期的时候,我还参加了两个网站的开发工作:北区工作网和“我的网络舞台”网站。北区工作网是我负责一部分,朱鑫负责 一部分,最后由我把所有的功能统领起来。在这里我不好妄加评论朱鑫的工作,只是我最后的时候基本上把整个代码都重写了一遍,才让整个网站运行起来。整个北 区工作网的代码极其简陋,没有任何的安全保护措施。不是我不想做得更好,只是时间上根本没法过多思考。后来有人曾经攻击过北区工作网,这也难怪了。当然我 没法逃脱我自己的责任。后来那套北区工作网不知道还在使用没有,总之,我相信很少有人喜欢去碰那堆凌乱的代码了。“我的网络舞台”的网站更加让我无奈。首 先那是一个SNC的活动,但是居然很多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技术部只有我和王健两个人参与其中,又是熬夜紧赶慢赶,终于勉强把网站挂上去。从我 知道的开始,SNC的网站建设基本都是靠个人的力量。还是我前面所说的个人英雄主义。很多网站真正能够去修改的人一旦离开SNC,那套网站的更新和扩展也 就宣告结束。
虽然地下室的人丁兴旺起来,虽然技术部的工作似乎有条不紊,但是我还是深深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存在的隐患。
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SNC的岁月(七)
过了两三天的纳新让我们还是有一丝欣慰。我们和学通社似乎巧合在同一个楼层进行纳新。我发现到SNC报名和参加面试的同学数目要比去学通社多很多。当然,人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那次纳新之后SNC在北区的人员一下扩张了好几倍,这就使得我们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那次纳新的过程中,我、余冠武和朱鑫关于如何选拔新成员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张卷益虽然是技术部部长(网络部在04年秋季之后改成为技术部),但他当时已经没有负责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关于纳新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朱鑫的意思是,希望能够维持一个比较小的团队,或者叫做精英化,期望能够建立小而精的开发团队。我主张建立一个人数比较多的技术部,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并且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余冠武没有明确发表看法。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和朱鑫的观点都没有根本的错误。朱鑫的观点很适合创业团队,同时,小而精的团队的确利于管理和发展。而我当时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无 奈。因为SNC每年都有不少人退出,到了东区以后可能就剩不了多少人。假如在大一纳新的时候技术部就没有招进足够多的人数,很难保证到东区以后还能剩下几 个人。而东区的工作说容易很容易,说困难也很困难。要想到了东区以后有一个小而精的团队,在北区就一定要比东区的人数多一倍,否则很难保证到了东区的人力 资源。当然,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强词夺理。现在看来,人数多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管理首先就跟不上。而且一小群人无所事事总比一大群人无所事事要好控制地 多。
当时我们还讨论除了第三种路线,就是吸收比较少的人进入SNC,然后把更多的人留在一个类似俱乐部的二级组织里,然后俱乐部里如果发现了突出人才就把他们 再吸收进SNC。这种方案的最大问题就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高。我们对自己组织内部的管理都很难把握好,更不要说还要去管理一个二级组织了。最终这个方案 没有施行。
04年的纳新中涌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才,如陈承松、蒋振宗、陈申、郭汉东等,我感到SNC一定能够上一个台阶。
然而纳新的结果就是朱鑫直接退出了技术部日常的管理工作,甚至连部长会也不参加了,而与东区依靠个人关系单独联系。同时,朱鑫还在新成员里选了大概七八个人,组成了一个他单独联系的小组搞开发工作。虽然有着分裂技术部的感觉,但是我和齐老师还是默认了这样的方式。
2007年7月4日星期三
SNC的岁月(五)
04年春季的工作因为没有指导老师,因此很凌乱。每周日部长会议也显得十分散漫。经常是在一个教室里,大家有说有笑。没有效率一晚上时间就过去了。东区常常要求开视频会议,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时大家都有一些心灰意冷,关键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技术水平没有机会提高,反而不断消磨着意志。没有活动,没有项目。SNC就这样默默得挣扎着。
04年的时候地下室条件十分有限,工作机只有三台,而且基本上任何软件都运行不了。工作开展主要还是靠同学自己的电脑。潘腾飞、王永懿、张卷益、马晓辉都把电脑搬到了地下室,这样地下室才显得有了一些生气。
曾经,我和马晓辉、张卷益等人和谢娜好好谈过一次,但是感觉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首先,SNC究竟是一个技术性组织,还是一个内容性组织,抑或两者都是?可问题是,SNC的技术老上不去,特别是北区,成员们的提高太慢。内容也做不出来,相比学通社,SNC的新闻根本没法做。一般的校园新闻,我们没有采访队伍,编写能力也非常一般。而要是做校外新闻,内容的选编又成了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想把视频新闻作为一个亮点来做,但是硬件的条件限制又使得这个想法成为了泡影。
第二个问题就是SNC究竟需不需要搞活动?张卷益的意思可能和东区的指导意见是相一致的,那就是尽量少搞一些活动,尽量搞和网络,和花样年华有关的活动。这一点无可厚非。可问题接着就来了,花样年华长期就只是一个讨论区,而北区没有更改花样年华程序的权利,也没有对花样年华版面进行调整的权利。论坛的管理是另外的一部分内容。北区很难搞和花样年华有关的活动。事实上,北区网络环境的限制,特别是04年,还比较少人拥有笔记本的时候,任何和网络有关的活动都显得有一些不太现实。但是活动的矛盾就在于,在北区一个组织没有任何活动,那么这个组织在同学和辅导员心中就没有太多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不可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
第三个问题就是SNC北区的人员越来越多,管理很成问题。北区地下室条件有限,不可能指望通过工作机来提高SNC成员的水平。而因为人员比较多,所以很难说每一个人都是对技术充满了激情的人。至少我在SNC的那么几年的时间里,很难看到对技术很钻研的人。其他几个部的问题当时我还不是很清楚。网络部的人员管理就是十分混乱的。成员因为没法得到应有的锻炼,很难形成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意志都比较消沉,包括李波和张卷益。
这三个问题当时我们一起讨论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结果。后来,当我到了管理职务的时候,仍然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而奋斗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北区的SNC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SNC的岁月(四)
小团队的解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实际上,当时大家都没有做过像样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法定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最初,李波和张卷益想通过参加Flash大赛的方式来启动团队,但是这个想法我、朱鑫和孙俊峰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后来,又开始商量如何接网站的活儿,完全是空谈,大家都非常理想化。最终是没有任何动作,小团队也就没有生息了。
2004年春季,SNC新一届的副部长竞选产生。我、朱鑫、余冠武当上了网络部的副部长。我还能清晰地记得任恬当时问我的技术问题以及会后胡竞之对我单独寄语,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后来的工作中有所突破。
04年春季的工作仍然没有太多进展,一方面北区没有太多的工作可言,另一方面,技术人手相当缺乏。春季纳新的时候,网络部来了曹宇、王维翊、陈洋、万宋莹、王周超等人,人丁渐渐兴旺起来。我听同学说,计科03级5班的王琪技术水平还不错,不过没有进入SNC,我又主动邀请王琪让他加入了SNC。
人员增多首先对管理上带来了问题。首先,北区基本没有构建网站的任务,因此很难有项目让大家得到锻炼。这样技术水平提高得过于缓慢。事实上,北区只有少量的人能够接触到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比如王永懿。关于王永懿,我想多说几句。他是一个典型的东北人,却有着南方人一般细腻的感情和工作态度。王永懿当时主要是做一些页面设计和平面设计的工作,相比有一些成员完全被动,我亲眼看见他从每一个小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而成长起来。同时,王永懿一直是一个爱思考有着独立见解的人。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他博客上关于SNC的见解,非常中肯。
日常的工作还是比较混乱,地下室虽然人挺多,但仍然不见做出了多少东西。当时大二的马晓辉决定开始一个叫“Xware”的服务,专门为同学维修电脑,主要是笔记本电脑。这个服务成为了那个学期工作的亮点,同时也成为了SNC在北区存在的某种标志。
SNC的岁月(三)
2003年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很能够去了解自身的生存状态。一方面,各个学生会的活动非常多,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迫使我们也希望通过活动来获得同学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又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北区当时的发展还有一个困境,那就是SNC在北区没有指导老师。虽然杜老师负责整个SNC的指导工作,但是北区毕竟天高皇帝远,很多东西都不是想像的那样。没有一个指导老师,SNC就像一个没有妈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具体的事情就更加难以实施。
秋季网络部的工作主要是开发北区工作网和修改学工办网站。潘腾飞负责了修改学工办网站,而另一位才加入的新的大二成员负责开发北区工作网。其他部门的工作当时我还接触得比较少。外联部似乎主要工作放在了拉赞助的事情上,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003年秋季SNC最大的收获就是“花样年华”讨论区的发布。当时我并不在北功厅发布现场,而是在九楼机房,不过很遗憾,正在我热情地给其他同学介绍如何登录“花样年华”的时间里,“花样年华”的服务器一直处于HTTP 500的状态中。可能是同时的连结数超过了最高值。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花样年华”讨论区是到目前为止SNC最成功的产品,“花样年华”带给了SNC成就和自豪,同时也给SNC带来了深重的包袱。
整个学期SNC的工作都并不是太多。我、李波、张卷益、朱鑫和孙俊峰常常聚集在一起畅想。尽管当时大家的技术水平都非常有限,但还是大家难免会有很多美丽并且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憧憬。我们私下形成了一个小的团队,希望通过团队的运作来逐渐发展,就像很多创业团队一样。我们周末会很早就来到地下室,我们平时也在食堂进行讨论,勾画着我们的未来。特别是对于“花样年华”讨论区以及要建造的社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想法,都有一套理论。后来好几年关于“花样年华”的讨论都没有逃出最初的很多构想。但是,也正像我们仅仅是在食堂和地下室进行讨论一样,“花样年华”的很多构想仅仅停留在了空想的阶段。
这个小团队并没有生存太长时间。
SNC的岁月(六)
在04年春季最末的一段时间里,李波终于离开了SNC,还有王子华。当然,有种种理由说明李波和王子华都是因为和杜老师产生了冲突而离 开了SNC。但是我仍然感到李波的离开并没有那么简单。李波的离开实际是因为不满当时无所事事或者提高不快或者没有项目可做的环境。而不是因为他和杜老师 可能有的矛盾。尽管最近我从张卷益的口中打听到李波的近况不太如意,但是当年我仍然觉得李波还是对SNC充满了激情的。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其 实我曾经听马晓辉说过,张卷益和杜老师也产生过矛盾,但是最终张卷益还是在SNC里留了下来。然而当年,张卷益曾经给我说,李波退出他也就退出。
李波走后,陆陆续续大二的又走了好几个人。我也十分犹豫。
转眼暑假来临了。SNC的暑假培训拉开了序幕。
对于暑期培训,东区是相当重视的,杜老师对于暑期培训也是寄予厚望,每年都如此。为什么会对暑假的培训有很高的期望呢?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暑期是同学相对能够集中的一个时期。平时大家都没法集中工作。到了暑假就可以集中到东区进行开发和其他的工作。因为东区的环境要 好得多。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优势。事实上,硬件条件的确是一个制约因素,但是人的因素更是一个关键。而我们在这方面却没有过多去思考。也许,我们 没有条件去思考关于人的问题。
第二,花样年华就是在暑期开发成功的。所以,SNC对于暑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暑期应该是出成果的时间。可多年后我们发现,仅仅把希望寄托在暑期,显得有一些过于理想化了。
第三,北区平时的管理可能比较混乱,而杜老师没法在平时对北区进行当面的管理,所以,暑假把北区主要成员调到东区进行统一管理可以让杜老师和东区的成员对北区的成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加强管理。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似乎北区的问题还是应该放在北区解决。
大一那个暑假我没有去东区,尽管杜老师点名让我过去,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去。各个部好几十人前往东区进行培训,有技术性的,有管理性的。 最终的成效,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在04年秋季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显著的差别。直到05年我参加了东区的暑期培训之后,我才知道了东区的培训是怎 么一回事情。
04年的秋季,02级的好些人去了东区,比如孙俊峰、马晓辉。东区02级仅仅剩下了张卷益、谢娜、高娟娟和陈宇婷。那个学期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北区的SNC有了自己的指导老师——齐菲老师。
第一次见到齐菲老师是在04年春季,东区SNC成员来到北区搞联欢,齐菲被杜老师介绍给大家。当时我们还不清楚齐菲究竟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其实齐菲当年应该是报送了辅导员,到北区工作,就和现在的高娟娟是一样的。
齐老师来北区以后,北区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工作效率明显上升,士气也得到了提升。各个部门开始恢复运作起来。这些都是04年秋季的好事情。
然而,04年秋季的一些工作也暴露出了我们作为一个学生组织还缺乏相当的经验,我们还很年轻。
每年的秋季是纳新的最重要的时期。因为每年的大一新生是一个最重要的纳新来源。大一新生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生组织今后一两年的发展和走 向。然而,秋季的纳新又是竞争最激烈的。首先,学生会的纳新就吸引了大多数同学的目光。更不要说校级学生会、院级学生会的两重设置常常就把大一新生弄晕, 让他们不知道从属关系。而学通社、勤工助学中心,还有几十个社团都几乎在同一时间纳新。SNC要想争夺到优秀的人才着实需要努力。
同时,很多大一新生可能会根据大二的师兄师姐那里打听什么样的组织有号召力,有发展前途。而在北区那样的环境下,缺乏活动缺乏基础的SNC无疑显得 非常单薄。很多年,大一的同学都不清楚SNC和“网络协会”的区别,而因为种种原因,SNC的名声甚至还没有网络协会在同学中的名声大。这给我们的纳新工 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最开始的纳新准备工作似乎还比较顺利。但是很快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所谓的“SNC展示”的类似于晚会的东西上。为此,我们借了北 功厅。但是非常不凑巧的是,展示的那天刚好是校学生会纳新的日子,所以来我们晚会的人寥寥无几。偌大一个北功厅还有很多是我们自己的成员前来助阵的。让人 看得心寒。虽然底下没几个人,但是我们仍然按时开始了我们的晚会,各个部长介绍工作,还有SNC经典的视频。
我和余冠武把音箱放到了北功厅外,希望能够吸引一些人来北功厅,当然,最终收获甚微。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SNC的岁月(二)
首先,SNC是一个校级组织,是学工办直属的一个学生组织。学工办下属团委,团委管理学生会的事务。所以,从这个层次意义上来说,SNC绝对是一个应该比学生会更加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组织。但事实上,SNC的各项工作开展都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北区。
北区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首先,宿舍没有网络,需要上网的人有三种途径:学校机房、主楼和阶梯教室、网吧。学校机房的机器因为种种原因虽然仍然能够吸引不少的人,但是到学校机房的人可能更愿意选择看新闻、聊天,特别是因为北区相对是一个比较闭塞的环境,同学希望了解最新的各种信息。主楼上网的同学尽管这几年不断增加,但是仍然代表着少数人群。这些人在2003年则更是稀少。大多数也都是快速获取各种资源,当然还有不少人看电影,玩儿游戏。而去网吧的人除非是特殊情况 ,一般都是玩儿游戏。这三种上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很难有人会利用宝贵的上网时间去看北化的信息。特别在当时,很多教务处的通知都不是通过网络发布的,所以,就更少有人关心学校的信息。花样年华论坛在北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至少是在2003年-2005年的时期内是这样的。
说这些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SNC的服务和产品赖以生存的网络环境,在北区是很不理想,甚至在2003年左右的时候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平台、我们的服务根本没法直接和同学接触,所以这才带来了种种困惑和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
2007年6月28日星期四
SNC的岁月(一)
曾经几次想把SNC的岁月写下,但终于还是没有动笔,一来可能会牵扯到很多个人的情感,二则有一些东西还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更加释怀。
现在离别的脚步逐渐逼近,我最终还是打算把SNC的日子写下来,让我和关心SNC的人一起去回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注:
这篇文章仅仅是我个人对SNC岁月的回忆录,并不代表任何学生网络中心官方的观点,因此希望读者能够把我的观点和学生网络中心的观点区分开。
对待同一件事情,因为出发点、立场不同,态度也许就会迥然不同。虽然往事如烟,但是也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
我尽量保持客观,但是仍然希望包含我个人的感情。
最重要的一点,我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本文中出现的人名全部采用真名。
在看我的文章之前,也许你可以先看看我很欣赏的一组关于SNC的文章:
Something about SNC (1) http://www.pureblue.cn/blog/article.asp?id=23
Something about SNC (2) http://www.pureblue.cn/blog/article.asp?id=25
Something about SNC (3) http://www.pureblue.cn/blog/article.asp?id=39
Something about SNC (4) http://www.pureblue.cn/blog/article.asp?id=133
这组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问题我相信现在仍然存在。
感谢Eric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我曾经的工作,尽管我会在我的文章中说说我的看法,但是他的批评是中肯的,客观的。
我是2003年9月加入学生网络中心(SNC)的,当时我刚刚踏进大学的大门。
参加SNC的面试还让我历历在目。当时SNC的面试非常火爆。我领取了一张小单子,问门口的工作人员,哪个部门现在马上能够面试,回答说如果要面试网络部(技术部的前身),当天是肯定没戏了。为了在当天就能有面试的机会,我在报名的小单子上填写了“办公室”。
很快我就进入了面试的教室,面试我的人是杨圆和高娟娟(似乎是,我记不太清楚了)。才问了我两句,就说“你是不是投错了?你应该去网络部。”,她们立刻就把我转到了网络部的面试桌前。我就是靠这样有一丝“不光彩”的办法,在那天获得了面试网络部的机会。
面试我的是张卷益和李波。李波当时是网络部的部长。李波问我有没有网站开发的经验,是否熟悉ASP,当他们得知我由自己的网站的时候,显得有一些吃惊(2003年的时候,这样的情况还是不多见的,特别是整个网站的都是我自己写的)。他们马上就用笔记本电脑查找到了我的网站。李波问我是使用的什么数据库,并且告诉我要多了解SQL Server,因为以后的开发可能都在SQL Server上进行。面试就这样通过了。
大概在一个星期内,我们新成员就进入了学生网络中心,从此开始了我SNC的岁月。
在那个周末,我们新成员与SNC的指导老师在北区的地下室里见面了,我们认识了杜昌顺老师。那次同来的还有刘蔚和孙震。其实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指导老师是刘蔚,可能因为刘蔚看上去有点偏老,而且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杜老师并没有讲话。
那次开会给我们网络部新成员安排了一个小项目:课表查询系统。其实就是考验我们是否能够团队协作和考查我们的技术功底。我被任命为这个小项目的组长。
在这次会上,杜老师问了我一个到现在为止都令我印象相当深刻的问题:“写一套新闻系统需要多长的时间?”当时我显得很犹豫。
新成员里有一位大二(当时)的同学叫孙俊峰,和一位和我同级的同学叫朱鑫对程序开发很感兴趣,于是我决定我们三个人进行程序开发,而大一的王健、陈健和大二的潘腾飞进行界面开发。项目要在国庆节假期以后交差。理论上,项目组的安排已经有了,而且也是一个不太复杂的项目,然而事情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其实这个项目成为了我所在阶段的SNC的一个缩影。
到国庆节结束的时候,我一打听小组成员的进度,才发现进度可怜。孙俊峰和朱鑫的程序基本没怎么动。王健倒是已经弄出了一套页面,不过还很不成熟。眼看要到最后交差的日子了,我决定必须要赶快行动。我约了孙俊峰和朱鑫,分别给他们演示了ASP最基本的数据连接代码和如何进行简单的数据查询和数据修改。当天他们都基本交出了该有的代码。
后台程序和页面的整合工作是我一个人完成的。似乎那个项目李波、张卷益和杜老师对我们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这个项目也暴露了SNC开发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后来我们也叫嚷了很久的“项目制”,但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制度。因为个人能力达不到项目制所要求的程度。大多数情况下,SNC所谓的团队协作仅仅是一个架子,更多的情况下还是需要某个人担当起整个开发的大部分工作,这也为整个组织的工作埋下了更多的隐患。
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
我的钢琴岁月(二)
五级通过之后,我们似乎对学习钢琴有了相当大的信心。第二年就制定了考七级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显得有一些拔高。但是,当时周围的一起学琴的同学都这样。虽然后来我坚决反对这样完全依靠考级而进行的钢琴教育,但是对于早期学琴的孩子而言,考级还是一个不错的鼓励信心的方式,也可以很容易让老师家长对孩子的程度有一个量的度量。
魏老师家不久就搬到了合江亭旁边。当时合江亭一带还是小商品的批发市场,算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周边全是平房。当时府南河还没有怎么整治,那一带十分脏乱差。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才是真正的成都,一个永远令我回想的成都。
那段时间父母都出国在外,我练琴又不是太自觉,魏老师干脆让我去她家里去练琴,开起了小灶。但是说起来当时完全是被动弹琴。七级在懵懂中就通过了。
两年后的九级就没那么顺利了。先是在成都考了一次,没有通过,然后跑到绵阳市考,才通过了。那段时间的考级岁月让我很厌恶,一方面是因为要完全背谱,一方面是因为年复一年老弹那些我并不是很喜欢的曲子弄得一点兴趣都没有。
小学毕业那段时间,魏老师想让我专业学习钢琴。我和我家人都对这个提议没有太多的反应。原因很多,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职业弹钢琴这条路不知道如何走下去。当年还没有李云迪和朗朗之类的范例,国内大多数弹奏钢琴的琴童都在初中的时候慢慢放弃了钢琴。
2007年6月20日星期三
毕业、聚会、Lehigh
很难说兴奋或者伤感,周围的同学也很难说让我感觉留念。但是最终还是有一些不舍,也许是为了我大学的岁月。
别说是四年前到昌平报道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就是去七中领取大学通知书也仿佛觉得就是昨天。更远一点的,则是很容易勾起来自高中的、初中的记忆。
从本质上来说,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甚至因为怀旧而显得保守。很希望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坐在河边和人分享多年的记忆和岁月。只是慢慢,物是人非。
其实我很刻意去感受时间。那天,说起《还珠格格》的时候,故意使用了“十年”这个词。也许,时间并没有那么遥远,也许记忆还是很深刻。但是,我突然意识到时间的力量。
大学毕业了,一个新的开始。
2007年6月17日星期日
《天葬》
很难去区分谁对谁错,这样太过于幼稚。西藏的现实是一个矛盾。你既不能否认中共为了西藏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努力是多余的。但你同时不能否认西藏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有自己的政治和文化,尤其是强大的宗教。但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承认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就很难让现在当事双方妥协。
从一方面来说,西藏进入现代化的历程不可能改变了。另一方面是,达赖要想回到西藏,那么他设想中的国家是什么形态呢?还是半个世纪以前他离开时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还是一个以宗教麻痹藏民进行闭关锁国的神秘国度?这又和阿富汗的塔利班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自由有多大的意义?
如果达赖返回后要建设一个民主的新西藏,那么整个西藏的现状能够支持西方式的民主吗?
还有我自己很反感西方社会对待西藏问题的态度。事实上,西方人又有多少人理解真正的西藏?在印度流亡的西藏现在究竟能否代表西藏呢?
很难说。
2007年6月16日星期六
我的钢琴岁月(一)
最近练琴一直不是很专心,一方面是有一段时间没有练习,一方面是心里很难进入状态。不过今天还不错,先开始恢复了一下《黄河》的二三乐章。还不错,大部分已经能够弹得像个模样了。接着弹弹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弹得比较散漫,随意。不过德彪西的作品的确是夏天的首选,清凉放送。后来我发现门外有小朋友看。干脆就炫耀了一下肖邦的叙事曲。
从琴行走出来,阳光透过树叶闪闪找到我的自行车上。
弹琴算起来,已经十五年了。说起来有一点夸张,自己都不相信,但是日子的确是一天一天这么过来了。最早接触到钢琴完全是因为我家楼下的一个姓孙的比我大一岁的同学,他很早就开始学钢琴,也就是三岁左右的样子吧。我当时很羡慕。觉得他弹得很好。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弹莫扎特的《简易奏鸣曲》。很多年之后,当我弹起这首曲子时我还能记起那位孙同学当时演奏的节奏。不过孙同学也没坚持多久,一方面他自己不喜欢,另一方面,我估计是他后来听到我进步的速度非常快,不久就能够弹他要练习很久的曲子后,他也就放弃了。再后来,他们家搬走了。
七岁那年,我开始了学习钢琴的岁月。第一个老师是魏老师,是我爸爸一个同学的妻子。魏老师整整教了我十年钢琴。最开始的时候,魏老师住在红星路上的一处平房,在四川日报后面的一个巷子里。每个星期有一天晚上去上课。
最开始弹的都是十分简单的曲子,但是并没有经典的入门教材《汤姆森》。除了必要的练习曲以外,魏老师让她的学生都从乐曲中去提高水平,这一点到现在我还是认为是一条很正确的路。最开始的日子,我进步神速,关键是我的乐感很好。所以,魏老师很快就考虑让我去考业余钢琴考级。
考级是中国所有琴童所必需面对的一件事情。不过遗憾的是,最终我发现我并不适合这样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能够演奏钢琴的事情。
学琴不到一年,魏老师让我考五级。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决定。首先,我从没有考过级。一来就考那么高的级别,跨度未免有一些大。第二,我自己还是没太大的信心。连我妈妈都觉得似乎太拔高了一点。不过,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去尝试一下这个级别。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考级。考级的曲子是很严格的。每个考生必须演奏一两首巴赫的曲子,然后是莫扎特或者贝多芬的某个奏鸣曲的一个乐章,然后是一首或者两首乐曲,其中有一首中国的曲子。量还是很大的,关键是要全部背谱演奏,这对我是很困难的。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离开乐谱。有一些事情就是这样的,我有比较高的视奏能力,却格外对乐谱有依赖;而一些人可能视谱能力比较差,反而激发了这些人去背谱,从而有很多的演奏曲目。
五级的曲子中似乎有一首《社员都是向阳花》,当然不是现在李云迪演奏的那首。但是所有曲子里面最让我头疼的还是巴赫。五级的巴赫应该是一首二部创意区。多年后,我才能够慢慢去理解一些巴赫。当然,直到今天,我也很难接受大多数巴赫的作品。我是指从演奏的角度。其实,魏老师当时并没有告诉我很多巴赫的理论性的知识。这对一个几岁的孩子而言即是一件好事,又是一件坏事。好事是不用被那么多理论所困扰,而只需要注意那些音符。而另一方面则是没有理论之后,就很难理解那些音符之间的关系。当时,我最困惑的就是巴赫为什么要使用那么多的保留音。保留音一多了以后,我就感觉手指不够用了。
五级很容易就通过了,说是“很容易”是我当时可能根本就没有在乎这么一个考级。魏老师手下还有不少学生也都通过了。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Yundi Li's Prokofiev and Ravel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eiji Ozawa, conductor
Repertoire: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 16
Maurice Ravel (1875-1937):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Recording Information:Recording: Berlin (Philharmonie/Großer Saal), 05/2007
Executive Producers: Christopher Alder & Matthias Spindler
Project Coordinator: Matthias SpindlerProducer: Christopher Alder
Recording Engineer (Tonmeister): Klaus Hiemann
Assistant Engineers: Wolf-Dieter Karwatky & Bastian Schick
Piano Technician: Serge Poulain
李云迪再次出手,夺得肖邦比赛金奖之后7年,他走向了更加广阔的音乐世界。
普罗科菲耶夫和拉威尔的风格是非常不同的。把这两个作曲家放在一起,也可以看出李云迪希望挑战两种迥异的风格。
期待。
2007年6月8日星期五
2007年6月4日星期一
逻辑的引擎
看了这本书之后真的还是受益非浅。从莱布尼兹到冯诺依曼,几代人对计算、对逻辑苦苦的追寻和贡献。
这本书有几个没想到:
1. 生动,平实。很多数学原理讲解地非常浅显易懂。
2. 不仅仅讲解数学原理,更提供了大量人物的信息,让我们对很多我们本来耳熟能详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对冯诺依曼,哥德尔。
3. 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的进程,这个是很关键的。看到了后辈不拘于权威敢于探索的精神,如康托尔。
稍有一点遗憾的是,书没有提及最近逻辑学的发展。
这本书我先看了电子版,然后又买了一本。
关于书: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91740/
2007年5月30日星期三
关于1+1是不是等于2
-----------------------
我今天重新想了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问这个问题的人(不针对那位楼主,因为大家经常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似乎想要了解这样一件事情:
大家常常说数学是世界的基础。而似乎1+1又是数学的基础。所以,如果1+1=2这个现在看上去是正确的命题如果错误了那么世界会怎么样。
我估计把那个问题完整表达出来是这个意思。
那么,会怎么样呢?首先,我觉得我很怀疑1+1=2是数学的基础。这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因为1+1=2似乎是我们一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最先学习的数学知识,所以就很想当然得觉得这个肯定是整个数学学习、乃是是数学的基础。
可问题是,1+1=2究竟是不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呢?
我不是数学专业的,但是我是理工科的专业,数学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就谈谈我的理解。各位见笑。
首先,1+1=2是一个运算法则。那么是什么范围内的法则呢?这个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1+1=2当然是算数运算的法则。如果1+1<>(不等于)2,那么2+2自然也就不等于4。
所以,1+1=2是整数的一个运算法则。其实,1是整数系统里面的一个生成元和单位元,而0是整数系统里面的一个零元。一个系统如果有零元、生成元、单位元,那么这个系统就可能通过这三个元素来生成整个系统里所有的元素。
放在这里就是说,使用0和1,可以生成整数集合里所有的元素。当然还要定义“+”这个运算。所以,1+1,可以认为是单位元1加上生成元1,得到了整数系统中一个新的数2。
好了,这里“+”法是定义的。也就是说1+1=2这个式子是定义的。完全和现实可以没有任何关系。这仅仅是整数系统中的一个定义。
那么,1+1不定义为2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仅仅是影响了整数集合的表达罢了,也就是说整数集合可能需要新的一些定义和描述。
换句话说,1+1不等与2,最直接影响的就只是整数集合。
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很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整数。大家很容易想到我们至少生活在实数的世界中,甚至复数的世界中。
那么实数有没有1这样的单位元和生成元呢?答案我觉得是没有。
因为实数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数能够生成实数集合中所有的数。
没有。
那么,也就是说,1+1=2这个式子,在整数集合中也许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在实数集合中可能仅仅是一个类似于0.1+0.2=0.3这样的式子,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
那么实数集合中1+1<>2了,那怎么办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1单独处理。这也是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1这个点的运算单独定义,其他的仍然按照现在的定义进行运算。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说,1+1=2是否成立这个论题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
当然,我的理解也是非数学专业的理解。大家的很多疑问其实完全在于对数学的不够了解。
欢迎继续针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2007年5月22日星期二
试用了Orcas
因为MFC最终还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了,所以总觉得还是应该掌握一个Windows下的开发平台环境,目前还算比较熟悉的是.NET下的Win Forms开发。然而,Vista下,更加华丽和优雅的WPF开发又让我觉得那才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我很想早点进入WPF的世界。
另一方面,从种种渠道了解到的C# 3.0的特性也是十分兴奋的。还有早已经盛传了的Linq。从我初步试用的情况看,真的是很神奇。把SQL语句的感觉直接用在了编程语言里。看来我们还是需要多适应新的环境。
当然,因为是Beta版本,所以并不打算把开发环境转移到这个底下。但是有了Orcas之后,WPF的开发就有了门路。
法国里尔国家交响乐团
还是说说演出吧。上半场两个柏辽兹的曲子不是很熟悉,典型的法国风格,结构比较散。不过拉威尔的《圆舞曲》很有味道。虽然我觉得我坐的位子不是很好,有一些主旋律隐藏在了里面。但是,这也未必不是一种风格。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舞曲和巴黎的浮华似乎就在眼前。关键是音色,慵懒而略带一丝糜烂,典型的拉威尔。
下半场一开始的《兹纲舞曲》则显得效果不错,但是吉普赛味道不足。李传韵似乎仅仅把这首曲子当作了炫耀技巧,对于吉普赛的舞曲的特点把握上还不是特别到位。后面加演的曲子倒是很能够突出李传韵的特点。
《波莱罗》,早先并不是很喜欢这类很通俗的作品。最早听到是十年前的时候,在法国世界杯上。当然,后来这首曲子曾经成为我和Crend之间的笑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还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法国的乐团似乎总能够把握住这首曲子的真正内在动力。相比之下,德国的乐团似乎更加在乎结构。
最后的加演还是不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曲子。Casadesus今年72岁了,还是十分有激情。
总之,这是一场不错的演出。
2007年5月9日星期三
乌兰布统草原(三)
喇嘛山得名于清朝康熙皇帝在这里给他的舅舅举行祭祀活动。清朝的国舅在康熙平定准葛尔叛乱的战役中殉国。康熙在乌兰布统最高的山上请了西藏最好的喇嘛来给国舅超渡。
虽然是乌兰布统最高的山,但其实也仅仅是比较大一点的土坡。实际上可能也就是三五白米高。山上都覆盖着草,还有一些小树林。没有大多数景区的石梯,完全是自助爬行。看来,这是我第一次爬“野”山坡了。
早上出来,风就比较大。没有草覆盖的地方,沙尘都被扬到了天上,很让人感受到沙漠的气氛。虽然喇嘛山离名仁山庄看上不远,但还是走了一段时间才来到山脚下。有一块牌子提醒汽车不能开上山去。看来徒步是唯一的选择了。
当地人曾给我们说,在乌兰布统看日出,喇嘛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慢慢往山上走,才感觉到了草原凌冽的风。在这种地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遮蔽。半山上倒是有一群马在悠闲地吃草。草丛中偶尔能看见紫色的小野花,十分令人爱怜。
越往山上走,身后的景色就显得越发渺小。慢慢地,整个红山军马场就像是小人国里的城镇了。道路上的车辆也变得在草原上缓缓爬行。走上山上才发现军马场其实四面都环山,中间是一大块平地。
半山腰有一大片桦树林。白色的树干在蓝色的天空下显得孤独而挺拔。在这片地方,我们放下东西,摆着姿势照了好几张不错的照片。
再往上走,其实没走多久就到了山顶。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喇嘛山的背后还是山。这样倒让我很奇怪看日出是怎么看的了。山顶的风非常大。人都有一点站立不稳。看来必须要赶快下山。
下山倒是挺快的,不过风一点也没有小。而这时候整个天空都已经成了土黄色。看来是草原的沙尘暴了。
下午本来有两种计划,一个是去军马场骑马,一个是租车去影视基地里面转转。不过都是花钱的事情,更何况天气十分恶劣,只能作罢。
五月的草原,到处的景色都差不多。要是能够七月来就好了。在名仁山庄看到了不少摄影作品,都是在七八月拍摄的,色彩十分鲜艳,而十月份则显得更加灿烂,有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第四天又是早早就起来了,赶上了7点钟回围场县城的班车。车上居然有好多像我们这样的游客,还有一对夫妇,听口音是广东那边的人,带着很小的小孩就出来了,也挤这样的公交车。从军马场到围场县城花了两个小时左右。在车上遇到一个女孩,自己一个人到军马场玩儿,着实让我们很钦佩了一番。毕竟军马场的交通和各种都不是很方便,再加上是一个女孩子,要一个人玩儿还是需要勇气的。不过别人看上去非常高兴。还告诉我们她前一天去了承德,今天回北京玩儿。
坐上回北京的汽车以后,心里就踏实了不少。不过还是花了7个小时左右才到北京。没有走高速路的确非常缓慢。特别是进入北京以后,从密云到市区沿途都堵车。还好,在天黑前回了学校。
(完)
2007年5月8日星期二
乌兰布统草原(二)
早上8点半起来,去吃了名仁山庄的早餐,还不错,我们也吃下了不少的东西。然后我们带上了设备和干粮就出发了。今天的目标是影视基地和将军泡子。
所谓影视基地其实就是《还珠格格》的外景基地,而将军泡子则是康熙平定准葛尔叛乱的古战场所在地。第一天我们曾经大概打听了这两个地方的距离,有人告诉我们仅有几里地的距离,走路最多一个小时就到了,这让我们很有信心能够很快就到达这两个地方。
从军马场小镇的北面的一个岔路口,我们就一直往西走,很快就看到了草原。左边是一大片树林,右边则是有一些小山坡的草原。新草自然还没有长出来,都是枯萎的杂草铺在地上。不过湛蓝的天空让并没有生气的草原显得富有力量。我们走下了公路,一路拍照和摄像,行进的速度并不是很快。
走到一个拐弯处,看到了一个小亭子,亭子旁边有一个石碑,一看发现是“辽河源头”。很难想象辽河的源头原来在这样一个地方。继续沿着公路往前走,随时都有汽车从身边飞奔而过,这里简直就是飙车者的天堂。事实上,草原的宽广让人很难察觉到距离和速度。亭子附近是一片金莲花地。这个时节金莲花还没有开花,但是一个广告牌上的成片金莲花让人很容易想象到这里应该有的景色。
路上遇到不少游人骑马,还有从浙江来的。当然,骑马也是很有一番风味的。不过价格比较贵,我们也就没有考虑了。走路虽然累一些,但是更能够和自然接触,更能够体会到真正的草原。事实上,很多游客可能都没有真正近距离看看草到底是什么样的,草到底是长在什么土地上。这可能也是不同游客的遗憾吧。
来到一个叫“第三军马场”的地方。这里是圈养马匹的地方。不少旅行团的车辆都停在这里,很明显,游客都来这里过一把骑马的瘾。我们问了一下这里的住民,有人说将军泡子还有十五公里,有人说还有六里。看来,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原本想坐一个小车过去,可谁知道车主一听说我们要过去,马上就开高价,让人觉得十分厌恶。于是我们放弃了搭乘车辆的想法,继续前行。
虽然不知道将军泡子究竟还有多远,但是我们觉得应该不远了。当然,时间也并不是特别早了,都已经快中午了。风渐渐大了起来,太阳慢慢散发出了灼人的温度。
往前走了不太远,就发现了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影视民俗园”,看来这里就是所谓的影视基地了。仔细观察,发现真的非常像《还珠格格》里面的某些场景。一座并不高的小山上有一大片树林,而树林下面是辽阔的草地。从影视基地望进去,不远处有两个小蒙古包,中间还有一个大的蒙古帐篷。后面的山坡上,一群马正三五一群的在悠闲地吃草。整幅图画十分美丽。
草原的路常常因为有小山而蜿蜒。由于辽阔,仿佛所有的距离都并不遥远。然而,汽车开过以后,我们发现,很大的汽车也会在看上去不远的地方变得十分渺小,看来,日常目测的经验这里并不是十分有效。如果照刚才“第三军马场”的某个原住民所说,影视基地有三里地,将军泡子有六里地的话,将军泡子还应该要走好一阵子。考虑到已经临近中午,我们决定休息一下,然后商量下一步的策略。
坐在草原的公路旁,两边都是铁栅栏围起来的广阔草地。一开始还很不理解为什么要用栅栏把草原给围起来。慢慢才理解了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汽车和人都不能很随意地进入草原,给本来就很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一点保护。
坐下来吃了一些东西,我们前行到一个蒙古包旁,找到一个师傅,问到将军泡子还有多远。那位师傅告诉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我们和他商量了一下,他用摩托车把我们给载过去。最终花了10块钱,坐在摩托车上来到了将军泡子。
所谓“泡子”和北京的“海”一样,都是“湖”的另一种称谓。“泡子”其实就是草原上的湖。当然了,将军泡子不仅仅是因为湖光山色而著名,更因为这里是康熙皇帝平定准葛尔叛乱的古战场,给本来宁静的草原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从公路到将军泡子还有大概一公里的路程,虽然看起来非常近。公路口有小贩招呼着骑马。从公路往里走,很快就能看见将军泡子那宽大的水面。将军泡子这个地方是三面环山,中间一个水湖,景色还是十分美丽的。草原的风比较大,一阵风吹来,天上的云在地上的影子快速的移动,有一种风云变幻的美。
不少来游览将军泡子的人都是开车而来,至少是把车停在公路上,然后快速骑马来到将军泡子。这种方式自然是很快捷,当然,也就少了体验草原的机会。将军泡子附近的草原其实已经荒漠化了。草地下面就是沙漠。不少没有草的地方直接就是裸露着白沙。让人很担忧这里的生态。
有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将军泡子里还有鱼。看来,情况还没有太糟糕。从将军泡子出来,我们慢慢往回走。刚才骑摩托车跑过的路段,现在又靠我们的双脚给走了过去。
不过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坐车回去,因为也不想太过于劳累,还想在晚些时候出来看日落。于是和刚才骑摩托车送我们到将军泡子的居民商量了一下,他答应带我们会红山军马场。
摩托车的速度的确还是比较快的。
这个居民他们几个人才承包了几个蒙古包,开旅店。价格似乎很便宜,不过因为安全性,我们并不是很愿意住在那种地方。回到名仁山庄,我们好好休息了一下。
快7点的时候,我们爬起来,穿过山庄后面的树林,走到草地上看日落。草原上的日落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名仁山庄后面的喇嘛山被映成红色,放牧归来的马群从我们面前飞奔而过,掀起一阵阵风沙。放牧人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神秘而苍茫。整个天都是金色的。
第二天就结束了。还是挺累的。晚上吃了不少东西。今天名仁山庄已经来了不少人了。看上去都是组队自驾游的。真羡慕这些有车的人啊。